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态公益理事长张华/摄于手犹香
人一辈子什么最重要?
活明白最重要。
但大多数人活了一辈子,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种种痛苦,都因此而起。
而有一个人,他毕业于名校,曾分配到机关工作,后下海经商,参加央视《赢在中国》进入全国五强,把公司做成行业知名企业,最后却转身成为专职公益人。
十多年来,他的公益机构已经让数十万人受益,让无数个争吵不断的家庭重获和谐与幸福,让两千多对已经离婚的夫妻破镜重圆,让吸毒二十多年的人成功戒毒并成为公益志愿者,让已经买好凶器准备把后妈杀掉的年轻人幡然悔悟放下屠刀,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们免费赠送了30多万份午餐,用急救设备和急救培训挽救了21条生命……
他说:我就是想活个明白。
都说世界上有两件事最难:一是把思想装进别人脑袋,二是让别人把钱从口袋掏出来。
但他却做到了,不仅把优秀传统文化装进了别人的脑袋,还让无数人把钱捐出来,用于做公益。
他,就是广东省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的创始人,张华。
你是否也很好奇,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他又到底做了什么?
别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张华其人,以及他所创立的蓝态公益。
1
1972年,张华出生在陕西西安。小时候,他模糊记得在西安的环城西路小学上学前班,但不久后,随着父母工作单位调动,又转到汉中的深山里,先是在勉县待了一段时间,后来在汉中市北郊某军工单位子弟学校读到初中。
张华的父亲出身于山东贫困农家,兄妹共有六个。在那困难的年代,爷爷奶奶光是养活这些孩子,都已十分不易,但他们还收养孤儿,捐建村小。
小时候的张华无法理解,为什么爷爷奶奶连自家的孩子都喂不饱,却还要挤出本已不多的食物,去抚养那些孤儿。长大后,他才知道爷爷奶奶有多么伟大。
尽管家境贫寒,但张华的父亲学习非常刻苦,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航空工业部012基地。这是国家“三线建设”时设立的军工单位,当时连单位名称对外都是保密的,只叫“九号信箱”。他从普通工程师做起,一步一步做到了厂领导。
张华妈妈是西安人,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先是分配到勉县武侯公社卫生院当医生,后随爱人迁到九号信箱。
在那个偏僻的地方,她的学历和资历都是少有的,加上医术高、工作敬业,很快就被提拔为厂卫生所所长,后来卫生所改为卫生院,她又成为卫生院院长。
小时候的张华温和老实,一般出格的事都没有他,但是性格又比较执拗,只要是他自己想干的事情,无论如何都要想方设法干成。大人们有时很无奈,说他“蔫坏蔫坏的”。
妈妈非常慈爱,是典型的医者仁心。她对待患者关怀备至,并不因自己是院长就摆架子,反而经常主动加班加点,忙活在一线。
为了抢救病人,她常常来不及回家做饭、吃饭,所以张华很小的时候,就担负起了做饭和照顾妹妹的职责。虽然他常常为此闹情绪,但是妈妈让他懂得,人活在世上,不能只顾自个儿,还需要关注和照顾他人。
八十年代中期,张华十一二岁,正是爱玩、爱看电视的时候,那时候的春节晚会对大人小孩都具有无穷的吸引力,但妈妈每到大年三十,总是会主动安排自己值班。张华就不得不离开心爱的电视,去卫生院给妈妈送年夜饭。本来他心里猴急猴急地想回去,看陈佩斯的小品,听马季的相声,但妈妈总会拉着他帮忙。
春节晚上,因为放鞭炮、喝大酒、赶夜路,受伤来医院的人多,妈妈对一波又一波的病人应接不暇,张华就得在旁帮着递个镊子,拿个纱布啥的,然后看着妈妈给病人清洗伤口、缝针,甚至是做些小手术。所以张华从小就看惯了那些流血、受伤的事情。
在家里,妈妈也对张华施加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时家里的地都是张华扫,他家住在三楼,每次妈妈都会特意交代他,扫外面的时候,不要只扫自己家门口的楼道,要顺便把几层楼的楼梯全部都扫了。
虽然那时候的张华也曾不情不愿,但这种善良对张华影响很大,让他能够时时想到别人、照顾别人、不求回报地为社会做贡献。日后张华走上公益道路,很大程度是妈妈早就在他心里种下的种子。
张华的父亲有强烈的家国情怀,这点完全遗传给了张华,让长大后的张华对身为中国人深深自豪,对中国文化高度热爱。不过,父亲也是一个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的人,尤其是对一些原则性的事情,绝不纵容,所以张华又有些畏惧父亲。
有一次,他考试没考好,害怕被批评,就偷偷改了成绩,结果不巧碰到老师去家访而穿帮。老师走后,父亲把张华倒吊起来,狠狠地打了一顿。他说:你没考好,我不怪你,但改成绩就是撒谎骗人,我必须得让你记住这个教训。
这次惩罚深深地印在张华的心里,让他此后再也不敢撒谎骗人。
尽管小时候敬畏父亲,但是长大后,张华感受到了父亲对他深沉的爱。他35岁那年参加《赢在中国》,其中有拉票的环节,别的选手都是几万票,张华没留意这事,心里想,自己肯定是0票,没想到去看了才知道,他也有八十多票了。
妈妈告诉他,这是爸爸找熟人,一台一台地借用电脑,一张一张给他投出来的。
那一瞬间,张华感受到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父亲的爱,虽然无言,却是如此深沉。当晚,他流着泪写了一篇博文:《母爱似水,父爱如海》。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若干年后的自己,将把自己如此多的精力,放在劝诫世人感恩父母、爱父母上面。
张华小时候学习成绩一般,从来就没有考上大学的奢望,更别谈什么名校了。当时九号信箱的子弟学校,教学质量很差,学生们都以不爱学习为荣,谁在课堂好好听课,反而要被笑话。他们一个两千多人的厂,要四五年才有一个子弟能考上大学,其他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在厂里的技工学校混一混。
如果日子就这样过下去,张华的命运轨迹,应该就是到了初中毕业,在技校再混几年,毕业后就在九号信箱做个工人,娶妻生子过个十来年,然后在九十年代末夫妻双双下岗,自谋生路去。
但1986年,父母做了一件事,彻底改变了全家的命运。张华的人生,也从此走上了完全不同的轨道。
那年,国家在山东淄博建设一个30万吨乙烯工程项目,急缺建设人才,九号信箱也收到了请求支援的函件。
张华的父母都已经四十多岁,而且都是领导干部,本可以在这里安安稳稳地生活一辈子。但他们毅然决定,离开这个已经生活了十多年的地方,迁到一千三百公里外的山东淄博去,成为了齐鲁石化的职工。
搬家时,张华十四岁,刚从初二进初三,正是青春叛逆的时期。他对父母这个决定很不满意。因为九号信箱子弟学校的日子太开心了,每天就是和小伙伴们疯玩,上山掏鸟,下河摸虾,快乐得飞起。
