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颗在6600万年前撞击地球并导致恐龙大规模灭绝的小行星,可能最初形成于木星轨道之外的太阳系外缘。通过对墨西哥希克苏鲁伯撞击地点的地球化学分析,科学家发现了这一小行星的起源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希克苏鲁伯小行星的撞击(插图)在 6600 万年前造成了大规模灭绝。图片来源:马克·加利克的插图

白垩纪/古近纪(K/Pg)灭绝事件是地球历史上五次大规模灭绝事件之一,发生在约5.4亿年以来的动物分布期。此次事件导致超过60%的物种灭绝,包括所有的非鸟类恐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1980年以来,科学家们积累了大量证据表明,一座城市大小的天体撞击地球,引发了大量硫、尘埃和烟灰进入大气层,阻挡了阳光并导致地球气温骤降。

在此次灭绝事件开始时,地球上出现了一层含铱金属的沉积物,这种金属在地球上极为罕见,但在小行星中更为常见。1990年代,科学家们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埋藏陨石坑,即希克苏鲁伯撞击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确认撞击体的起源,德国科隆大学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家马里奥·费舍尔-戈德(Mario Fischer-Gödde)及其团队对K/Pg时期的岩石样本进行了研究,并与过去35亿年间的八个其他撞击地点的岩石进行了对比。他们主要研究了钌(金属)同位素,这种金属在地球岩石中极为罕见,因此可以提供“纯粹的撞击体特征”。

研究团队发现,希克苏鲁伯撞击体中的钌同位素与来自太阳系外缘的碳质小行星相符,而与来自太阳系内的硅酸盐小行星不匹配。太阳系在形成时,内层温度过高,挥发性化学物质如水难以凝结,导致形成的内层小行星富含硅酸盐矿物。而外层形成的小行星则含有大量碳和挥发性化学物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钌同位素的分析结果也驳斥了希克苏鲁伯撞击体为彗星的假说。尽管2021年的一项研究曾提出该撞击体可能是太阳引力作用下解体的长周期彗星的一部分,但最新的数据表明该撞击体更可能是碳质小行星。

总体而言,科学家认为希克苏鲁伯撞击体起源于木星轨道之外的太阳系外缘,进一步支持了地球历史上这次大规模灭绝事件的根本原因来自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复杂动态过程。

  • 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26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