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外,《抓娃娃》爆了。

家庭+喜剧的模式,让很多人有笑有泪。

同时,也出现了一种批评声,还为其贴上了一个新奇的标签——强碱片。

强碱二字让我一愣,沈腾马丽出演的《抓娃娃》总不能是大尺度犯罪片。

细琢磨才知,原来是讽其贫瘠,指指点点说片子缺乏养分、教育意义。

在这些人这身上,我彷佛看到一个背影:

新时代“义父”。

《抓娃娃》讲的,是当爹的故事。

富爸爸为了穷养儿子,用十多年的骗局打造了个楚门的世界,只为让孩子上“清北”。

论当爹,可算撞上了“义父”们的枪口,高低得来上一课。

有的人,骂电影缺乏批评意义。

结尾儿子叛逆出走,让富爸爸喊一句“还回不回家吃饭了”,随即温和收场。

既然要批评中式教育,往小了说,得让片中父亲自责愧疚土下座;往大了说,得彻底推翻传统父权!

他们不管喜剧不喜剧的,也不管要让沈腾这张国民喜剧脸变得面目可憎,有多强人所难。

也有的人,骂创作者缺乏建设性意义。

翻开心麻花这几年的旧账,指责他们热衷制造“穷人奶头乐”。

《夏洛特烦恼》是穿越富;《西虹市首富》是逆袭富;这次的《抓娃娃》是楚门少爷的隐藏富。无非是让穷人做一场暴富的梦,看有钱人出丑,再回去过安分日子。

仿佛这几部电影阻碍了社会进步。

还有的人,骂此片没有教化观众意义。

比如发明“低质强碱搞笑片”的,光从用词就能看出他的不屑,不用喜剧片,而用“搞笑片”。

让这种搞笑片横行市场,实为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只顾着让观众笑哈哈,还怎么学习进步呢?

批评者们义愤填膺,好似分分钟要给整部片子量刑定罪午门斩首。

这些正襟危坐批判这个电影教育意义的,倒是很像电影里抓住一切机会教育孩子的父母。

在他们心目中,可能最好的节目,就是大家一起包饺砸的充满教育意义的春晚。

而细细想来,“义父”们的诞生,又何尝不是中式教育闭环的可怖之处。

小时候学写作文,老师总强调结尾升华。

要结论,要豹尾,要发出一声呐喊。升华得好了,文章的意义就大些,分给得也就高些。

至于散文,是不让写的,没人在乎你的物哀。

学画画吧,爹妈会指着每张作品追问。

画的这些东西是什么?代表了什么?包含了什么意义?

不像是关切,倒像在做心理分析。

你会发现,很多意义都好似被框了范围画了重点。他们嘴上说着“我是为你好”,心里想着“看你往哪逃”。

那些标榜意义的人,更看中的是框定意义的权力。

有意义重要么?当然重要。

理想的文化环境当然是,既有“有意义”的,又有“有意思”的。

只是:

我们真的都太累了,不想深刻了。就想无脑笑一下,有错吗?

这个世界不能只有意义,没有意思。

其次:

我们现在缺少“有意义的作品”,是这些“有意思作品”的错么?

“义父”们只敢骂儿子,却不敢骂爸爸。

这就有点孙子了。

————微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左中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