中国人历来对“贵”字有特殊情结。贵字最早就是价值高,重要的意思。
后来引申为敬辞,如我们常见的高贵、尊贵、贵人、贵客、贵气等等。
自古形容一个人有“贵气”,既是对其身份地位的崇敬,也是对其行为修养的折服。同时也体现了自身的修养,绝非是阿谀奉承的人情世故。
所谓“相由心生”,贵气贵相,绝不是金钱财富就可以堆砌出来的,而是一个人由内而外的气度展现。
特别是人到中年,经历渐丰,有些人功成名就,有些人平淡度日,为人处世各有不同。
而贵气贵相的养成,不但能助人生更进一步,也能为人作示范,从而涵养家风,传承后辈。
那么贵气贵相如何养成,几千年来,老祖宗们其实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总结起来,就是从学识修养、言行举止、形态外貌三个层面沉淀自己,照此常常自检,人生必然会更加顺遂。
[ 一 ]
修养,而非富养。这可谓是贵气贵相养成的总纲。
当下许多人都有着“富养自己”,“富养小孩”的观念。民间也有着“穷养儿、富养女”的古训。
实则《论语》有云:“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意思是不因贫穷而奉承谄媚,不因富有而骄傲自大。
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不论男女,无分贫富,都不是只依靠钱财供应得来的。而是要从精神品格、学识修养上去培养自己和后代。
中年阶段更应该将过往经历沉淀下来,去芜存菁,增长识见,修心修身,贵相自然而然就养育出来了。
[ 二 ]
贵人语迟。有些人把这句话片面理解成说话晚是贵人的体现。
《论语》里面则说:“贵人语迟,敏于行而不讷于言。”意思就是尊贵的人不轻易发言,而在行动上反应快速。
留意一下现实社会里就会发现,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不会通过过多的言语展现自己,而是通过行动展现价值。
谈论问题,发表见解的时候要经过思考,不必急于表达;说话的时候也要注意控制语速,不抢话,也不着急接话。
沉稳内敛,言出则行,贵相自然呈现。
[ 三 ]
重大重要的场合做好表情管理。苏洵《权书•心术》里说:“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意思就是作为将领应当修炼心性,做到泰山崩塌面前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袭而目不转睛。
古代圣贤用夸张的言辞告诫领导者,遇事要沉着冷静,不要被外物轻易干扰;一遇到突发状况就惊慌失措,轻则威信全无,重则影响判断和决策。
无论对领导者还是普通人而言,保持冷静都有助于应对家庭日常、人际交往,避免争端和不必要、不可控的状况出现。
自然也给人一种值得信服、不可轻视的的贵相之感。
[ 四 ]
形体的自我控制。古代的皇室贵族、高门世家对于行为礼仪非常注重。
后世总结出“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四个要点,为人们在公共场合甚至日常生活中的形体动作定下准则。
我们震撼于军人的仪容仪表和行为举止,就是因为军人展现出来的精气神。
睡姿且不说。平常人站立、行走、就坐的姿态,如果含胸驼背,左右摇晃,就会给人不端庄,没有精气神的感受。
不是说一味的追求瘦和健美,而是对于行为姿势的自我调整和控制。
唐代以胖为美也仪态优雅,古代将领大多有将军肚但龙行虎步,就是合适得体的行为姿态带来的感观。
长此以往,贵态贵相也就慢慢形成了。
[ 五 ]
注重细节,剔除一些不合适的小动作。
《论语•颜渊篇》中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圣人及其弟子是从“仁”的层面讨论“礼”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简单理解成礼貌、礼节来看。
比如日常当中一些搓手、抖腿、摇头晃脑、抓耳挠腮等小动作,大多习以为常,觉得无伤大雅。按古制是不雅又不敬。
所幸当下家庭教育里面,越来越注重孩子的行为规范。
成年人也自有社交礼节,网友总结了“领导夹菜我转桌,领导开门我上车,领导讲话你先说”的语录,其实就是对职场中不当之举的自我调侃。
人是群居动物,交往中保持令人舒适的行为举止,做到不卑不亢,不唯唯诺诺,也不颐指气使。就是气度和贵相的展现。
[六]
保持眼神的专注。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意思是说通过眼神观察一个人是最准确的。
后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同样道理。
在讲话交谈中,眼神游移不定,飘忽躲闪,就会显得不自信,进而让人质疑其话语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眼神专注、坚定的人,待人处事不怯懦,言谈举止有气场。
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正是贵相的直观体现。
[ 七 ]
据理力争,同时留有余地。
老祖宗教导我们要“据理力争”同时又要“得饶人处且饶人”。乍一看貌似矛盾,其实就是古人为人处世的智慧。
有理就有底气,有底气才能在利益谈判中占据主动。
留有余地,指的不是退步、让步,而是在占据理的情况下,提出解决方案,从而避免无休止的纷争。
有理而不争,人就柔弱可欺,久而久之就成为出气筒,背锅侠;
得理不饶人,人就有失气度,也意味着徒有嘴上功夫,而缺乏平事能力。
显贵之人,常常以德服人就是同样的道理。
[ 八 ]
收敛锋芒,以退为进。
《菜根谭》里说:“藏拙于巧,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这是值得我们尤其是中年人学习一辈子的处世哲学。
人到中年,已经过了青少年时期张扬自我,一意孤行的时代。
收敛,藏拙,不是叫人处处忍让,做缩头乌龟。
而是要从锋芒毕露转向砥砺自身,明白有些事可以“看破不说破”;也不要自命清高而拒人千里,应该低调做人,沉稳做事。
浮躁是中年人最大的敌人之一,而不惑是中年至高的追求。
其实就是明悟自我,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认识到自己最应该做什么,进而用古老的东方智慧指导自己怎么去做。
广告大师李奥贝纳有句名言:“伸手摘星,即便一无所获,也不至于满手污泥。”
而伟大的东方圣贤说:“取法其上,得乎其中。”两者不谋而合。
哲理智慧是相通的,它跨越了时空,为后人指引前行的方向。
反观现实,中年人面临人生下半场,更需要谦逊自省,修身养德。
如果你跌到低谷,勇敢去做一个“伸手摘星”的人吧,未来再差,也会比当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