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绿岛就像一只船,在月夜里晃呀晃……当那纯净又低沉还带着颤音的歌声从台北一家医院的加护病房缓缓传出来的时候,人们顺着声音瞧见躺在病床上的一位年岁已高的老人,满头白发,安安静静地躺在素净的床单上。
在他枕边,有个年轻的歌者,带着忍不住的哭腔,在他耳旁一句一句清唱着。这歌者一边轻轻攥着老人的手,一边轻轻唱着,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
这首《绿岛小夜曲》以前是老人特别喜欢的歌之一,现在,老人到了弥留的时候,就想在这熟悉的、舒缓又优美的歌声中,安安静静地睡过去。
绿岛就像一条船,恍惚间他感觉自己成了绿岛怀里小小的娃,在那没有尽头的月光海中,在辽阔无比的宇宙中,他只觉着自己马上就要融进它们那宽广无边的怀抱,变成一片云,一阵风,一缕海浪。
怒潮汹涌,党旗飘扬。这就是革命的黄埔。《黄埔军校校歌》可是老人最钟爱的,也是他晚年还会哼的,这歌的旋律深深地印在老人的记忆、血液和生命当中,到死都忘不了。
然而,当下,安安静静躺在病床上,默默等待死亡降临,老人心里明白,过去的豪情壮志,过去的沙场拼杀,过去的腥风血雨,都已成了过眼云烟,没必要再提。这会儿,他更想在《绿岛小夜曲》那安静缓和的抒情氛围中,慢慢走向生命的终点。
病床上躺着的这位老人是谁呀?他乃是曾经黄埔军校一期里最年轻的学员,后来做到国民党国防部次长,在 1951 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向来有国民党“儒将”之名的刘咏尧将军。
将军快不行的时候,在他枕边低声唱歌的,是他特别疼爱的孙女,现在这位孙女已经是在两岸三地都特别红,人人都知道的著名歌手。
说起刘咏尧这个名字,当下的人们可能都不太熟悉了。不过,刘咏尧可是黄埔军校一期的出色学员,后来还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过,他跟邓小平、左权等人都是同班同学。
学成回来后,蒋介石特别器重刘咏尧,多次给他重要的任务,他还是军统戴笠的得力帮手,国民党各方人士都高度认可他的赫赫名声和出众才能。
1909 年 7 月,刘咏尧在湖南省醴陵县出生,家里条件不错。刘咏尧打小就接受传统私塾教育,10 岁的时候考上了当地很有名的岳云中学。过了三年,又凭着出色的成绩考进了北京朝阳大学。
在北京朝阳大学上学还没满一年,1923 年 2 月,那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就发生了。在看清军阀吴佩孚的真实嘴脸后,刘咏尧果断决定放下笔去参军。
那一年,14 岁的刘咏尧从朝阳大学离开,直接奔向广州,打算追随孙中山先生搞革命。
到了广州,没多久刘咏尧就通过别人介绍进了广州陆军讲武学堂。
在讲武学堂,刘咏尧得到了系统又全面的军事启蒙教育,就此踏上了他投笔从戎的第一步。
1924 年 6 月 16 号,孙中山先生靠着中国共产党跟苏联的帮忙,在广州东郊的黄埔弄了个陆军军官学校,也就是黄埔军校。
本来是跟着孙中山来到广州的刘咏尧,一听说孙中山亲手创办了黄埔军校,立马就去报名。那时候,心里早就立下要为国家和人民干大事志向的刘咏尧,怎么都想不到,刚到黄埔军校入学这第一关就被拦住了。
原来呀,那时候黄埔军校招生有个年龄限制的规定,说是“得 18 岁以上,25 岁以下的男子”,可刘咏尧当时才 15 岁,黄埔军校招生要求特别严格,依着这个规定,刘咏尧肯定进不了黄埔军校。
就在刘咏尧眉头紧皱、急得不知咋办的时候,跟他一样是湖南醴陵老乡的陆军讲武学堂校长程潜,给他帮了个大忙。
这程潜跟孙中山先生本来就有点交情,而且他还是同盟会的会员,接着就向孙中山先生提议,把他的陆军讲武学堂跟孙中山的黄埔军校合到一块。
