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98年3月23日,成都温江机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大伙儿争先恐后地围在飞机跑道旁边,停在他们前面的庞然大物,正是科研单位呕心沥血研制出来的中国新一代战斗机,歼-10。

所有人汇聚在这里,就是为了亲眼见证歼-10试飞的伟大时刻。

担任试飞员的雷强在大家的期待中,全副武装走上他的战场。

然而刚刚走上飞机,雷强就愣住了,因为他明显看到地面有许多人在擦眼泪。

那种浓烈的感情直击他的心灵,一时之间,他的心脏好像也漏跳一拍。

工作人员的泪水,是否意味着什么?这趟试飞,雷强又会遭遇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筹备良久,只待结果

26年前的3月23日,这是雷强永远都不会忘记的一天。

成都温江机场上空的阴云,机器轰鸣传来的巨大声响,热烈却又严肃的气氛,想起来都恍如昨日。

那一天,他即将执行一个重大任务,操控歼-10战斗机完成试飞工作。

当他迎着所有人的目光,一步步走向中间的歼-10时,他的心绪十分复杂,在场工作人员的心中也想了很多很多。

从建国之初一穷二白的空军体系建设,到想尽办法从国外购买飞机,再到自主研发新型战斗机。

中国飞行事业走到今天,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

当初下定决心自主研发歼-10,这是突破自我的一个阶段性起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有军事专家分析过,未来世界各国军事博弈的战场,大多集中在空中和海上

所以传统的机械化部队,优势就不再像从前那样明显。

相比较而言,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飞行器存在着明显的代差。

要想赶上差距,我们就得自己想办法研制可以大批量使用的第三代战斗机,也就是歼-10。

和以往机械式操作的战斗机不同,第三代战斗机更多依靠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来装配。

无论是雷达探测还是信号传输,又或者是电讯飞控,新型战斗机的每一个结构,每一项技术动作,都对飞行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因为如此,在筹备研制战斗机的同时,也在组建战斗机的试飞队伍。

相关单位从全国各地开展大范围的筛选,总共找到了18位符合要求的高级飞行员,其中就包括雷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雷强和飞机的缘分,贯穿了他的大半生。

从前,他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

虽然操作的是性能相对落后的传统机械式战斗机,但飞行技术绝对算得上队伍中数一数二的水平。

雷强是个毋庸置疑的“飞行痴”,一切与飞行事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他都愿意拼尽一切去学习。

意识到自己的理论储备不够丰富,他就自学各种基础学科,比如飞行动力学。

在科学的指导之下,他的飞行技术有了明显的提升。

为了能够和国外先进的人才展开交流,他还想办法学习英语和俄语等各种语言。

即便飞行任务繁重,每天忙忙碌碌,他也总能像海绵一样自我调节。

这个世界上,天才确实不少,可能够付出不懈努力的天才,最终才能站上职业生涯的顶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一名累计飞行过1000多个小时的飞行员,雷强的技术是无可指摘的。

在同批获得资格、参加前期培训的飞行员里,他也是最拔尖的人之一。

18个人聚集到成都,每天睁开眼睛就是训练,闭上眼睛脑子里还有飞机在盘旋。

那段时间,除了吃饭睡觉,他们所有的精力都贡献给了歼-10。

经过反复多次的培训和考验,18名精英还在被不断筛选,最终只有3名精英中的精英能够留下来,获得正式的试飞资格。

这三个人中,有一个就是雷强。

由于国内的经验有限,所以单位上决定把他们三个人派到国外,学习三代战斗机的飞行技巧,改变他们的固有思维方式,让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歼-1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培训时期的每一个阶段,雷强都像从前工作一样全力以赴。

作为一名飞行员,他深深地知道,歼-10的意义有多么重大。

其实当时在国外培训时,很多外国人都看不起中国飞行员,并且断言中国人绝不可能掌控三代机。

但事实上,三名试飞员基本能拿下所有的考核项目,他们唯一的短板,就是此前几乎没有接触过的电子系统。

而这个短板,同样也是第三代战斗机试飞最大的考验。

雷强相信人定胜天,他们付出了这么多的努力,准备得如此充分,一定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他同样也相信,歼-10绝对不会成为某些不怀好意的外国媒体嘴里的“破铜烂铁”。

未来某一天,歼-10会在空军队伍里笑傲苍穹。

抱着强大的信念和意志力,雷强与团队所有的同伴一起努力,最终等到了歼-10试飞提上日程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关键也最紧张的时刻即将到来,团队的总设计师宋文骢却犹豫了。

关于歼-10试飞应该怎么飞的问题,他和雷强进行过深入的交流。

歼-10和以往的战斗机都不同,它采用鸭式布局,属于不稳定状态的飞机。

这就意味着如果在试飞过程中,某一处电子控制系统失灵失效,即使驾驶员的经验再丰富,也没有办法对系统数据进行安全备份,很难保证自己和飞机的安全。

换句话说,如果以当下歼-10的状态来进行试飞,那么40岁的雷强作为首席试飞员一定会承担更大的风险,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意外。

在漫长的发展征程中,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少英雄,也从来不缺少愿意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人。

可是纵使英雄豪气干云,把生死置之度外,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团队还是想为他们提供尽量多的保障。

