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与几个久未谋面的朋友一起吃饭。提起一些话题,大家都有不少感慨。一个朋友提起某某某的孩子有多优秀,而今已经在美国就业。他的话引起热议,大家数算身边优秀的人,谁谁谁去了国外。

媒体报道称,中国已经成为人才流失最大国,上百万精英移民海外。当然,去了海外的不光是知识精英,许多先富起来的财富精英,也纷纷拍屁股走人。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人都有追求幸福梦想的权利。君不见,就连天天抨击美国的某些民族精英们,岂不也把孩子送到美国去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很多人不了解的是,当优秀的中国人纷纷移居西方的时候,又有多少优秀的西方人悄悄来到中国。

丁大卫来自美国克里弗兰市一个富裕家庭。当他拿到硕士学位后,来到偏僻落后的中国西部山区,当了一名薪水微薄的教师,一干就是20多年。

美国人贝天牧夫妇放弃国内优越生活,来到中国办起了一个福利院。20年收养了3000多名中国福利院不愿接收的伤残孤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贝天牧已是4000名孩子的“洋爸爸”

托尼曾任英国皇家海军电子工程师,退役后开始经商,成了富豪。然而在他38岁那年卖掉公司、庄园和跑车,来到中国西安定居,照料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像这样的老外在中国还有很多。中国人不理解他们的做法,有人甚至怀疑这里面有什么阴谋。

有关部门曾多次找到托尼,问他来中国的真实目的是什么?谁在背后支持他?

关于这些问题,托尼曾对媒体说:“我渴,只需要一滴泉水。这就是我的生活。”他们的这些行动,其实来自爱的渴望。

什么是爱?很多人以为爱就是索取和接受,也有人认为爱是施予和服务。其实在这些人之前,早就有许许多多西方人来到中国,甘心乐意服务中国人。

十六七世纪,很多欧洲宣教士来到中国,他们都是本国语言、天文、数学、机械、艺术等方面的拔尖人才。

这些人搭乘商船,要在海上漂泊几个月的时间,有些人在登陆之前就死在船上。即使来到中国,也很少有人能够再次回到自己的祖国。

当他们登上商船,与码头上的亲人们挥手告别之际,意味着今生很难再见。

在清末民初来中国的英国内地会宣教士中,有著名的剑桥七杰。他们家境优越,毕业名校,为了来中国艰苦地区创办医院和学堂,宁可放弃在英国的安逸享受,把自己献给中国。

英国传教士伯格理拥有出众的数学才华,年轻时参加英国公务员考试,曾经名列全国第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国传教士伯格理

1887年,他辞掉工作来到中国,在贵州石门坎创办学校和医院。

经过十年努力,贫穷落后的石门坎成为西南苗族文化最繁荣的地方,有人甚至称之为中国现代教育水平最高的地方。1915年9月,伯格理因为照料病人受到传染,死在自己深爱的地方。

《昭通教会史》记载:“柏牧师死于石门。出殡时,苗、彝、汉送殡者有好几百人,无一人不痛哭失声,陵壑相应。创建苗族致丰功伟业,岂但该族戴其德泽,凡我西南教区各族群众,莫不尊之为父。”

前两天读到侨居美国的蔡越写的一篇文章。

蔡越的大儿子是宾夕法尼亚沃顿商学院的学生,要去非洲塞拉利昂做四个月的义工。因为这件事,蔡越连续几天夜不成寐。在她看来,塞拉利昂是一个“爆发伊波拉病毒、刚刚结束内战、医疗条件差到去年才进口了全国第一台CT扫描仪、疟疾横生、死亡率超高……的国家。”

她起初对大儿子说:“你能不能不去?”

结果小儿子搭话说:“妈妈,你认为应该谁家的儿子去?”

蔡越的丈夫温和,从不干涉孩子的决定。但这一次他也问儿子,能不能换个国家?因为这个国家医疗条件太差了!

儿子回答:就是因为医疗条件太差,他才要去做义工,帮助那个国家改善医疗环境。”

蔡越给大儿子发短信说,这件事让她反省自己两点:

1,我过去并未真正关心贫困的人,我只愿意付出自己多余的去帮助他们,并没有准备好牺牲自己。

2,我目送你进藤校的时候,是希望你将来有更好的生活,最后却变成,你想要一个更好的世界。是我没有跟上你的成长。

她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当我们这些家长送孩子进入美国最好的学校、希望他们受最好的教育的时候,我们并未真正明白那意味着什么。

所谓的精英教育,不仅让孩子成绩更优秀、找到更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更是将“以世界为己任“的价值观,放在了孩子心中,包括:牺牲自我、付出代价,去帮助不幸的人。

我真为蔡越夫妇感到自豪,因为他们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不是因为他就读于常青藤名校,而是因为在他生命中涌动的爱的渴望。

真正的优秀不是指出色的成绩,卓越的能力,而是指因为爱的渴望而激发的无私、责任和勇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爱的激励下,多少优秀的人舍生忘死,深入到世界上最偏僻、最贫穷、最黑暗的角落,把生命之水送到因为没有盼望而苦苦挣扎的灵魂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