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议在板门店正式签订。

但令人意外的是,在交换战俘时,两万余名战士,最后回来的仅仅有600人,剩下的一万多人,却被遣送到台湾。

大家都没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抗美援朝后,志愿军2万人被俘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基本取得了胜利,但随后的战俘问题,却让双方的谈判,再次陷入僵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谈判的四项都协议,都达成了共识,唯有第四项关于战俘的安排问题,双方一直存在歧义。

当时,中国强调的是“全部遣返”;而美国却坚称要“自愿遣返”。

按照惯例,哪个国家的俘虏,就应该遣返回哪个国家。

在朝鲜战争中,我军共有20700人被美军俘虏,其中巨大多数,都不是自愿被俘虏,而是因朝鲜战场环境恶劣,战士语言不通,对环境不熟悉,和部队失散后,很难回归部队后,才成为美军的俘虏。

被俘战士们,大多被关在济州岛战俘营中,这是抗美援朝时期,美军设立在韩国,关押人数最多的战俘营之一,关押战士多达几千名。

不同于我国对待战俘的友好政策,美军对待战俘,一向是没有好待遇的。

不仅住的地方条件恶劣,所有的日用品,也是破破旧旧,甚至就连吃的,也是没磨开的小麦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小麦根本不适合人吃,找美军去理论,最后换来的也是一顿冷嘲热讽。

在这种吃不饱睡不好的环境下,该做的劳动却是一点也不少,结果可想而知,三天两头就有战士生病倒下。

除了身体上的折磨,美军还在精神上,摧残志愿军战士。

当时,美军和台湾方面勾结,一直迟迟不肯和我国就遣返俘虏问题,达成一致。

美国之所以在战俘方面,一直不肯松口,很大程度上,和台湾有关。

美国和台湾方面一直保持联络,力图打击中国,而蒋介石为了重返大陆,自然也需要有兵员的补充,于是美国抓来的战俘,就成为他的目标。

1952年4月,朝中方面为争取早日停战,有条件地同意,根据战俘个人意愿进行遣返。

当月,战争双方同时对各自拘留的战俘,进行了“志愿遣返甄别”。

美方对20000余名中国战俘,进行的“甄别”结果是:选择返回大陆的,只有不到7000人,不愿回大陆的却有14000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当时到底有多少志愿军战俘,是真正自愿地前往台湾的呢?

就目前披露的资料来看,再根据军事史专家、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徐焰少将说,当时真正自愿前往台湾的人数,大约是3000人。

14000名志愿军战俘,被抓去台湾

而最后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人,选择去台湾,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台湾方面,对战士的身体和精神上的摧残。

刚进入战俘集中营后不久,敌人就开始对被俘的志愿军战士,做“转化”工作。

有特务伪装成志愿军,混进战俘营,然后宣传国民党的好,试图给志愿军战士洗脑,不过志愿军战士信仰坚定,几乎没人动摇意志。

国民党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朝鲜战争结束后,我国和美方就战俘问题,一直未达成共识,而美国一直揪着战俘不放,也是出于台湾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彻底消灭志愿军战士回国的念想,这些志愿军,被束缚住身躯和手脚,台湾方面更是派人,在他们的额头上,刺上国民党的党徽,又在他们的胳膊和胸口处,刺上了“反共抗俄”等恶毒又肮脏的口号。

这样行为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想断了他们想要回大陆的心思,也断了他们回归正常生活的后路。

志愿军战俘:胳膊有字不能回家

其中一些战士,回乡心切,自然不肯屈服,招来的就是一轮接一轮的毒打,严重的还会被剖心挖肝,折磨致死。

如果还有抗议的战士,就会被押着装进麻袋,从轮船上,被扔下大海。

台湾方面还称:

“遂你心愿,回家去吧”。

他们强迫每一位战俘写血书,保证:自愿去台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那些不愿意接受“转化”的志愿军战士,敌人就对他们实施各种各样的残酷虐待。

当时,几乎所有不接受“转化”的被俘战士身上,都被敌人刺上了这样的文字和图案。

身上带着这样的东西,想回国根本不可能。

那些思乡心切的战士们,为此也十分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

后来,有人提议:干脆用刀把皮肤割下来。

想不到其他更好的办法,战俘们就开始在晚上,用小刀悄悄地互相割皮肤。

每到夜晚,战俘集中营里,就会响起阵阵的呻吟声,那是战士们将身上被刺文字和图案的皮肤,一整块一整块地割下来。

可惜的是,那些被国民党强行押往台湾的志愿军战俘,他们或是葬身大海,或是被折磨致死,或是在台湾苦熬多年,最终也没能等来落叶归根的一天。

直到1987年,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开始缓和,台湾出台了“戒严令”,允许台湾岛的居民前往大陆,这一历史性的改变,终于给了这些志愿军战士们,回家探亲的机会。

那么对于这些志愿军战俘的遭遇,屏幕前的您还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别忘了加个关注,点击我的头像进入主页,查看更多精彩内容,下期咱们不见不散。

参考文献:

1.《志愿军战俘纪事》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