而到了山东淄博,进了当地的初中,他不仅要面临一个完全陌生的人际环境,而且还要适应当地严格的教学纪律。
原来在子弟学校,同学们上课时打打闹闹、说说笑笑,老师也不会管,而到了山东,就得规规矩矩坐着听老师讲。关键是,他的成绩在子弟学校和大家都差不多,到了山东这边才发现,他几乎是班里垫底的。
而且山东人骨子里对成绩的重视,让老师、同学都毫不掩饰对好学生的欣赏和对差学生的鄙视,他当时觉得心情糟糕透了。
不过,搬家也有好处,一是从原来的封闭小厂进入了繁华的城市,各方面的条件要好很多;二是由于教学质量好,他们学校每个班都有一大半同学能考上大学。
在度过初三艰难的适应期后,进入高中,张华终于收了心,开始认真学习、奋起直追,终于考入了理想的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这是他在子弟学校时,哪怕是最疯狂的梦中,都不敢想的事情。
日后,张华总结道:孩子的人生道路,很大程度是由父母影响的。父母就是孩子命运的“第一控股人”。
那时的人们还比较看重数理化,大学生毕业也还是国家分配为主,还没有什么“生化环材,四大天坑”之类的说法。张华喜欢化学,就选了化学专业。
不过,等他1995年毕业时,国家政策悄悄发生了变化,除了还有10%的学生由国家分配之外,其余的毕业生都是在人才市场双向选择。
张华参加了陕西省人才交流会,投了几份简历,最后得到了四个机会:广东某石化企业,山东济南某化纤企业,山东淄博某化工企业,山东威海某机关单位。
张华问了父母的意见,父母都说,尊重他自己的选择,让他自己决定。张华迟迟不知该如何选择,最终在犹豫之中被分配回了原籍,山东淄博的化工厂。
不过,他并没有去化工厂上班。因为他了解到,他被分配的那个岗位,每天的工作就是盯着不断闪烁的屏幕,一盯就是一天。这种无聊、单调,哪里是他这种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受得了的。
于是,他又联系威海那边的机关单位,正好报到时间还没截止,于是他就离开了化工厂,到离家400公里外的威海去上班了,成为机关单位的一员。
2
张华本以为,到了威海,进了机关,应该就是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一辈子了吧。
他之所以进到这个机关,是因为单位原本规划要搞一个化工项目,所以需要化工专业的人才。但张华来了之后,发现这个项目并没有启动。不仅如此,过了几个月,由于国家政策变化,这个原本规划中的项目不符合新的规定,彻底搁置了。
张华本是抱着利用自己所学,干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雄心而来的,结果来了之后,不仅一身武艺毫无用武之地,自己也成了每天只能喝茶看报的无所事事的闲人。虽然每个月有345块钱工资,但是一个才23岁的年轻人,就过上这种半退休的生活,他实在是不甘心啊。
这样混了几个月,张华内心每天都有想要离职的强烈冲动。他心中理想的事业,是能够为他人创造价值,给社会做出贡献。他认为,人只有为社会创造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而现在,每次领工资,张华总觉得内心有愧,因为他自认为还没有给社会做任何贡献,却白拿了这么些钱,他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寄生虫”。
前途一片迷茫,但是又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张华心中的痛苦,与日俱增。
唯一的慰藉,来自于他生命中出现的那一束光。
在张华进入单位的同一年,楼里也来了一位漂亮的姑娘。虽然他俩不是同一个单位,但是由于那时候威海市机关单位办公楼不宽裕,两个单位共用一栋大楼。
张华每天都看到这个漂亮又活泼的姑娘蹦蹦跳跳着来上班,心里早就被吸引住了。一来二去,他终于有机会和姑娘搭上了话,并知道了她的名字:蔡丽。
蔡丽祖籍也是山东,但在东北长大,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工业经济专业,与张华同一年分配到威海市另一个机关单位。她也早已注意到成熟稳重、斯文儒雅的张华。随着两人交往的加深,一种甜蜜的情愫渐渐在二人心中滋长。
第一年春节,各自回家之前,蔡丽和张华聊起家人,说道,过年要送给奶奶一千元的大红包。
张华深为震动,那时他们一个月的工资才三百出头,一千元几乎就是能存下来的全部。而他看见,蔡丽身上的棉袄已经有些破旧了,都没舍得买件新的,却把钱都给了家里老人。
张华想起自己的父母,从参加工作起,就每个月都给双方老人寄钱,所以虽然是双职工家庭,而且长期担任领导职位,家里却几乎没有任何积蓄。
蔡丽的孝心,让张华倍感敬佩和亲切,他心里对她的欣赏、爱慕,又深了一层。
那段时间,能够见到蔡丽,成了张华每天还能坚持上班的重要动力。至于工作内容,张华除了偶尔参与一下单位的接待,好让领导能跟客人夸耀“这是我们新招的大学生,西安交通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事情可干。
某天,单位有一位知名的媒体人唐老师来访,张华照例被领导叫去参与接待。在张华给唐老师倒水时,唐老师说:“我不喝你的水,我自己有水”。然后拿出自己随身带的一个大水壶倒水泡茶。
也许是觉得自己的话有点生硬,看到张华诧异的表情,唐老师解释道:“我这个是专门的电解水,是从韩国买的一个机子处理过的,水质更好一些。”
这是张华机关生涯中为数不多的在平静中激起一点浪花的小插曲。本来就是学化学专业的张华,对唐老师的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发现,这种水不需要烧开,凉水冲茶都能冲出茶的颜色和味道。
后来和唐老师熟了,他便到唐老师家里去看了制水的机子,7千多元的售价让张华连连咋舌,按他当时的工资,要不吃不喝一年半才买得起一台。
张华查了一些资料,发现电解水机在日本和韩国已经是成熟行业,尤其是日本,是把这种机器当成医疗器械使用的,被医院、工厂、学校、家庭等大量采购,几乎成为饮水的标配。
但在中国大陆,电解水机还没怎么被大众知晓。张华找来找去,只找到了沈阳有一家工厂在仿造日本的电解水机,但是知名度和销量都很有限。
在单位左右是无事,张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联系到了这家工厂,想办法弄来一台旧机器,自己拆装后,了解了一下原理,然后利用他大学学过的化学知识,试验了一下经机器处理过的水和普通水的区别。
他发现,这种水确实比普通水干净卫生,而且经电解处理后,水呈现弱碱性,对身体健康更有益。
当时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各种污染问题高发,尤其是水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健康;人们吃的食物虽然比以往更丰盛,但是又迎来了尿酸、乳酸、脂肪酸、胃酸等偏高而引起的一系列健康问题。
张华心想:既然这种机器能把水处理得更干净、更健康,让老百姓通过喝水就能提高身体素质,这不就是我一直想要做的“对他人有价值、对社会有贡献”的事情吗?
