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央行下场,“手撕”银行,打响金融内战!

最近,资本市场发生了一件大事,影响你的身家财富。

8月8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公告称,部分中小金融机构涉嫌操纵国债价格和利益输送。其中有4家农商行,已经移交央行实施处罚。

与此同时,中国央行还多次公开、或通过其旗下《金融时报》发声,提示国债市场存在“过度投机风险”。

你肯定会好奇,国债的背后是国家信用,难道也有风险么?

没错。国债虽然不会违约,但是它的价格是随市场波动的。

5年前,中国的金融资本曾疯狂涌入房地产市场,吹出了巨大的“房价泡沫”。今天,金融资本再度转战国债市场,正在吹出“债券泡沫”

要知道,你的每一笔银行理财产品,都在投资债券。一旦这个“债券泡沫”破灭,会对我们的身家财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接下来,就听柏年来给你好好分析分析。

一、债券炒作,问题在哪?

一直以来,我们听到的“投资者教育”都是:国债是最没有风险的投资品种。

每个月10号,财政部也都会通过银行柜台,向普通大众发售储蓄国债。

既然老百姓都可以买国债,金融资本买一些,怎么就有问题了呢?甚至还惹怒了央行。

这里面,门道可大了。

其中存在4大问题:

第一大问题,金融资本“非理性”疯抢国债,是在“做空中国经济”。

稍微了解债券的人可能知道,债券的价格和经济基本面,基本上是相反的。

当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时候,内需弱、通胀低,央行通常都会通过降息,来支持经济。

这样一来,包括国债在内的各项债券利率,都会随之下降。债券的市场价格就会上涨。

至于为什么涨?这里面计算公式略复杂,我们只需要知道“利率越低,债券市场价格越高”这个结论就好。

而当前,一些金融资本疯狂抢购国债,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国债利率的下降幅度,远远超过央行的降息幅度。

市场价格涨了非常多、存在泡沫。

数字上看,2023年初以来,中国央行共降低5年期LPR、也就是我们的房贷利率45个基点(0.45%)。

但是呢,同一时期10年期国债利率下降了70个基点(0.70%),30年期国债利率更是下降了85个基点(0.85%)。

换算一下,30年期国债的市场价格,在1年多的时间里上涨近20%,一跃成为了全中国最优秀的金融资产。

但是在这背后,意味着部分金融资本在押注,中国经济会越来越差。甚至会像隔壁日本一样,陷入“失去的30年”,最后走入零利率时代。

你就说,这是不是“政治不正确”

而且,光嘴上看空经济也就算了,很多人天天喊“中国经济崩溃论”,官方也没拿他们怎么样。

真正危险的是第二条——金融资本吹出债券泡沫,会酿成巨大的金融风险。

二、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2023年初,美国硅谷银行破产的事情,曾闹得轰轰烈烈,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了。

当初硅谷银行的风险,和现在这些金融资本们正在制造的风险,是一模一样的。

它们干的事情,都是拿储户的钱,去投资超长期限的国债。

国债期限越长,等降息的时候,债券价格就会涨的越多,银行的账面盈利也就越丰厚。

以这次被处罚的4家农商银行为例。其中有一家银行是上市公司,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财报。

根据该行财报披露,2024年一季度,该行“交易性金融资产”规模。较上年末增长52%,大幅高于全行4.5%的总资产增速,意味着投机氛围浓厚。

同时,得益于债券价格上涨,该行的投资收益,更是夸张地同比增加了169%。

如此高的盈利,直接就会带来该行股东、管理层、投资人员奖金分红的提升。

但是,代价是什么呢?

代价是,等到中国经济好转,或通胀升温、利率上涨——就像这两年的美国一样。这些银行所投资的债券价格就会大幅下跌,引发亏损、严重的将直接破产。

那你说,亏损、乃至破产的风险,这些银行的管理层看不到么?

当然看得到。

但是呢,由于我国有过一段“金融自由化”的历史,目前很多中小银行的实际掌控者,是民企和个人。

在这些民间资本眼中,银行就是“提款机”。当期赚了钱、就要当期分红,哪管你什么金融风险。

2年前,曾闹得风风雨雨的“河南村镇银行”事件,股东也是这样的民企。最后银行破产,所产生的亏空还得由储户和政府承担。

正是为了防止这样的事件再度发生,现在央行率先出手,坚决制止这种“利润留给自己、风险留给国家”的不法行为。

体现出了我们防范金融风险的坚定决心。

三、弱化金融服务实体功能

但是呢,这口“锅”也不能全扣到民间资本头上。

因为有许多的国有股份银行,也参与了市场炒作,成为了债券泡沫的“帮凶”。

那它们又是什么原因呢?

一个词——“懒政”

银行的本质工作,应该是给需要资金的人放贷款,合理运用金融资源,支持实体经济。

但是呢?

