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十大元帅各个战功赫赫,但因名额有限,在55年大授衔时,有人避免不了地被“压低军衔”。当时陈毅入选十大元帅,而且排在第六名的位置,引来了很大的争议。
时任国家副主席的刘少奇,就带头反对,而一向不争不抢的周总理,却要力保陈毅为元帅,直到一位大将的出现,才平息了事端。他是谁?当时高层为何会发生争执?
55年大授衔,毛主席坚决辞去“大元帅”军衔
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为将士们授衔,上上下下都十分重视。当时我们本想效仿苏联,评出大元帅1人,元帅13人,大元帅的人选,是公认的毛主席,谁知他第一个带头反对。
毛主席深知,评衔是一项很大的工程,也很不好搞,他不想要这个大元帅。伟人说:“让我穿着大元帅服,走到群众中去讲话,他们还愿意贴近我吗?这多不方便,依我看,在地方工作的干部们,还是不评军衔为好。”
就这样,板上钉钉的“大元帅”军衔,被毛主席三言两语地拒绝了,而在13位元帅人选中,原本还有3位候选人,分别是刘少奇、周恩来和邓小平。不过他们也已经退出了军界,从事政治性工作,3人也主动做出了辞帅的决定。
这样一来,55年大授衔的最高军衔,就为元帅级别了,可他们各个战功赫赫,难以取舍。刘少奇认为,应该将陈毅拿掉,而换上粟裕。按照毛主席的说法,陈毅当时已经脱离军队了,是国务院副总理,主管中科院和民族事务工作,而粟裕尚在军中,理应“舍陈保粟”!
陈毅入选十大元帅,刘少奇却提出“舍陈保粟”
说起来,粟裕的确是位狠角色!在黄桥决战中,粟裕以7000人的兵力,战胜了国民党的3万人,是以少胜多的军事杰作,这给刘少奇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中,粟裕均发挥了“军事奇才”的属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周总理却力保陈毅当元帅,在革命年代,有着“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说法,他们是和“刘邓”一样的亲密战友,在军功上,陈毅的贡献并不比粟裕低。更何况,他比粟裕大6岁,革命资历更为深厚。在周总理看来,陈毅即便是不在部队,也不影响他评定元帅军衔,还说了一番话点明要害。
周总理说:“陈毅是少见的既能当兵打仗,又擅长经济建设的将帅,新中国成立后,他本可以继续待在部队,可是因为国务院人手奇缺,这才将他调了过来,不应让能干的人吃亏!”
总理还以苏联元帅布尔加宁举例,他没有指挥过一场大规模的战役,甚至都没有什么军事贡献,也是在二战结束后投身政府部门工作,陈毅和他相比,可要“够格”多了。既然我们是借鉴苏联的军衔制,而苏联恰好又有这样一个特例,那为什么不能让陈毅当元帅呢?
周总理的话有理有据,可为粟裕“喊冤”的也大有人在,粟裕站出来主动辞帅让贤,令伟人大为感动。可他这个“元帅”之位,究竟是“让”出来的,还是本就值得商榷?坊间一直议论纷纷。
粟裕究竟有没有资格,参选元帅?
这是新中国军史上,一次著名的“军衔公案”,至今仍吸引着无数军迷的讨论。
在1955年大授衔时,毛主席主动辞去了,为他量身打造的大元帅军衔,刘、周、邓请辞了元帅军衔,可十大元帅的榜单,依然多出来一人。周总理力挺陈毅,刘少奇却看好粟裕。
粟裕主动找到军衔评定负责人,说道:“要什么元帅?大将就可以了,军衔我只嫌高,不嫌低。”他的高风亮节,让毛主席点评“三次辞帅,难得粟裕!壮哉粟裕!”
当年的元帅军衔评定,既要看“功”也要看“历”,可粟裕就吃亏在“历”上!想评元帅,要求是共和国和人民军队的缔造者,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军功。
第一点粟裕并不符合,前面我们也讲了,他是属于大器晚成型的,南昌起义爆发时,他还是位警卫班长。红军时期出任过的最高职务是,红十军团参谋长,没有担任过军团级的领导干部,其他几位候选人论职务,远在粟裕之上。
老一辈革命者高风亮节,并不在乎军衔当然这也和粟裕自身低调谦逊,甚至主动让贤有关。1948年在陈毅离开华野时,中央拟定粟裕为华野司令兼政委,但他只接受了代司令的职责,却不争名利,一心只为报国。
而第二点,简直是为粟裕量身定制的。可惜的是,1950年,战神粟裕原本都已经集结了65万大军,准备一举收复台湾。后来却因为朝鲜战争爆发,国内外面临复杂的局势,不得不抱憾终生。
有人说,如果他当年能达成这项伟业,那么十大元帅必然榜上有名。最后,粟裕被毛主席钦点为“第一大将”。其实老一辈革命者并不在乎军衔高低,反而是外界吵得沸沸扬扬,您对陈毅当元帅,粟裕当大将怎么看?
期待大家留言讨论,想听更多历史秘闻类故事,点击头像进入主页,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参考资料:
《大授衔》《粟裕传》《名将粟裕珍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