想到这一点,他的雄心开始燃烧:对!我就去推广健康饮水的理念,去卖电解制水的机器!
他和沈阳那家工厂谈了一下,说可以在威海代理销售他们的机器,对方本来也没什么销量,对这种自主找上门来的渠道当然求之不得。于是,张华在威海开始推销电解水机。
3000多元一台的机器,他每卖一台,可以赚588元。每个月只要能卖掉一台,收入就比在机关单位工作高多了,而且现在是凭一分钱一分货,实打实地靠为顾客创造价值而赚钱,不像在单位喝茶看报白拿工资,还可以摆脱“寄生虫”的心理负担。
本来,他完全可以业余时间干,等销售稳定下来,收入有了保障之后,再决定要不要离职。但张华认为,既然决定了干这件事,再在单位挂着名,白拿一份工资,这不符合他的性格。他要干,就直接裸辞下海,铁饭碗不要了。
他和蔡丽商量了一下,蔡丽完全支持他的决定。虽然两人现在还没有结婚,但张华知道,自己的一生已经和蔡丽紧密相连,这么重大的决定,肯定是要和她商量的。
但他反而没敢跟父母说实话,山东父母对体制内身份的重视,是深入骨髓的,要是知道张华贸然辞去公职,出来当销售,那还不得被他气死。所以张华只是跟父母说,单位新成立了一个部门,他被派到新部门去了。
3
任何一个创业,刚开始都是艰难的。所有的光鲜靓丽,都是遍体鳞伤后的结果。
虽然张华选择的是轻创业,做销售,除去租门面花了一些钱之外,其他的投入倒不高,但是要如何打开电解制水机的销路,对一个憨厚老实、不善言谈的山东小伙子来说,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没有别的办法,他只能每天在家制好一些电解水之后,背着大水壶,去公园、去街边看老大爷们锻炼、下棋,然后免费给他们倒水喝,还设计了一些简易实验,例如凉水泡茶、水的酸碱度测试对照等等,讲解电解水和普通水有什么不同,并且欢迎大家免费接水试用。
刚开始,没人相信,还把他当成骗子去防备。但渐渐地,看到他这么轻声细语,一脸忠厚,说的话又似乎有些道理,而且他每天都来,每天都给大家免费倒水,大爷们也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再加上有的大爷发现,喝了他的水一两个月之后,原来身上某些症状如胃痛反酸、长期便秘等减轻了不少,便开始相信他,买了他的机器。
有了头几单生意,有了客户的现身说法,后来的局面就渐渐打开了。虽然没有赚到大钱,但是支付房租水电、养活自身已经没有了问题。张华就这样坚持了下来。
与普通的销售不同,张华懂科学,又爱琢磨,把电解制水机的原理和技术研究得比较透。但威海地方比较小,张华在销售上又一直没找到比较好的办法,所以生意只能说是勉强维持,看不到大的进展。
他做了两三年之后,市场上同类型的机器多了起来,广东有家企业为了经销某知名家电厂生产的电解制水机,需要招一名技术顾问。当时张华在业内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广东这家企业力邀他过来广东这边发展。
张华到广东看了看,发现珠三角这边制造业十分发达,水污染更严重,人们因为饮食而出现的身体问题更多。而且这边天气炎热,一年四季都可以喝凉水,不像山东,一到冷天大家就都不喝凉水,机子就不好卖了。
张华心想,做这个事业,只有到南方才有前途,才能服务更多的人。
于是,他果断离开威海,只身来到了广州。
从威海来广州,别的没有什么可挂念的,但是他和蔡丽的关系,就面临一个重大选择。
那时候,蔡丽也已经离开了原单位,进入当地电视台担任主持人,事业红红火火。张华要来广州,她在威海,相隔两千多公里,俩人的未来怎么办?
但蔡丽二话没说,全力支持张华来广州,并在张华最后离开威海之前,和张华赶到民政局,领了结婚证。他们连婚礼都没有办,上午领证,下午张华就上了南下的火车。直到后来蔡丽也离职来了广州,他们才终于团聚。
张华的主要工作,是给销售人员做培训,讲解有关的技术知识,也负责在用户使用碰到问题时,提供技术支持。
在工作过程中,他发现这家公司的产品存在很多质量问题。虽然他作为技术顾问,主要是做好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质量改进本来不是他的工作范畴。但一方面,张华认为机子有问题就是对顾客不负责,看到产品有问题,他就要向总部反映;另一方面,质量问题导致售后咨询和投诉的量很大,而他在面对客户时,虽然尽职尽责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但是很多属于产品设计和生产层面的缺陷,他也无能为力,心里十分惭愧。
总部对张华提的意见,刚开始还反馈说“研究研究”,但提得多了,就不胜其烦,甚至主管技术生产的负责人还直接斥责张华说:就你毛病多。
张华既受不了面对客户时的内心愧疚,也忍受不了公司总部这种粗糙的生产和野蛮的管理作风,只待了几个月就辞职了。
但他并没有回山东。在广州的几个月,他已经确信,如果要在这个行业深耕,广东是最好的。
此后,张华又辗转了几家公司,还是以代理销售为主。他成为整个行业的销售明星,巅峰期,一年经他的手销出去的机子,就有几千台。他也因此积累了财富的第一桶金。
但质量问题始终是业内各个公司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他最后待的公司,虽然老板承诺,对他提出的技术问题,一定会重视,会想办法解决,但最终还是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法完全解决。
张华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工厂基本上都是仿造日本的技术,但日本机器在日本处理的是日本的水,作为后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日本本土的水整体上水质较好,机器故障率低。
而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时期,水质污染较严重,且中国地域跨度大,各地的水,矿物质含量差异非常大。在南方用得好好的机子,到北方来,就有可能会因为水导电率不同,而烧毁机器。
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有很强的技术研发能力之外,还需要大量投入到材料、管理、工艺等方面,成本高、难度大。所以一般的企业要么因为技术原因做不了,要么因为资金上没有实力,或者想降低成本维持高利润率,而没有动力来做。
最后张华发现,帮别人卖机器,他永远没法解决质量问题,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自己来生产。
