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字|尘谷行知

人生来是要经历不同东西的,只有真切实感地历练过,你才会被逼迫进入到更加深沉的思想空间去解读生命的意义。

过去一段时间,仿佛金蝉脱壳般,我从一种觉知状态跳跃到了另外一个生命维中,方才恍然醒悟过来,原来自己始终被困囿于头脑的自我意识中,继而体验到了生活赋予的酸楚、痛苦、迷惘、欢愉、烦躁,以及对旧日那些美好不美好事物的追忆重现。

藕断丝连,这四个字最能贴切地说明我们每个人与外界一切事物之间的联结关系。

熙熙攘攘的人群,变幻莫测的事态,醉人迷眼的物质,这些看起来没有任何交集的东西,其本质依然如藕丝般连贯在一起,当机缘成熟的时候,必然会显露到现实层面,成为一个人烦恼和智慧的源头因素。

比如,当我们背井离乡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学习或者工作,面前的一景一物不再是曾经那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物事,你目前的生活方式与过去形成断开状态。

然而,在每个夜深人静的时候,你总是会控制不住地思念家乡,情到深处,泪水便不知不觉地打湿了枕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是每个人的命根;情,是每个人的命脉;义,是每个人的命象。

一个人有怎样的根和脉,就能够大致地预测出他的命运走势,同样的,一个人有没有“义”,也能倒推出他的根脉。这就是改变命运最根本的思维原理,当然,这不是说一个人的出身决定了他的命运好坏,没有这回事。

对于那些有点开窍的人而言,他们懂得改变命运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是修“义”,由义入根,再由根来影响义,如此周而复始,命运就在无形当中发生了转变。

事实上,义,即是礼义,圣人为什么要制定礼义,其目的就是让愚昧的众生按照他们自己能做到的、最简单的方式回归到生命的根部,依顺天道规律行事,从而远离人间的祸患和疾苦。

可惜,圣人这般用心良苦,却少有人能真正理解他们的意图,甚至还有人诋毁圣人之言,不懂得敬畏,其结果显然是只能游离于人生的迷失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我们头脑里面的执著意念,便是修义最大的阻碍。执念越深,你的自我意识就越强烈,对心灵的束缚也就越紧促,把本我包裹得越来越严实,自然看不清事物的本质。

自我意识,说白了,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重,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周遭一切事物都非常敏感,具有高度的警觉性,精神始终处于紧绷状态。

你仔细想想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如果是的话,趁着这一刻的觉醒,想想到底该如何才能融解自我,超脱小我,以便拥抱更加广阔的生命世界。

认知度低的人,习惯于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其所思考得来的东西往往不堪一击,如一座根基浅陋的高楼大厦,中看不中用,狂风一吹,轰然倒塌。

灵魂层次高级的智者,则是用心来思考。心流所经之处,便渗透进事物的根本处,滋养问题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保全。

这叫“阴阳互根”,从你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的时候,问题就是答案;从问题的角度来返观你的时候,你本身就是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上所述,是不是很玄妙,一般人还真无法理解。悟吧,“悟”是唯一能够知道真相的办法。

孟子曰:“目之官不思,而弊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人的眼睛和耳朵都不能思考,所以容易被外物牵引。心灵可以思考,但是如果不思考,就会像耳朵和眼睛一样,时常被外在的东西所引诱、蒙蔽,也就无法感应得到天地之德性,人生便会出现波波折折。

一般人都会认为只有大脑才会思考,心灵怎么会思考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既然叫“心灵”,那就意味着一切创造的灵感都是来源于心,而非大脑,否则就叫“脑灵”了。

想要重新焕发心灵的思考能力,其方法是修心,而不是修脑,一个人学富五车、出口成章,只能说他很执著,与智慧不沾边,他的创新创造能力依然处在低频状态运转,与万物的本质运行无法接轨。

修行,就是从大脑的自我意识中抽离出来,去感知天地万物,并不断精进地在自己的心地里面凝聚出一股正气,这个气即是“义”。

道可道,非常道,鉴于文字表达的局限性,作者无法详尽阐述,志趣相投缘的道友请留意作者内容,不定期更新。

点到即止,收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