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无法理解,刚开始我也无法理解。一个女大学生,为了考公,饿死在了出租屋。但是,后来的咸阳警方也回应了,算是坐实了这件事。再回头看,这样一个个体,给了无数人一次心灵重击。
是什么,让这个北京211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走向了绝路?她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她是如何把自己逼向了死亡?当我把这些问题代入这件事之后,我慢慢有了答案,也逐渐能够感同身受。
这名女大学生,出生在宁夏的山区,家里条件较差;出生于1991年,北京211财会专业,毕业于2014年;后来为了考公,多次笔试第一,但面试淘汰,这几年一直执拗于考公。
就这一点信息,基本可以推断出这位女大学生的人生。她肯定从小成绩优异,名列前茅,在重男轻女的山区,也给了父母继续支持的底气,因此从小期望高、心气也高。
2010年,彼时大学扩招也才刚刚开始,那时候能够考上北京的211大学,已经属于非常厉害的了。要知道,山区的教育资源一定是不如大城市的。这样的成绩,一定是她这辈子最高光的时刻。
2014年毕业,那时中国经济洋溢着热情,沸腾着各种机会,但是这种机会,不会对一个出生山区、视野有限的女大学生敞开。大多数时候,大学生在毕业那一刻,以为自己可以重振山河,养活家人。但现实肯定重重打脸,拼死拼活一个月五千,这样的现状,一定让这名女大学生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
蹉跎几年,辗转就是疫情袭来。工作难找,工资下降,而这时候,大众对于考公趋之若鹜,因为无论媒体还是个人,都认为体制内旱涝保收,而且待遇尚可。更何况,有了编制,也是为家族争光的好事。于是,这名女大学生又辞去工作,专心考公。
屡屡进面试的经历告诉我们,这名女大学生的应试能力相当厉害,但是频频折戟在面试上。她或许也明白,现在的考公,不是14年那会的考公,那时候大家都不屑于考公,都要去市场经济的浪潮搏一搏。而19年以后,不仅考公人数激增,而且日益的拼资源,家庭不错的考生,可以报各种班,笔试班面试班,笔面协议班等等,各种考试交流学习,这样的烧钱考试,一般形式的备考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在考公激烈的当今,这名女大学生不得不屡次折戟在面试上。
没有工作,考公失败,毕业十多年,社交圈子早已收窄,更谈不上对象男朋友,大龄女生,在这个社会,在那个山区所饱受的争议,一定在她的内心狠狠锥刺过。
外面的人看来,一时考不上,找个工作,找个收银员干也好啊。
但是,33岁的她早已和职场脱节,找一份收银员干,与备考冲突,更是与她211大学生的身份不符。于是,在她的内心恐怕早已走投无路,最后把自己毁灭掉。
她只是一个群体的极端缩影,这个群体一直都存在。
这个群体,他们读书的时候,家长老师告诉他们,“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就好了。”于是抛弃一切业余爱好,扎在应试教育的题海里,等到辛苦考上大学,大学已经不值钱了。而大学的管理模式,还处于一种混沌的散养模式中。
处于闭塞的信息茧房内,实际上他们不知道怎么处理自己的人生,抬眼茫然,无人指引,跌跌撞撞,最后并没有改变什么命运。甚至于,人们日益发现,决定命运的早就已经在受精卵那一刻决定了。
2014年,经济火热,人们鄙视体制内工作,等到2019年后经济进入低谷,体制内工作又受人热捧。潮来潮去,普通人只能追逐,而一旦潮来,拼的不仅仅是胆识,更有背后的资源实力和泼天的运气。
但无论怎么说,活着比死了更具有勇气。从前,他们是佃户,现在他们是社畜。本质并没有改变。要想活着,就得心向开明,不要把自己逼向心灵的死角,最后落得骨灰无处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