他决定成立自己的工厂。
4
任何一个有过商业经验的人都知道,当销售代理,和自己做一个品牌甚至要自己生产,完全是两回事,后者的难度和风险,都是前者的无数倍。
如果说张华此前做销售,只不过是做点生意,那么现在,他就是要投入全部生命,来真正创业了。
2004年,在进入行业八年后,张华终于开起了自己的工厂。他在广州某城中村租了一千多平米的厂房,找了一位台湾的工程师负责技术,招了三十多个工人,开始研发、生产属于自己的产品。
张华把公司和产品取名为“蓝态”:蓝色的天空、蓝色的海洋代表着美好的自然,他希望每个人都享有自然的生态、健康的身态、平和的心态。
当时的张华绝对想不到,这个名字未来会传遍全国,会如此深入人心,如此影响巨大,但却并不是以公司和产品的方式,而是以公益的方式。
2004年的张华,还看不到这么远,他被一大堆焦头烂额的事情所淹没了。
办一个工厂这么艰难,是他此前完全没有想到的。不仅和工商税务还有城中村里的方方面面,都要搞好关系,还要跟上游的上百家配件供应商和下游上百家经销商打交道,而对几十名工人的管理,也是让张华头痛得不行。
半年多下来,原来攒了多年的积蓄,基本上都快花光了,厂子也只是勉勉强强能活下来。前面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他来解决。
突然,又来了一个更大的灾难。
当时,整个电解水机行业鱼龙混杂,不仅生产单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成为行业惯例,销售端的很多经销商,很多都是原来做保健品的,各种夸张宣传、无证经营等现象层出不穷。
这种种乱象愈演愈烈,最终引起了公愤,也招来了有关部门的强力监管。
2005年,卫生部牵头出台了针对电解水机行业的监管文件,这对规范经营的企业来说,本来是好事,但是在媒体宣传时,不知怎么就传成了“国家封杀电解制水行业”。
铺天盖地的宣传,以及对此前乱象的揭露,一时之间,让电解水机行业的从业者几乎都成为人人喊打的“骗子”。以前买了机器的纷纷退货,观望的顾客不再下单,而新的业务几乎没法再开展。
这种影响不仅牵涉到生意,还牵涉到了生活之中。父母妻儿的担忧且不必说,一些很好的朋友都对张华产生了误解,有一个发小打电话跟他说:张华,你一个浓眉大眼的山东汉子,干点啥不好,为啥要干这个?
突如其来的打击之下,蓝态公司成立还没到一年,就快维持不下去了。
销售经理在外面跑了两个月,一个单子都没拿下,打电话回来只能哭诉;有两位张华特别看好的骨干员工,认为行业都垮了,公司肯定没前途,也离职不干了;经销商有的直接退出了,没有退出的也打电话来抱怨,怪张总让他们做这个,“坑”了他们。
张华的创业生涯,进入了最艰难的时刻。
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他都在彷徨,在迷茫,不知所措。但后来,他想明白一个问题:
大环境我无法改变,但自己内心和周边的小环境,我是可以改变的。
他问自己:我做这个事业,到底有没有错?我的产品,到底是不是对消费者有用、对社会有价值?我到底是不是如媒体所说的那样,是骗子?
他想来想去,答案是:我做的事并没有错。科学实验和客户体验的实际效果,已经表明了经过净化、电解之后的水,确实比未经处理的水更有利于人的健康。
而在中国水污染严重,而人民群众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对生活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我做的事业是符合时代需要,是有益于人民的。
至于当前面临的问题,他认为,只不过是行业乱象长期积累之后的一种反噬。
有关部门的整顿、媒体的报道、用户的质疑,尽管从短期来看对业务有影响,但长期来看,对于守法经营,把用户利益放在首位的企业,反而是有好处的。撑过这段艰难时光,等那些乱来的企业被淘汰之后,行业发展的环境会比以前更好。
而他唯一要做,也是唯一能做的就是:沉下心来,把产品质量做到极致,把服务水平做到极致,咬紧牙关熬着,等待转机的到来。
就这样,张华说服着自己,也说服着身边的人。
转机很快到来。
国家有关部门也注意到媒体过度渲染后的负面影响,开始着手清除影响。首先是在重要媒体单位发声,发挥正面引导作用。
8月,《消费日报》发表了《中国保健协会功能水分会的声明——致全国媒体的公开信》,澄清了此前媒体报道中的诸多误解。值得一提的是,这篇如此重要的文章,张华就是共同作者。
另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制定电解制水机的行业标准。由于蓝态已经在行业内耕耘多年,已经有一定的行业地位和影响力,便受到有关部门邀请,成为《电解制水机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
在工厂这边,张华也集中精力攻破了几个技术难关,拿下了很多专利。尤其是解决了机器在不同地区的通用性问题,首次创造出可以适应于中国不同地区水质的电解水机。
在张华的种种举措之下,蓝态稳住了脚跟,迎来了持续的发展。等行业环境好转之后,蓝态的机器一下子就畅销到全国,甚至出口到很多国家。
若干年后回看,张华当时的心态和行为,可以总结为四个字,那就是:反求诸己。
不管遇到怎样的问题,不抱怨命运,不推责环境,不诿过他人,只问自己有没有做错,自己创造了什么价值,以及当下还能做什么。这就是反求诸己。
它也是张华一生为人处世的信条。
这种特质,后来还将帮助他度过无数的难关。
5
创业,就是不断地过难关。当你以为度过一个难关时,下一个难关又会出现在眼前。关关都难过,但关关都要过。哪一关没过得去,事业就垮了。
蓝态虽然凭着张华的坚忍暂时撑了下来,但是经营和管理上面临的各种问题,又一个个冒了出来。
张华在大学学的是化学,对于企业经营管理都只能是靠着自己去摸索。原来做销售还好一点,现在开厂了,才知道管理那么多员工、供应商、经销商有多艰难。
他感觉自己就像个救火队长,每天公司不是这里“着火”就是那里“着火”,他疲于奔命,觉得力不从心。
尤其令他寝食难安的,有两件事:
其一是,供应商提供的东西,总是不能满足张华严格的质量要求。例如机器中要用到的某一种过滤材料,他试验了市面上能找到的所有厂家的样品,发现就没有几家能符合标准的。而这些厂家的产品,在市场上又卖得红红火火。
张华不禁怀疑,这些东西流通到市场上,对消费者的健康究竟是帮助还是损害?我如果用这些不合格的产品,如何对得起良心?如果不用,我又上哪里才能找到合格产品?
