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内学术圈造假、抄袭等热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冲上热搜,

国内学术圈的结拜关系、师生关系也令人担忧,

基于不断爆出的“丑闻”,

很多人对国内学术圈充满了厌恶和恐惧。

国内学术圈如此,

那么国外学术圈真的有我们想的那么干净吗?

我认为“国内学术圈不干净”或“国外学术圈干净”的说法都是片面的,

国内学术圈近年来爆出的负面新闻也仅仅代表小部分群体,

并非整个学术圈都如此荒谬。

“国外学术圈”的事情距离我们十分遥远,

因此我们意识中会美化国外学术圈的环境和氛围。

就学术圈工作强度出发,

国内外大不相同,

比如欧陆国家的博士生每天仅工作8小时即可,

与国内很多硕博生997的工作强度相比确实较小。

美国博士生通常没有严格的打卡制度,

全凭自驱力自愿加班加点。

且很多国外的硕博毕业生不会有太大的毕业压力,

甚至没有毕业论文数量的要求,

因此读书期间相对是比较快乐与自由的。

从科研角度出发评判国内外学术圈,

每位科研工作者都想要不断扩展自己在学术圈的影响力和地位,

都想要有强强联盟的裙带关系。

比如申请国外学校或一些职位时,

推荐信在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也就是说,申请者的推荐人是考虑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重要的基金只有大佬们能够拿到,

有理想有抱负的学者们也要不断和大佬们搞好关系,

才能在后面拿到不错的基金。

从学术道德角度来看,

国外真的就一点都没有学术不端吗?

曾经哈弗大学心脏干细胞事件

(几百篇关于心脏干细胞的研究,结果研究的干细胞压根不存在)

引起的地震效应,

表明国外名校也存在严重的学术不端现象。

只是有的被告知天下,

而有的未被我们发现而已。

只是绝对数量和比例或许低一些,

表现形式可能更“高端”和隐蔽一些,

检举揭发后相应的后果和惩罚更严重些。

毕竟水至清则无鱼。

所以说,国外的学术圈也会存在学术不端、抄袭

或是学术圈内拉帮结派的现象,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欧美这些国家也照样不例外。

曾经听一位藤校助理教授亲自抱怨过,

自己因为得罪了领域内华人大佬,

大佬和系主任一句话的功夫就导致tenure没过。

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选择团队时,

尽可能多方面考虑团队的实力和道德。

当然,人无完人,

团队也是一样,没有完全理想的团队存在,

能选择到与自己多方面相匹配的团队已经是万幸了。

国外学术圈并非想象的那么干净,

国内学术圈也并非那么不干净,

不要因为个别的新闻泛滥而对整体学术圈的环境产生误判,

更不要因此而影响我们的人生选择。

最后,学术圈并非博士毕业的唯一出路,

在博士中期就可以提前判断,
到底学术界、工业界、政界还是创业更适合自己,

并为此提前规划和准备。

祝每位博士都能有美好的前程,

不论你做出了何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