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嫦娥五号月壤又有大发现,这次与水有关: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团队研究出了从月壤中提取水的新方法,1吨月壤竟然能制出50公斤以上的水,大大超出了想象,足以满足人类在月球的生活所需!为何此前早已实现载人登月的美国却没做到呢?现在我国直接开了源,公布了制水方法,会不会被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学过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在地球上很普通,但在月球上可是极为珍贵。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层,月昼的温度又高达127℃,无法使水保持液态,所以至今为止也没在月球上发现过液态水。然而水既是航天员的生活必需品,也可用于生产火箭燃料。要想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和开采资源,就必须要有水资源的保障。如果每次都要用飞船从地球向月球运水,那成本可就太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世界各国都在想尽办法在月球上找水,谁能找到可以利用的水源,谁就占据了开发月球的先机,最容易想到的办法,当然就是从月球表面的月壤和月岩中提取。上个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美国实施了阿波罗计划,先后6次载人登月,一共带回了382公斤月球样品。但当时却并没有从中发现水的痕迹,一度使人们对月壤是否含水产生了误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月壤和月岩并非完全不含水,只是含量极其微小,而且形式也和正常的水分子不一样,以当时的技术并没有检测出来。到了1978年,苏联的无人采样返回任务也带回了月球样品,科学家在其中发现了极微量的水,但并没有引起全世界的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1994年,美国的“克莱门汀”探测器在月球两极探测到了水冰的信号,人们才意识到月壤可能并非不含水。在对阿波罗登月样品重新检测之后,确实发现了很少量的水。但这些水是以羟基形式存在的,并不是真正的水分子。难道月壤中真的没有真正的水存在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的嫦娥五号打破了这一概念,它带回了1731克月壤,中国科学家对其研究后得出了颠覆性的结论:月壤中确实含有以水分子形式存在的水。我国的科研团队在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中,发现了一种富含水分子和铵的未知矿物晶体ULM-1,分子式中存在6个结晶水分子,含水量高达41%,完全推翻了阿波罗登月样品的结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月球矿物光谱仪的分析,如果把羟基水和分子水都算上,1吨月壤中约含120克水。1瓶饮用矿泉水的水量是500克,如果要在月球上生产出1瓶饮用水,理论上需要提取4吨多的月壤,成本过于高昂,并不实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我国科学家最近公布的月球制水新方法,却恰恰打破了这个思维定式,“从无到有”的利用月壤造出了大量的水。1吨月壤竟然能生产出50多公斤水,足足够装100多瓶,而且是真正的“月球矿泉水”!这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呢?关键就在于月壤特殊的成分,里面隐藏着水的奥秘。

月球上既没有空气也没有强大的磁场,所以太阳发出的太阳风粒子可以毫无阻碍地到达月球表面,轰击月面的物质。太阳风主要的粒子就是质子,也就是氢原子核。这些质子打进月球表面物质内部之后,就变成了氢元素成分。而在月壤中还存在很多矿物,最常见的就是钛铁矿,含有大量的铁氧化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您可能已经看出一些端倪了:水分子是由一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现在月壤中有现成的氢原子,也存在大量的氧原子,只要能让它们结合起来,不就变成水了吗?这可是个极为创新的想法,而我国科学家不仅想到了,而且还做到了!那么他们是如何实现让月壤的氢和氧结合成水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说办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加热。将月壤加热到高温之后,氢原子会与铁氧化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生成铁金属单质和大量的水。当温度进一步升高到1000℃以上时,月壤会熔化,这些水就会以水蒸气的形式释放出来,再将水蒸气凝结,就可以得到液态水了。

要说科研人员发出这个现象还是挺偶然的,当时对月壤加热只是想研究氦气的释放,不料却发现了满屏幕的气泡,而且通过电子能量损失谱确认了气泡就是水蒸气。那么用这种方式最多能得到多少水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实验结果,1克月壤用这种方法可以获得51~76毫克的水,1吨月壤就可以生产出51~76千克水,这可就是100多瓶矿泉水了,足以满足50个人一天的饮用所需。而且月壤在月球上遍地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完全可以生产出大量的水!但这时又有一个关键问题出现了:把月壤加热到1000℃需要大量的能量,所需的能源在哪里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月球上没有煤也没有天然气,如果需要依赖从地球上带过去的燃料,那就得不偿失了,肯定不可取,因此必须从月球本地获得能量。这个热源就是太阳能,是月球上最容易获得的能量来源。人类发射的月球探测器,都采用了太阳能电池板来发电,我国的嫦娥三、四、五、六号以及玉兔一号、二号都是如此。月球的白天长度达到了14天,完全有足够的能量来加工月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如何才能收集这些能量,用太阳能电池板发电后再拿电来加热吗?那样就太复杂了,效率非常低。我国科学家想到的办法是直接聚光,通过凹面镜或菲涅尔透镜,将太阳光聚焦到反应器中,把月壤加热到熔融状态,产生水蒸气。这些水蒸气冷凝后被储存在水箱里,可以用来饮用或培育植物,也可以电解生产氢氧燃料。