其二是,卖电解水机的经销商,有很多都是原来卖保健品的,其中有一些人毫无底线,为了多销货,把机子吹成了包治百病的神机,而且胡乱作出各种服务承诺,等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时候又不兑现。张华无论怎样对营销商进行劝说、管理甚至惩罚,都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理工科出身的人往往有一种强烈的观念:不管遇到任何问题,总有办法可以解决;而自己之所以没能解决,是因为还没有学会那个办法。
张华认为,自己做企业经营管理搞得那么累,对供应商、经销商和员工管理不好,就是因为没掌握方法,而解决之道就是去学。
于是,他先后报了清华大学的MBA总裁班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班。
在清华和中欧上了一些课,也和老师同学有很多交流,倒是学了一些方法和理念,但大多都是现场听得心潮澎湃,到企业一应用,就发现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商学院教的主要是管理的方法与工具,重在传授“术”和解决“事”,而张华需要的是解决管理的根本、解决“人”的思想问题。
后来,他看到中央电视台在举行《赢在中国》全国创业大赛,评委都是柳传志、张瑞敏、马云、史玉柱这样的知名企业家。他心想,他们站位高、经验足、眼光厉害,说不定我冥思苦想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随便点拨一句,就拨云见日了呢?而且,我要是上了电视,不就可以通过央视的宣传,让更多人重视饮水健康问题,了解电解水机吗?
于是,张华立马就报名参加了《赢在中国》第二赛季的比赛。很快,他从广东赛区脱颖而出,进入全国总决赛,最终闯进了全国五强,并赢得了500万元的创业奖金。
随着他在电视上与评委答辩时的精彩表现,通过央视的传播,的确有更多的人关注到了这个行业,甚至主持人王利芬听完之后,当场自己就下单买了五台机子,而且马云等评委,也确实给张华提了很多建议。
但最终他发现,这些评委们,每一个人从事的行业、成功的路径、看问题的角度、思维和价值观都很不相同。甚至有的是互相矛盾的,他根本就不知道听谁的好。
最终,他放弃了500万元的奖金(实际上是一种创投基金,不是直接奖励的,张华觉得他并不需要),也放弃了从这些企业导师们寻找答案的想法,还是自己再去摸索、实践、思考解决吧。
就这样,张华一边继续学习,一边自己在迷茫中摸索。
尽管企业在发展,员工从几十人增加到上百人,厂房从一千多平扩展为一万多平,但他心头的不安和焦虑,始终都没能缓解。
6
2010年秋的一天,张华照常在办公室苦苦思索这些问题,有一位员工进来,吞吞吐吐地说:张总,我想辞职。
张华吃了一惊,这位员工毕业于挺好的大学,工作一直敬业、出色,张华也一直很重用她,没想到她会提出辞职。
张华忙问为什么。员工说:我想要回老家去照顾爸爸。爸爸腿脚残障几年了,之前我一直在外面打工,忙着赚钱,都没能好好服侍过爸爸。前几天,我听了一堂讲传统文化的课,里面有讲到“百善孝为先”,我才意识到,我太不孝了,我想辞职回去照顾爸爸。
张华说:想照顾爸爸是好事,不一定要辞职。我可以给你放个长假,保留职位,等你照顾爸爸一段时间,再回来上班。或者你也可以把爸爸接过来,在广州一起生活。
后来,员工留了下来,但是张华引起了警惕。他心想,这个课听了一次,就把员工弄成这样子,不会是什么精神控制、洗脑之类的吧?不行,我要亲自去看看,防止员工被人诱骗上当。
于是,下一次又有这个课程的时候,张华专程从番禺开了近一个小时车,跑到天河区某茶馆去听。
去之前,他还特地在网上查了一下讲课的老师,看到好像还挺有名的,本来还以为到现场可以交流一下,但是到了之后,才发现原来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看老师讲课的视频。
他当时就觉得来这一趟不值,只不过出于礼貌,马上走又不大好,想着等听个十几分钟,借口溜掉吧。
没想到,这一听,还听进去了。视频主要讲的是如何用传统文化做好子女教育。老师的主要观点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是让孩子心中有他人,有责任心,有感恩之心;现在社会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文化氛围等,都把这个优秀传统给消解了,都是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凡事都只想着自己。社会的很多问题,源头就在这里。
张华听着听着,心想,家庭教育是这样,那企业的老板和员工、生产的供货商、产品的经销商,是不是也都有这个问题呢?是不是因为大家只顾自己谋私利,而忽略了给他人创造价值,才出现了种种问题呢?这个课程,能不能引入企业,让大家都来听一听?
听完讲座后,张华去和组织者联系,问能不能在蓝态厂里办一次讲座。组织者当时正好也发愁想办讲座没有地方,现在有现成的地方,有现成的学员,那自然是求之不得。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很快就在厂里安排了一次课程。
这次就不是一个普通的讲座,而是一个完整的五天五夜课程,名称为“幸福文化课堂”。学员们吃大食堂、住集体宿舍,一起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如何把传统文化应用在家庭、工作、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有课程和食宿都不收钱,全部以公益的方式进行。
张华在厂里发了通知,鼓励员工们都来听,但他没有采用强制规定的手段,而是启发大家自愿报名。
第一场,他厂里的员工只来了17人,这让张华很失望。他心想,这么好的课程,免费上,还免费吃住,为什么大家还不愿意来?
不过没失望多久,随着这17名员工身上的变化被同事们亲眼目睹,加上他们的口碑相传,第二场就又报了20多人;几场办下来,大多数员工陆续都来过了。
张华自己也完完整整从头到尾体验了一遍,跟大家一起吃食堂、住集体宿舍、当志愿者为大家服务。
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以及看到员工身上发生的变化,张华深受触动。想从根本上、从人心上解决问题,这不就是自己一直在追求的答案吗?哪还要去上什么商学院,参加什么创业比赛啊!学习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从根本上改变人的心灵,才是最有效的方式啊。
随着全厂大多员工学完,张华面临着一个选择:幸福文化课堂,还要不要再继续办下去?
当时,每一期课程,需要花费几万块钱,实际上他自己的员工只占学员的少部分,更多还是从社会其他渠道报名来的学员。原来为了自己的员工学,他作为老板出点钱也心甘情愿,现在员工都已经学过了,还有办下去的必要吗?
