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家朱光潜曾经发表过一段引人深思的言论:“面对一棵古松,木材商关注的是其作为原材料的商业价值;植物学家则思考它的分类和特性;而画家则会关注其形态和结构。”古松本身并未改变,变化的是我们对它的认知。正是这些不同的认知,塑造了古松在我们心中的不同价值。

同样地,在育儿方面,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看待孩子的方式,往往预示着孩子未来可能成为的模样。父亲作为家庭的支柱,扮演着孩子成长道路上至关重要的“支持者”角色。可以说,孩子将来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亲的观念和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父亲目光远大,孩子心怀宁静,追求长远目标

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诞生于一个文武兼备的家庭。

他的父亲文林,进士出身,官职在身;母亲祁守端,出身名门,精通琴棋书画。

遵循传统,父母期望文徵明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人物,沿着科举之路前行。

然而,命运弄人,文徵明六岁时,除了爬行似乎别无所长,招致亲朋的嘲笑。

七岁时,母亲去世,父亲不得不将文徵明托付给外祖家。

到了十一岁,文徵明终于开口说话,并被送往私塾学习。父亲向周围的人解释:“无需担忧,他只是大器晚成。”

十九岁那年,文徵明结识了当时的科举明星唐伯虎——连续多次科考名列前茅。

然而,文徵明的仕途坎坷,直至五十四岁,依旧未有显著成就,九次科举落榜。

历经艰难,他好不容易获得一官半职,但因情商不足,在翰林院工作时屡遭排挤。

某日,内阁首辅杨一清走近他,说道:“徵明啊,我和你父亲是故交,你知道吗?”

这本是攀附权贵的良机,文徵明却回应:“父亲在世时,并未提及过您。”

在官场难以立足,文徵明选择辞官返回故乡苏州,在书画领域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并带来了经济收入。他还创立了“吴门派”,八十高龄仍笔耕不辍。最令人敬佩的是,从幼年至八十岁,他始终坚持抄写《千字文》,以此磨练自己的小楷书法。

作家冯梦龙曾言:“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不可因年少而自满,不可因年老而自弃。”

名人诸葛亮亦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要培养孩子,父亲若能深谋远虑,就能引导孩子,追求诗意与远方。

若当前处境艰难,切勿急躁,坚持学习,明确人生目标,终将有出头之日。

并且,在遭遇挫折后,应学会变通,证明多才多艺的价值。

允许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跌倒,不必过分追求优秀,更应重视品格与耐力的培养,这将成为他们终身的精神财富。真正有远见的父亲,会这样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父亲只顾眼前,孩子则得过且过

唐伯虎,作为“吴中四才子”之一,命运却并不顺遂。年轻时,他科举考试屡屡夺魁,然而在考取进士的过程中,因沉溺于饮酒、交际和炫耀才华,不幸卷入舞弊丑闻,断送了大好前程。在几位亲人相继去世,妻子离他而去后,他一蹶不振,未能展现出愈挫愈勇的精神。

关于唐伯虎的家教,历史记载不多,但从他频繁与歌妓为伴,热衷于酒宴交际,我们不难窥见一二。他的父亲唐广德是一位商人,在姑苏吴趋坊的皋桥开设酒店谋生。尽管请了老师专门教导唐伯虎读书,但在生活管教方面显然不够严格,也有所欠缺。酒店中三教九流的客人众多,无疑对他的成长环境产生了影响。

缺乏自律的生活态度和对人格修养的忽视,可能是导致唐伯虎后半生贫困的重要因素。唐广德在察觉到这一点后,曾感叹:“此儿必成名,殆难成家乎。”

我曾读到一个故事,描述唐伯虎邀请文徵明同游太湖,小船上载有多名歌妓。唐伯虎拍手欢笑,与歌妓互动,而文徵明坚持要离开,甚至不惜以跳湖相威胁。当文徵明上岸后,唐伯虎却更加放纵,引得众人哄笑。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生成长过程中对比和差异。有句话说得很好:“人生中只要有捷径,捷径很快就会成为唯一的路。”如果一个人从小就习惯了享受眼前的成果,那么他可能会追求所有事情的速成。父亲若乐于清闲,看到孩子轻松赚钱、快乐游玩,便认为这是正确的,那么背后隐藏的问题就非常严重了。

作为80后的一代,我记得在初中时,许多同学都曾说:“读书不如打工,读完高中去,不如初中毕业就去。”实际上,许多父亲也希望孩子少读书,尽快开始工作,以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转眼间,我们都快年过四十,那些初中毕业和大学毕业的同学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打工和创业的同学之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有多少同学因为父亲不允许他们继续读书,而不得不放弃高中录取通知书,进城打工,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如果父亲目光短浅,缺乏对未来的判断力,这将对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提升认知层次是父子双方共同的责任

常言道:“上阵父子兵,虎父无犬子。”实际上,提升认知层次是两代人的共同责任。历史上不乏有父亲因无知而迫使孩子独立成长的例子。例如,北宋的宰相吕蒙正,尽管从小被父亲逐出家门,但他成年后依然对父亲保持孝顺。

作为父亲,不应只关注眼前的困境,而应深思未来几十年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父亲应致力于学习和职业发展,为孩子提供经济支持,并以身作则,培养自己的品德,成为孩子的榜样。即使在财务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也应保持精神饱满,不失斗志。

作为孩子,在一个良好的原生家庭中,应努力向前发展,利用家庭提供的资源。如果家庭环境恶劣,应考虑离开家庭,独立发展。例如,坚持接受教育,反对辍学;坚持自食其力,拒绝无所事事。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机遇和成长环境,不能简单复制前人的道路。关键在于智慧的交流与融合。共同努力,相互促进,这是最佳状态。

作为母亲,应学会在父子之间发挥协调作用。当父亲的认知水平不足时,母亲应主动站出来,而不是袖手旁观。“罗森塔尔效应”表明,积极的期望和暗示能够成就一个人。而且,每个人都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教父》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能够在半秒钟内洞悉事物本质的人,与那些耗费一生也未能看清事物本质的人,他们的命运注定截然不同。”

孩子的未来能走多远,往往在三岁时便可见一斑。这里所说的“看”,不仅仅是指孩子本身,还包括父亲的见识、母亲的关爱以及家庭环境的变迁。

在当今社会,金钱的多少往往被视为衡量社会地位的尺度,但更为关键的是,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财富视若无物,像玩具一样轻松驾驭。

一个优秀的父亲,宛如一座巍峨的山峰,让孩子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而一个慈爱的母亲,则如同山路旁的明灯,引导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不迷失方向。你们认同吗?记得点个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