有意思的是这个反应不止产生了水,还附带生成了另外两种很有用的东西:金属铁和陶瓷玻璃。铁的用途就太广泛了,可以做磁铁,也可以直接做成钢材,用于建造月球基地或太空船。而月壤熔融后产生的陶瓷玻璃也不会被浪费,它可以做成砖块,在月球上盖房子,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金属材料,便于建立大型的月球城市,这可真是一举三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笔者倒有一个建议,那就是参考地球上的光热电站,在月面上摆一个由上万块反射镜组成的聚光阵列,通过控制反射镜角度将太阳光聚焦到中央的聚光塔上。光热电站使用熔盐之类的储热物质来储存热量,只要将熔盐换成月壤,就可以实现大规模的造水,产量会相当大,技术也比较成熟。

我国科学家研究出的造水方法,可贵之处在于实现了月球资源的原位利用,不需要大规模的太空运输,就能获得宝贵的水和其它资源,闭着眼就能看出是可行的,完全可以作为下一步月球探索的方向。

其实在这个开创式的造水方法提出之前,人们想的最多的还是直接获得月球上的水冰。目前比较有希望找到水冰的地点,是月球极地的永久阴影区。由于极地区域的太阳光照射角度很低,又存在很多很深的撞击坑,在这些巨大撞击坑的内部,有很多区域是永远见不到阳光的,温度可以低到零下180℃以下,如果有水就会凝固成冰,并且可以长期保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虑到这些撞击坑大多由来自柯伊伯带的彗星造成,彗星本身就含有大量的水。在撞击月球后,这些水并没有完全散失到宇宙空间中,有可能还保存在撞击坑内部的永久阴影区,形成了一个个“大水库”。

2009年10月,美国的LCROSS项目用一枚半人马座上面级火箭和“牧羊”探测器撞击了月球南极的凯布斯撞击坑,并且观测到了水蒸汽和水冰碎片的信号,证实了撞击坑内有水冰存在。

为了进一步研究并获得这些水资源,美国曾经计划发射“毒蛇”号月球车,要深入月球南极的撞击坑内部寻找水冰,但这个项目因为大幅超期和超支,现在已被砍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我国计划在2026年发射的嫦娥七号,着陆区域也在月球南极区域。在登陆月球之后,嫦娥七号将会释放一台“飞跃器”,进入附近的沙克尔顿撞击坑,寻找可能存在的水冰。

与前面讲的月壤制水相比,这种找水的方法更加直接,有希望找到现成的巨量水资源,但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实性,开采起来可能有较大难度。因此,这两种办法我们都不能放弃,要两手准备。估计网友们会有一个担心:既然月壤制水的方法都被公布出来了,相当于“开源”,会不会被美国或其他国家学过去,这样他们不就也能在月球上制水了吗?

其实大可不必担心,月壤制水的门槛还是很高的。且不说反应过程中很多关键的工艺流程并没有公开,就单论把制水的设备送上月球,建造月球造水工厂,全世界就没有几个国家能做到。目前拥有重型火箭,能够将大型装置送到月球表面并且软着陆,也就只有中、美、俄等极少数国家才有这样的实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虽然在50多年前就实现了载人登月,但现在想重返月球却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一拖再拖,而且在星舰登月版成熟之前,还无法确定登月的具体时间。俄罗斯近年来在探月方面一事无成,已经落伍。至于日本、印度等国,小打小闹可以,想运设备上月球搞大规模建设,还是天方夜谭。

只有我们中国,不仅实现了月球采样返回,接下来的嫦娥七号、八号任务还会建立月球科研站,会携带大量设备重载着陆,并在月球表面长期开展科学探测和试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届时如果能够将月壤制水的仪器送到月球科研站,就可以开展试验验证,积累数据和经验,这是其他国家在短期内根本无法做到的。等我国掌握了成熟的月球原位造水工艺,在月球开发上就能领先其他国家一大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