张华没有太多犹豫,最终还是决定继续办下去。因为他看到学完课程的学员身上发生的变化,证明这件事情有巨大的社会价值,是值得办的。每个月一期,一年几十万块钱,他暂时还负担得起。
就这样,幸福文化课堂就在张华的厂里一期一期地办起来,报名的人数越来越多。到了2012年,甚至一期就是上千人报名,而班上能容纳的也就是60人。所以很多人连续报名几期,都排不上。
为了让每个报名者都能拥有同等的学习机会,张华决定,把班级扩大到120人,期数增加到每月两期,后来又增加到每月四期。不仅如此,有很多机关单位和企业,甚至外市的单位,都请他们过去“送课上门”。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随着期数增加,人数增多,不仅吃饭和住宿的成本数倍增加,而且组织工作也极度繁重,每个月变得跟打仗一样。
张华连企业的管理都顾不上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这上面都不够,参与组织和协助工作的志愿者,也都一个个累得够呛。
幸福文化课堂几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虽然很多学员都说,“张总,你一定要把这个课继续办下去,我们大家一起捐钱支持”。
但是张华不敢要这个钱。不管是企业接收还是个人接收,在财务上怎么定义?法律上是否违规?他不能不明不白地收。
课堂还能够维持多久,连张华自己都没有了底气,但要就此放弃,他又很不甘心。
就在这时,更危急的事情发生了。
当时因国际上发生了一些动荡,为防止被波及,我国加强了意识形态领域的防范力度。而蓝态大院里经常有众多社会人士前来学习,又不要钱,还包食宿,这个现象引起了一些猜疑:这究竟是搞传销,还是非法聚会活动......这背后有没有什么不良企图?
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课堂有问题,但是你一个搞工厂、做生意的老板,又不赚一分钱,花钱费力来干这些事,究竟是什么目的?
如果仅仅是社会上出现一些说法,倒也罢了,张华自问无愧于心,不去理会就行。但随着这些猜疑越来越多,已经影响到了正常开课,也影响到了张华和有关单位的正常合作、交流。
听到种种传言,看到原来合作很好的一些人士和单位疏远而去,张华心里感到十分委屈和愤懑:我只不过想做点好事,怎么就这么难呢?
最后压垮他心理的一根稻草是:爸爸妈妈也打电话来劝他放弃。
成长于特殊年代,经历过某些动荡的父母,担心孩子会不会出什么事情。虽然他们坚决支持孩子做公益、行善,但如果是存在这样的风险,做父母的又怎么能放心呢?
本来如果仅仅是经济的压力,张华还是想要咬牙坚持的。但是舆论的压力和父母的担心,让他顶不住了。
先贤教导我们说,孝顺的一种解读是“父母唯其疾之忧”,也就是说,孩子除去生病了自己没办法控制,可能让父母担心以外,其他方面都应该做好,做到都能让父母放心。现在让爸妈这样担心自己,张华觉得自己太不孝了。
关了吧,我就好好做企业,公益就不碰了。
这是张华当时最强烈的感受,也是最无奈的决定。
7
张华怀着沉重的心情,走进课堂,想要最后体验一次。
正好赶上学员分享学习心得的环节,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看上去有些瘦弱,头发遮住了眼睛,主动跑到台上,有些激动地说:
我家是农村的,小时候生活无忧无虑,直到爸爸妈妈离了婚,爸爸娶了后妈,后妈自己带的有孩子。我一直认为后妈对我不好,破坏了我的家。因此我14岁就离家出走,一直在外面混......
这么多年,我从没主动给家里打过一个电话;他们打电话,我也很少接。我也不告诉他们我在什么地方,因为我心里一直充满怨恨。这一次,要不是来这里上课,我本来打算回老家去杀掉后妈的……
在蓝态上完课之后,我发现,其实我后妈对我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坏,只是我一心装满仇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忘记了感恩,是我自己太不孝了......
这次课程结束后,我一定要回去看望他们,不能再让他们为我担心了。
说着说着,小伙子泪流满面。台下的很多听众,也都跟着抹眼泪。
张华心里深深震撼!
心改变,一切都将改变,传统文化的力量实在是超乎想象!
这样的课堂,真的要关掉吗?当今社会存在这么多的问题,不都是人心出了问题吗?最究竟的慈善,莫过于拯救心灵啊!我有机会做这样的慈善,难道就因为遇到眼前这些问题,我就要放弃掉吗?
张华在那一刻下定了决心:不行,我一定要坚持把蓝态幸福文化课堂办下去,无论多困难,都不放弃。
他想起几年前事业遭遇最大危机时的做法:反求诸己。
当时还有这个境界,怎么现在一生起委屈心、埋怨心,就把这个给忘了呢?
当张华开始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他的心马上就安定下来,瞬间觉得天宽地阔。
在自己的反思下,也在关心蓝态发展的热心人士建议和帮助下,张华做了这么几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放弃了以蓝态企业单独办公益的想法,决定成立专门的公益基金会,把幸福文化课堂正规化。
这样做的好处是,基金会可以接受捐款,持续运行就有了源头活水,而且组织课程和公益活动更加名正言顺,并且能纳入政府监管体系。
但问题是,成立公益基金会,有很高的门槛。
从资金上来讲,基金会的成立跟企业很不一样,企业的注册资金可以延迟缴纳,而且企业账上没用完的钱,不办企业了还可以拿回来;而基金会最少需要200万元的注册资金,必须实缴,即使以后不办了,剩余资金也只能转入其他同类型的公益基金会,而不能拿回去。
虽然张华打拼多年,也攒了一些积蓄,但这些年为了举办公益课程,基本上已经用得七七八八了,200万几乎是家庭存款剩下的全部。
他和妻子蔡丽商量,要不要把这些钱全部拿出来做公益。
蔡丽说:你难得找到一件这么有价值的事情,也许它就是你一生追求的志向,我全力支持!
于是,他们就义无反顾地把存款全部拿出来,用在了基金会上面。
但资金只是解决了问题的一小半,更大的问题,是政策门槛。
公益基金会需要有具体的公益活动,要么是扶危济困,要么是乡村教育、大病救治、环境保护等等。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该怎么定义?它究竟算不算公益项目呢?
