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排队进入追思堂,而后手持白色菊花,缓步至李政道先生的画像前,三次鞠躬,献花,而后依次慰问李政道先生的家属,其中包括李政道先生的长子李中清教授和长孙李善时教授。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于当地时间2024年8月4日,在美国旧金山家中逝世,享年97周岁。()

8月25日(星期日)上午,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会在上海举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月25日,“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会”现场。本文均为 澎湃新闻 邹佳雯 摄

“我永远会是你的一部分

你永远会是我的一部分”

该场悼念追思会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物理学会、美国物理学会、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同组织,主会场设立在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并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设分会场。

8月25日上午,缅怀李政道先生专题网站()也将面向社会公众直播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会。

此前的8月11日,“李政道先生追思会”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举行,其时,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梁晨教授曾代李中清教授作为李政道先生家属代表宣读致辞,题为“我永远会是你的一部分,你永远会是我的一部分”。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里,爸爸还会说,我永远会是你的一部分,你永远会是我的一部分。尽管这个时候只有家人在身边,但我想,父亲这句话既是说给我,更是说给他多年来的各位老师、同道、朋友、永远的科学和祖国。”李中清在致辞中写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遗愿是与夫人合葬于苏州

记者从李政道先生代表、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王垂林等多位李政道教授友人方面了解到,李政道先生生前遗愿是安葬于家乡苏州。

李政道先生的夫人秦惠䇹女士1996年11月去世,后葬于苏州吴中区东山镇华侨公墓万隆墓区。秦惠䇹墓碑前的祭台上题有李政道悼念夫人的诗句:“竹神萧萧问秋风,君影茫茫去何处”。

8月6日,记者从苏州市民政部门确认,李政道、秦惠䇹夫妇的墓地此前已选定在东山镇华侨公墓万隆墓区,秦惠䇹女士已葬于此处多年。

另据广州日报报道,李政道先生的儿子、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部讲座教授李中清表示,母亲(秦惠䇹)安葬在苏州,所以父亲的遗愿是与母亲合葬于苏州。今年11月,他将和家人带着父亲的骨灰回到苏州,举行安葬仪式。父亲生前还表示,希望子女们继续为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1岁获诺奖

1926年11月24日,李政道出生于上海。由于战乱,他一直在辗转求学。16岁时通过自学,他考上了当时在贵州办学的浙江大学,物理学家束星北为物理系一年级学生上自由讨论课,而李政道是唯一的学生。1972年,李政道首次回国时,第一个想见的老师就是束星北。

日军侵入贵州后,李政道转学至西南联大物理系。时任西南联大物理系主任的吴大猷印象中,李政道还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胖胖的孩子”,然而“他思维敏捷的程度大大异乎常人”。1946年秋,吴大猷推荐还是二年级学生的李政道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

进入芝加哥大学后,一次他上“美国氢弹之父”泰勒的量子力学课时,泰勒出了一道极其难的题目,结果李政道很快就做出来了。泰勒一看他的解题思路,比自己的方法还要好,对其大加赞赏,还把他的卷子拿给系里的教授们看。当年,这门量子力学课,李政道考了全班第一名。

1956年,李政道晋升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时年仅30岁,创下该校自1754年创建200余年来最年轻教授的纪录。

1957年,年仅31岁的李政道与杨振宁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会,今晨在上海举行!与夫人合葬于家乡苏州

直到86岁退休前,李政道还在发表研究论文。他的研究领域涉猎广泛,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方面多有建树,对当代物理学特别是高能物理学做出了杰出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7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向李政道颁奖。

为祖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奔走

“李政道先生曾经说过,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CUSPEA)项目,从某些方面讲,比他的诺奖工作还有意义。”被李政道称为“忘年交”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曾在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举办的“庆贺李政道先生九十五华诞”研讨会上说。

1972年,李政道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周恩来总理在接见他时,希望他能帮助解决中国人才断层的问题。从此,他开始了近半个世纪的奔走。1974年,李政道提交了一份培养人才的建议书,建议选拔优秀青少年进行系统的科学训练,这正是“少年班”的雏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4年,李政道(二排右二)访问中国科大,与少年班同学合影(照片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馆提供)。

李政道发起并亲自组织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从1979年到1989年,该项目培养了千余名青年科技人才。“在CUSPEA实施的十年中,粗略估计每年都用去了我约三分之一的精力。虽然这对我是很重的负担,但我觉得,以此来回报给我创造成长和发展机会的祖国母亲和老师是完全应该的。”李政道曾在《我和CUSPEA》中写道。

1981年12月22日,邓小平在中国科学院提交的关于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报告上批示:我赞成加以批准,不再犹豫。这一决策的背后,李政道的积极建议起了关键作用。我国第一台大科学装置得以建成,我国的高能物理研究也从而跻身世界前列。

1983年李政道提出在中国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初步设想,1985年中国博士后制度正式开始。“就连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会徽都是李政道先生亲自设计的。”张杰说。

1998年,李政道出资30万美元,以他和已故夫人秦惠䇹的名义设立了“中国大学生科研辅助基金”,资助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苏州大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的本科生从事科研工作。

与上海有着特别的情缘

李政道出生于上海,与上海之间有着特别的情缘。1987年,李政道受聘上海交大客座教授。2011年,李政道将其诺贝尔奖章、证书,以及收藏的研究手稿、通讯书信、书画作品等珍贵资料,捐赠给了上海交大,陈列于李政道图书馆。

着眼于攻克21世纪最重要科学问题的李政道研究所,始于李政道的一封信。2014年,李政道给中央领导写信,建议参照对世界科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的玻尔研究所,在中国建立一个世界顶级研究所。这一建议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李政道研究所于2016年挂牌成立,吸引汇聚了来自16个国家的近百名科研人员。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这是李政道特别推崇的杜甫诗句。他与“物理”打了一辈子交道,86岁退休后画笔不辍,徜徉在艺术的世界中。

本文综合自:澎湃新闻、上观新闻

作者:邹佳雯、黄海华

微信编辑:Rong

校对:LXC

◢ 猜你喜欢↓↓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