这两年,确实是因为疫情之后,中国经济复苏遭遇波折。房地产业持续衰退,海外的大环境也不好,高利润、低风险的贷款放不出去。

在这个背景下,按道理银行应该更加细致的钻研业务,将资金送到最需要的人手里,同时精准识别风险。

可是,因为它们“懒政”,有难度的生意不愿意做。

既然没办法像过去那样躺着赚钱,那干脆就不放贷了,把手里的钱拿去买国债。不务正业,它们觉得也挺好的。

于是乎,很多的国有银行,也成为了这次债券泡沫的“帮凶”。

你想,银行都把钱拿去买国债了,哪里还有钱支持中小企业呢?最后民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这就是很多银行,没有充分履行社会责任,懒政造成的结果。

最后一个问题,债券泡沫兴起,会严重分流股市资金,削弱今年股市改革的效果。

今年一季度股市震荡之后,咱们的证监会主席换了人,并且推出了非常多的股市改革和利好政策。国九条、强制分红、强制退市、严把上市关等等……

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些改革至少从盘面指数上看,还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为什么?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债券市场一直在涨。

我国债券市场总市值高达170万亿元,是股票市场市值80万亿的两倍。

这么大的资金蓄水池,如果池子里的水一直在涨,那必然是因为抽掉了其他池子里的水。

就好像过去十几年,中国楼市好的时候、股市一般不好。股市好的时候、楼市一般不好一样。资金都是轮动的。

现在,楼市是萧条下去了,资金变为了在股市和债市中轮动。如果债券表现一直非常好,“赚钱效应”非常显著,那资金还怎么会把钱投到股市里呢?

所以我们能观察到,就是因为债市太好了,股市显得非常冷清。最近几个交易日,A股的日成交量甚至低到5000亿元以下。

所以,为了把股市扶起来,央行必须出手,终结当前债券的牛市。

你不要觉得很奇怪,一个国家的央行,为什么会做空本国的国债呢?这个操作,也是为了扶起本国的股市。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央行下场抓人、掀起金融内战、终结债券牛市的四个原因:

第一,唱响经济光明论,打击中国经济的做空者;

第二,防范债券泡沫和中小银行的风险积累;

第三,督促银行回归贷款业务本源,杜绝懒政思维;

第四,改变市场资金流向,支持股市回暖。

四、央行下场,为何是现在?

但是在这里,我们又要问了:从2021年以来,中国的债券牛市已经经历了3年多的时间。为什么直到现在央行才开始出手,打击债券多头,做空自己国家的国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时间点,也非常值得研究。

当下是个什么时间点呢?是9月美元即将降息,全球资金风向即将转变的关键时刻。

过去3年多,客观上因为经济基本面“美强中弱”,美联储在加息、吸引全球资本回流,这个趋势我们是无法阻止的。

2023年,中国外商投资同比下降13.7%,跌幅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我们的央行只能通过不断降息,自己放水来支持经济,否则中国经济就有可能“缺血”。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美元即将降息,全球资本有望回归中国。

可是注意了,这里面有个大前提,那就是国际资金来到中国,要有钱赚。我们的股市没有人气,国债利率又这么低,怎么说服外国资本投资中国呢?

毕竟,全世界不只有美中两个国家,还有日韩欧洲、印度越南。国际资本从美国撤出,完全可以投到其他新兴市场去嘛。

所以现在,我们就要先做出表率,证明国内是有投资机会的,股票是可以上涨的,债券的收益是可以提升的,这样才能引导国际资本重新回流——形成“由美向中”的新趋势。

这是一步大棋。

如果“美元降息”的这个关键时点我们没抓住,没有抓住这一波资本流入的机会,就可能会影响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

所以到这里你才能理解,为什么是现在,央行开始主动下场、干预市场。

五、理财影响

最后,简单讲讲对我们老百姓理财的影响。

现在基本上每一个银行理财产品,都会投资债券。近期央行在给国债市场“挤泡沫”,债券价格下跌,已经影响了不少产品的收益和净值。

我给大家这么几个建议:

第一,是最近尽量避免新增投资中长期债券型基金、中长期封闭式理财产品。因为债市的调整,可能还没结束。

第二、如果你已经持有了上述产品,并且产品的净值有所下跌,建议忽略产品的短期波动,重视长期收益。

因为理论上,债券只要持有到期、发行人不违约,哪怕期间有各种各样的市场价格波动,都是不会亏损的。

第三,如果确实厌恶这种价格波动。

短期的资金,你可以放到货币基金、现金类理财产品里,就是收益低一些。

稍长期限的资金,可以买固定利率的银行定期存款、大额存单。

更长期限的资金,可以买固定利率的理财型养老保险,例如增额寿险、年金险等等。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理财的技巧和窍门,以及资本市场观点,欢迎加入我的私密粉丝圈子,柏年会在圈子里和铁粉们共同探讨。

另外,圈子里也有专属作品和课程,欢迎加入。

感兴趣的朋友可+:tides100,做更多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