当时整个广东省还没有一家专门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金会。张华把申请提交上去,也给有关部门出了一道难题。由于政策上没有明文规定,之前也没有先例,有关部门研究来研究去,也没法决定,只能先搁置,容后再议。
幸运的是,当你真正下定决心做一件好事,并且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时,世界总会给你创造各种机会,让你能够去完成它。
随着中央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级党和政府迅速落实,春风也吹到了公益领域。
张华的申请终于获得了批准,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成立了,它成为广东省第一家“专门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慈善组织。
张华做的第二件事,是加强党建引领。
他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精神内核,是完全一致的。
而中国作为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公益组织也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发挥最大的作用。
基于这个认识,张华在建立基金会时,就把基金会定位为:党建引领下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公益慈善组织。
基金会成立的同时,也在上级党组织的指导下成立了党支部,每周开展支部党课,集体学习。在基金会内部工作中,以及在参加重大活动时,张华都会隆重地带上党徽,时刻提醒自己的党员身份,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张华做的第三件事,是放弃了“我是做好事,我问心无愧,误解我是因为你们不理解”的心态,主动加强和社会各界的沟通。
在后续的课堂开办时,蓝态主动把课程安排、教案资料、报名名册等提前向有关部门报备,并请求政府部门上门监督指导。
为了防止报名人员中混入不法分子,防范课堂上发生突发情况,除了规定报名者要填报实名身份资料之外,还向派出所主动申请安装天眼系统,安装在基金会和学员宿舍大门,并将影像数据与有关部门实时连通。
此前张华总是秉持“做好事不留名”的做法,很少有对外宣传,但现在,对于前来采访的电视台和报纸,他不再婉拒,而是主动向公众阐述蓝态的理念和做法,并欢迎社会的监督和见证。
信任来自于透明。当他主动去和各界沟通,去把蓝态做的事情和做事的方式明明白白都展示出来后,质疑和阻碍少了很多,信任和帮助却多了很多。
张华做的第四件事,是落地了很多实打实的公益项目。
蓝态公益最初的主要形式,是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改变人心,后来张华认识到,光是上课还不行,需要有一些公益项目作为载体,方便大家去实地践行这些理念。
于是,蓝态逐渐引入了太极拳、书法、花艺、礼仪培训、亲子课堂、长者餐厅、慈善超市、公益合唱团、文以化企、文以化校、乡村振兴、AED急救等多个公益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这些项目,基本上都是以志愿者组织和运作为主。而志愿者都是此前参加过各类传统文化课堂的学员。他们把课堂上学到的理念用在公益实践上,又用公益实践来巩固所学,学而时习之,形成了良好的循环。
用张华的话说:所有的这些项目,本质上其实是一个项目,就是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以化人”。不同的项目内容,都只不过是这个本质项目的表现形式和实践方式而已。
当然,上面这些事情,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以那次危机为触发契机,经过很长时间的建设,才慢慢形成的。
由于张华“反求诸己”,从自己身上找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找解决方法,他率领蓝态公益,不仅从濒临关闭的重大困难中走了出来,而且迎来更加稳健、更加长足的发展。
随着蓝态公益走上正轨,它的社会价值日益发挥出来。
有的家庭夫妻关系或亲子关系不好,整天总是吵吵闹闹,甚至夫妻、父子已经反目成仇,濒临破裂的,在蓝态经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之后,学会了“反求诸己”和“无条件、不期待”地为他人付出之后,家庭关系得到了改善,变得和谐而幸福。
甚至有的夫妻已经离婚了,来上过课之后,痛省自己的过错,然后回去认错,抱头痛哭,重归于好。十几年下来,这样挽救的婚姻,竟然达到了2100对之多。
有一个案例特别震撼人心:
有一位来自南方某省的学员,曾经是当地的“黑老大”,多次犯事,两度进监狱,还有一次劳教,染上毒瘾23年,在戒毒所七进七出,总是戒不掉。
后来他姐姐拉着他来蓝态听课,他听得泪流满面,对自己的过往人生幡然悔悟,于是就留在蓝态,成了一名长期的志愿者,在课堂上服务,在食堂里帮厨,去医院照顾病人。
由于觉得生活有了价值,且一直身处于周边都是善人的环境中,他得到了尊重,远离了毒品的诱惑,收获了内心的平静,找到了生命的意义,神奇般地完全戒断了毒瘾。
五年后,他已经由原来的一脸凶相变为慈眉善目的样子。由于志愿工作出色,还被有关部门评选为“广东十佳志愿者”,经常被邀请到看守所、监狱、戒毒所等机构,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鼓励那些失足人员走上自新之路。
他的故事后来被某市电视台听说,特地过来拍了一部以他为主角、名为《重生》的微电影,成了很多看守所、监狱、戒毒所的学习教材。
8
蓝态公益运行了几年之后,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由于上过幸福文化课堂的学员里面,有不少是企业家,他们的家庭因为导入了优秀传统文化,而变得更幸福,由此不免想到,如果把优秀传统文化导入企业,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
这个问题,本来就是张华最初开始在蓝态公司引入传统文化课程的初衷,但是这些课程主要是针对家庭、家教、家风(后来“幸福文化课堂”就改名为“家庭家教家风课堂”),虽然对企业管理也有用,但毕竟针对性不够强。
在企业家学员的强烈呼吁下,蓝态后来又开办了“企业基业长青班”,围绕“文以化企”这个目标,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
这个并非原计划之中的无心之举,后来却成为蓝态公益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飞跃。
这些企业家学员发现,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适用于齐家,也完全适用于企业管理。当他们把这些理念和方法引入企业之后,整个企业的气质都发生了变化,不仅经营的目标感更清晰,价值感更强烈,创业奋斗的积极性也更高。
同时,由于他们在企业引入了“家文化”,把员工当家人看待,更注重关心员工成长、提升员工的福利,员工的凝聚力、战斗力都大大加强,离职率大大降低。
后来,蓝态专门开发出“文以化企”项目,一方面带领这些企业家们到宁波方太、苏州固锝、山西天元等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做得非常好的企业去学习交流;另一方面也组织学员企业之间互相走访交流,让蓝态的老师和文化与业务都非常出色的企业家们,到学员企业去传经送宝、答疑解惑。
很多企业家受益于蓝态的课程,从此成为蓝态事业积极的志愿者和长期捐助者。这些身家几千万甚至几亿、几十亿的企业家们,不仅经常回到蓝态志愿服务,端盘子、扫地、协助课程开办等等,而且还每年几万、几十万地捐款。
有了这些企业家的强力支持,蓝态不管是从经济上、人力上还是组织管理上,都踏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而这些企业中的很多,也在蓝态的陪伴和帮助下,走上了稳健而快速发展的道路。通过蓝态引入优秀传统文化后,企业营收、利润和人员规模翻了好几番的企业比比皆是。
在这个过程中,张华和蓝态同仁们逐渐总结出一个“教富济贫”的理念:
要弥合贫富差距,不能靠“劫富济贫”,而需要靠“教富济贫”。要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让富有者能够自觉、自愿地帮助贫穷者共同富裕。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的“富”和“贫”,既是指物质财富,更是指精神财富。
张华早在上清华和中欧的商学院课程时,就已经注意到,他的企业家同学们,虽然每一个都非常有钱,但是其中很多过得并不幸福。有的每天无比焦虑,有的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有的夫妻关系出了大问题,有的子女教育和亲子关系一塌糊涂……
他们在物质财富上是非常富有的,但是精神财富却非常缺乏。
所以张华在思考“教富济贫”的理念和做法的时候,就特别强调要帮助企业家们充盈精神财富。他希望企业家们不仅能“济贫穷者物质财富之贫”,更能“济自身的精神财富之贫”。其中后者可能更重要,更根本。
这样长期做下来,蓝态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他们受益于蓝态,也回报于蓝态,更是把蓝态的理念不断传播到更广的地方。当他们看到身边朋友在企业经营管理或者家庭关系中遇到什么问题时,第一个就会建议,“你应该到蓝态去学习一下”。
我作为一个湖南平江人,在广东省湖南平江商会里面,就听过太多遍这句话了。商会的企业家和高管们,不管是企业发展遇到了瓶颈,还是夫妻关系不和,还是子女教育出了问题,甚至哪怕是焦虑失眠,都马上会有人说,“你到蓝态去学一下看看?”
