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迁都示意图:本图出自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
1
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历史上曾有两个都城。三家分晋时,魏得到了经济基础较好的河东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晋西南一带,都城为安邑(今山西夏县北);魏惠王时,迁到了大梁(今河南开封)。
魏国的开国君主是魏文侯,他任用李悝为相变法图强,西门豹担任邺令修建灌溉工程,发展农业,吴起镇守西河之地,在对秦的战事中占据上风。魏国在战国初年也首先成为了最强盛的国家。
魏国第二任君主魏武侯即位后,继续开拓疆土,夺取了中原地区的大片土地。公元前391年,魏武侯联合韩、赵,与楚国在大梁、榆关(河南中牟)一带决战,联军大败楚军后,魏国占据了大梁。此后魏国又占据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土地,为后来迁都大梁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369年,魏惠王即位。魏国的领土主要在今山西西南部以及今河南北部、中部,安邑在魏国西部,并不利于继续向黄河中下游扩张。前365年(一说为前339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到大梁。魏惠王也因此被称为梁惠王。
大梁东接齐鲁,北据燕赵,“诸侯四通辐辏”,由于地面平坦,交通便利。而且大梁周围有济水、颖水、丹水、睢水等水道,不但有利于农业灌溉,更使大梁城成为中原地区的水运交通中心。
2
魏惠王迁都之后,为争霸权,多次和齐、赵、楚、韩发生战争,凭借早期打下的军事基础,在东方逐渐赢得了地位。公元前344年,鲁、宋、卫、邹、赵、秦等国派使者到魏国,推举魏国为盟主,魏惠王顺势称王。
魏惠王出于争霸目的,对这些国家的军事行动绝大多数为主动进攻,引起齐国、赵国不满,秦国则对魏国西部领土发起进攻,甚至魏国旧都安邑都一度被攻下。魏国不得不两线作战,国力日趋衰弱,终于于马陵之战被齐军重创,在东方失去了地位。
山西夏县禹王乡禹王城(魏国都城安邑)遗址:山西夏县禹王乡的禹王村一带,就是当年魏国都城安邑的所在地。如今这里有禹王城遗址,分为大城、中城、小城和禹王庙四部分。
其中的大城形状如梯形,总面积13平方公里。四面城墙皆板筑夯打而成,北墙和西墙保存较好,一般残存2米,最高达5米,南墙和东墙保存较差,东墙南段已没有一点痕迹。这些城墙随地形起伏而曲折,外侧有护城壕。小城位于大城中央,平面正方形,周长约3公里。
大城北部有战国时代的灰坑和灰层,城中还发现了一处战国中晚期的手工业作坊,有锛、锄、镢、斧等器具的陶范、平首布陶范及陶罐、陶盆、铁锛等。据实物和文献考证,这座大城就是战国时安邑的遗址,小城可能是当时魏国的“宫城”。(黄国群摄)
开封大梁门:大梁门是开封目前唯一的一座古城门,始建于唐,北宋时称“阖闾门”,重建于1998年,成为古都的重要象征。开封在战国时名大梁,是魏国的都城,大梁夷门的守门人侯赢是帮助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义士,大梁门的建成应该有纪念魏都及怀念侯赢之意。虽然今天的大梁门不在当时夷门的位置,但这庄严肃穆的古城门很容易让人想起当年的守门人侯赢。
当年魏惠王营造的大梁城,周长达30余里,有12个城门,城墙高约5丈,城内大街长约10里,居民约有三四十万。大梁是战国时期最坚固的都城之一,秦灭魏国时,强攻不下,最后引水灌城,三个月城墙才被浸坏。
据考古工作者推测,大梁城与今天开封城相比较,偏向西北,面积稍大。由于大梁城邻近黄河,历史上水灾不断,尤其是经过明崇祯和清道光年间两次黄河泛滥后,大梁城被泥沙深埋至12米多深的地下。其具体分布范围和城市规划依旧是个谜团。(照片由本刊记者拍摄于2010年冬天)
魏国小史
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
先祖为周文王之子。前403年,魏桓子和赵襄子、韩康子三家分晋,被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魏文侯任用翟璜、李悝、乐羊、吴起等人,改革政治,发展经济、军事,成为战国时期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
魏文侯的孙子魏惠王执政时,迁都大梁,向黄河中下游地区发展,使魏国进入鼎盛时期,并于前344年逢泽会盟时称王。
但魏国在争霸战争中遭到齐、赵反对,多次战争消耗掉了魏国实力,马陵一战中,魏国损失惨重,军事上走向颓势。秦国则乘机夺取了魏国河西(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之地,并开始继续东进,对魏国造成了威胁。
前259年—前257年,秦国进攻赵国邯郸,魏国曾参与解围,和赵、楚联军击败秦军后,夺回了部分被秦国占领的疆土。“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也曾率兵击败过秦军,但终究不能挽回魏国衰落的局面。传至魏王假时,于前225年为秦国所灭。
魏国从前403年正式建国开始,共历178年,8个国君,从第三个国君魏惠王时开始称王。
-End-
扫描李寻老师助理二维码
加入李寻品酒学院酒友交流群
点击进入李寻的酒吧商城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