宋文骢有此担忧,但作为当事人的雷强不这么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毅然行动,心情沉重

如同宋文骢所说,为了增加试飞的安全系数,研发团队可以考虑把不稳定态势的战斗机先改成静稳定态势。

这样一来,雷强身上的压力会小上许多。

而且,在一些航空航天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静稳定试飞是很正常的事情。

调成静稳定,这在中国当然也可以。

但那样一来,团队起码还需要一年的时间来调整参数,进行各种各样的试验。

一来二去,时间又被耽误了不少,可当下的中国,偏偏是需要和时间赛跑的。

于是雷强下定决心,什么也不改,歼-10交付是什么状态,以后实际运用是什么状态,他就用同样的状态来试飞。

冒险是肯定的,但如果结果理想,一切都是值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雷强之所以敢这么做决定,也不是盲目和冲动,事实上,他对歼-10的了解程度不比其他任何人少。

在飞机的研发生产过程中,他基本上全程参与,仔细了解零部件的组成,了解横截面的角度,了解基础和高级操作系统的工作逻辑。

可以这么说,歼-10在他的脑海当中,约等于透明的状态。

有了他的决定,有了宋文骢的点头,整个团队自然也是大力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最后阶段,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3月23日当天。

如果有选择的空间,团队大概不会把这一天定为试飞时间。

因为温江机场上空的气象条件实在算不上好,大概只有3km的能见度,对接下来的工作提出了更多挑战。

当下他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只有等待,等到天气放晴,等到云散日出。

等来等去,时间溜走了不说,天空好像也没有变蓝的趋势。

于是雷强提出不再等待,积极和试飞团队展开讨论,决定走马上阵。

得到允许后,雷强暗自打气,露出坚定的眼神,转身就向着歼-10走去。

但就在这个时候,政委一把抓过他的手,让医护人员给他量一下血压。

雷强回过头,看到了众人满是担忧的眼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全返航,终生难忘

在其他人的眼里,此刻的雷强脸和脖子一片通红,就算不用血压计,医生也能大致猜到他的情况。

这种身体状况能不能承受住接下来的飞行强度,就连医生也不敢打包票。

雷强却拒绝一切犹豫和劝阻,不肯量血压,只配合测了测心跳,最后测出来是一分钟150多次。

要知道,正常人的心跳,一分钟也就60-100次。

如同鼓鸣一般扑通乱跳的心脏,几乎快要冲出他的胸膛,但他的脚步却不能为此而停住。

都说十年磨一剑,他虽然没有这么夸张,可是既然站到了这里,那就没有无功而返的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雷强向宋文骢承诺:

“只要飞机的发动机不出问题,没在空中爆炸,那我就是摔也得摔回跑道。”

只有这样,团队这么长时间的心血才不会白费。

雷强走上飞机,转眼一瞧,地面上很多人都在偷偷抹眼泪。

别人问他紧不紧张,他回答不紧张,结果大家的泪水流得更多。

见到此情此景,雷强的心脏好像被什么东西抓了一下,一阵奇怪的感觉在他心里蔓延。

不过他也想,不至于,一定能顺利的。

在调整自己进入飞行状态之后,雷强就自动屏蔽了外界的一切干扰,全身心地沉浸进去。

检查仪表盘,确认开启,飞机滑行出跑道,发动机高速运转,歼-10一飞冲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个流程,雷强不知道在心里演练了多少次,而当真正坐到歼-10的驾驶舱中时,一切似乎都是水到渠成。

他的操作非常顺利,他也相信今天的试飞会圆满成功。

直到真正飞上蓝天,雷强紧绷的心弦逐渐松懈下来,他才终于发自内心地享受这个飞行过程。

歼-10太灵活了,远比此前他们所有人以为的更加灵活。

而且,第三代战斗机的优越之处,电子信息系统的高明之处,战斗机更新迭代的必要之处,这一刻他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只雄鹰在天空中蜿蜒盘旋,底下的所有人翘首以盼,等待着雄鹰的凯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本团队计划的是雷强驾驶战斗机飞行三圈,但他发现油箱里的燃油还很充足,所以又请示多飞了一圈。

20多分钟过去,试飞的确如他预料的那样圆满成功。

雷强走出飞机时,看到的是宋文骢满含热泪的眼睛,这一刻,坚强的他终于也忍不住哭出了声来。

团队这么多人,十几年的心血,就浓缩在一颗颗泪珠,一个个拥抱当中。

歼-10有了,四代机五代机还会远吗?那时的雷强,心里充斥着光荣、坚定和期待。

这是他永远也无法忘却的记忆,是他生命中最闪耀的时刻,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提到战斗机研发这件大事,设计师和工程师们的努力被所有人看在眼里,相比之下,试飞员似乎成了一个容易被人遗忘的角色。

像雷强这样默默无闻的试飞员们,他们不求名利,不图荣誉,只愿为了祖国伟大的事业而奉献一切,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资料

专访首席试飞员雷强、李刚:“刀尖上的舞者”飞越极限 北京日报

《为中国新型战机勇趟蓝天雷阵》 中国国防报2007.01期

歼-10成功首飞25周年 试飞员雷强回忆当时细节:这才是真正的战斗机! 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