久而久之,平江商会从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到大部分成员,基本上都成为了蓝态的长期志愿者和捐助者。
蓝态倡导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能付出,是幸福;越付出,越幸福”的理念,“无条件、不期待”的志愿者精神,“还是要多关心他”的做法,也都成了平江商会的共同底色。
经过14年的发展,广东省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已经成为在广东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的慈善组织,连续8年被国内最权威的慈善组织透明度评价指数“中基透明指数FTI”评为100分,连续被广东省民政厅评定为5A级慈善组织,并于2024年被批准为具有公募资格的基金会。
蓝态公益的各类公益讲座、公益课堂,已经开展了5500多场,直接受惠人数高达40多万人。其中学习五天五夜的“家庭家教家风课堂”(即原“幸福文化课堂”),已经开展了300多期,深度影响5万多个家庭,2千多个濒临破裂的家庭重归于好。
整体学习时间长达3个月,集中线下学习不少于20天的企业基业长青班,已经开办到第11届,一千多名企业家在此找到了企业高质量发展之道。
蓝态的爱心环保餐厅,免费为60岁及以上的老人、残障人士、失能人士等提供午餐,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至今已经提供了超过30万份餐食。同时餐厅还通过才艺表演、传统文化学习等活动形式,为老人提供精神食粮,很多老人已经把蓝态餐厅当成每日固定要去的社交和文娱场所。
《人民日报》客户端对蓝态爱心餐厅的报道
蓝态的AED急救项目,自2021年启动,三年时间里已经捐赠AED急救设备915台,组织培训700多场,受训人数3万多人,已经成功挽救了21位患者的生命。值得一提的是,这么大的一个项目,蓝态公益投入的专职工作人员只有3位,其余工作都是由志愿者共同完成的。
各方媒体对蓝态AED项目的报道
目前,蓝态的志愿者人数已经超过2万,志愿服务时长已经超过150万小时。如果你在蓝态上课,在门口迎接的、帮你拿行李的、在餐厅擦桌子的、在后厨洗碗的,可能就是一个个管理着几百人、上千人企业,营收达到几亿甚至几十亿的企业老板。
更重要的是,蓝态提倡把志愿者精神带入家庭、带入企业、带入社会。每一个蓝态志愿者,不仅仅是在蓝态的时候充当志愿者,而且是在生活、工作、社交的方方面面,都怀着谦卑、利他、奉献的志愿服务精神,无条件付出,不期待回报,让每一天、每一件事、每一次交往,都成为修习和践行传统文化的机会。
9
可能很多人看了上面的内容,内心都会有一个疑问:张华开始搞公益,那他的公司怎么样了呢?
原来的蓝态公司,今天还依然是业内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存在,依然在生产和销售电解制水机,为提升中国人民的饮水健康做着贡献。但是张华为了让公益更纯粹,主动把公司和产品都改了名,现在说起蓝态,就是纯粹的“蓝态公益”。
同时,张华也早已不再担任公司的法人代表,并且辞去了管理职位,全心全意地投入公益。
由于他在公益领域的投入和贡献,张华本人也陆续获评“番禺好人”“广州好人”等称号。
2021年,张华家庭获广州市民政局、广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广州市妇女联合会授予2021年广州市“十大最美慈善家庭”;同年获得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授予2021年“广州榜样”、年度“最美先进典型”称号。
2022年,张华被广东省精神文明办评选为“广东好人”。
张华当选“广东好人”,南方网的报道
纵观张华的过往人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人如何“活明白”的过程。
小时候,在父母的影响下,张华心里埋下了“我要为他人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志向。
长大后,张华从事的第一份工作不能满足这个志向,他一度陷入迷茫;后来在电解水机这个行业,他一度认为,这就是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
再后来,他认识到对他自己而言,帮助人们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是拯救人的心灵更加重要。于是,他开始把“拯救人的心灵”,当成自己后半生的天命,开始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公益慈善之路。
张华认为:最究竟的慈善,莫过于拯救人心。而拯救人心的最好方法,早已由中国古代圣贤们总结出来,著在典籍里,传承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
蓝态的课程和公益项目,之所以有效,最主要的就是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指引,引导大家摒弃私心杂念,寻回人人心中本来就有的良知善念,去关心他人,服务他人。遇到任何问题,不抱怨环境,不怪罪他人,而是反求诸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和求解决方法。
在“无我利他”、“反求诸己”、“无条件、不期待”、“能付出是幸福,越付出越幸福”等理念和做法的熏陶浸润下,人心得以改变,物境也因此而改变,原本困扰个人、家庭、企业的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但对张华而言说,慈善对他的意义,更准确地说,是“最究竟的慈善,莫过于拯救(自己的)心灵”。
他做公益慈善,倡导大家学习传统文化,不是为自己谋取声名利禄,首先还是为拯救自己的心灵。因为只有做好这些事,他才安心,才喜悦,才觉得自己真活明白了。
我多次在不同的文章里说过,现代社会最大的危机,是人们的精神危机。
在这个浮华、激荡的世界里,太多人找不到活着的意义,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
焦虑、无聊、怨愤、恐惧充斥了大多数人的心灵。算计、防范、斗争、嫉妒、埋怨,成了很多人与他人关系的主基调。
有几个人能够真正活得发自内心地开心、幸福、安宁、知足?
从这个角度讲,蓝态公益最大的价值,是让每一个参与者和旁观者,都能意识到:
心中有他人,怀着仁善与爱,为世界奉献,为他人创造价值,就是我们活着的目标和意义,是每一个真正活明白了的人的最终归宿,是拯救当代人痛苦心灵的最好法门。
这就是张华的天命,是蓝态的天命,也是从轩辕黄帝、尧舜禹汤、周公孔子、老子庄子孟子,到张载、王阳明等中华历代古圣先贤的天命,也是每一个热爱中华文化,希望能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人的天命。
---end---
PS:对蓝态公益感兴趣的朋友,可关注蓝态公益的公众号:
想参加蓝态公益的课程,或者向蓝态公益捐款,可点击进入蓝态公益基金会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