就这么着,包括刘咏尧、陈赓、宋希濂在内的 158 名讲武堂的学生,一下子全都自动成了黄埔军校一期第六队的学员。这让刘咏尧兴奋得不行。刘咏尧也就此成为黄埔军校一期年纪最小的学员。
在黄埔军校一期的学员里,刘咏尧年龄最小,年龄最大的是当时 30 岁的曾扩情,同学们都称呼他为“扩大哥”,后来就连胡宗南、戴笠也都“扩大哥”“扩大哥”地这么叫他。
由于刘咏尧年纪小又身子弱,刚进军校时,好多教员都瞧不上他的日常训练表现。为了能跟同学们齐平,刘咏尧啥苦啥累都不怕,没日没夜地拼命练习。每天晚上,同学们都会看到刘咏尧在夜色笼罩的操场上汗如雨下,一圈一圈使劲跑的样子。
功夫不会辜负用心努力的人。经过一年勤奋刻苦地练习,刘咏尧在体力、耐力和实战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让教员跟同学们对他另眼相待。
第二年,刘咏尧从黄埔军校毕业以后,就和一期的学员们直接投身于讨伐陈炯明叛乱的两次东征当中,刚从学校毕业就上了战场,当时年仅 16 岁的刘咏尧甚至还当了敢死队队长。
在前后两次的东征战斗里,刘咏尧总共负伤了六回。每次打仗,他都坚决冲在前面,一点都不怕流血和牺牲,这让队员们特别受鼓舞,在战场上,人人都毫不畏惧,奋勇作战。
有一回,一颗子弹把刘咏尧的左肩胛骨给打穿了,血当时就止不住地流。不过,经过几个月的调养,刘咏尧又急急忙忙地参加第二次东征的战斗去了。
刘咏尧清楚地记得,攻打惠州那会,登上惠州城楼时,一颗子弹打中了他脑袋,他当场就因为失血太多昏迷了。后来虽说被救了过来,可那颗子弹却一直留在他头颅里,所以晚年的刘咏尧老是头痛,特别是在阴雨不断的天气。
由于作战时特别勇敢,敢冲敢打,在两次东征以后,多次立下功劳的刘咏尧被蒋介石留意到了,没过多久就把他提拔成了营长。
1925 年 11 月末,第二次东征圆满结束。就在这年的年底,莫斯科中山大学正式开办。刘咏尧身为黄埔军校的优秀学员代表,被安排到莫斯科中山大学进一步深造。
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莫斯科建了中山大学,这所学校专门培养军事和革命理论方面的人才,国共两党都纷纷派精英去学习。
国民党这回一共派了以刘咏尧为首的 10 人学习团,共产党这边派出的是邓小平、王稼祥、张闻天、乌兰夫等有名的人物。
在莫斯科,刘咏尧结识了他的首任妻子韦碧辉。韦碧辉在国内上过广州执信学校,这一回是跟廖仲恺的女儿廖梦醒一块儿被选中来这儿学习的。那时候,韦碧辉是国内有名的才女,刘咏尧早就听说过她的大名。
刘咏尧和韦碧辉成婚后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刘纬文,另一个叫刘纬武。
从莫斯科学成回国以后,刘咏尧本来壮志满怀,一心盼着能在战火的磨炼里,成为出色的大将军,可等他回到国内,却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到了 1927 年这会儿,大权慢慢独揽的蒋介石,为把自己的地位稳住,在南京又弄了个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跟一心为国为公的黄埔军校不一样,这个学校主要是给蒋介石培养亲信用的。
回到国内的刘咏尧,职位不停地往上升,可却在逐渐远离战场。他先后干的政训处总教官、政治部陆军少将主任这些工作,都属于偏文职的岗位,并非他想要的,刘咏尧心里挺不痛快。
过了好几年,他在政治宣传和军校教育工作方面表现出色的能力被戴笠相中了,接着变成了戴笠的得力帮手,还担任过中华复兴社(军统的前身)中央干事之类的职务。
在军统干活的时候,思想很先进的刘咏尧多次主动帮忙让共产党人躲开戴笠的追捕,变成了白色恐怖时期共产党对付敌对势力的重要力量。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刘咏尧总算摆脱了军统工作的限制,奔赴抗日战场。这时候,跟他一起从黄埔军校毕业的胡宗南,已经当上第 17 军团长了。
刘咏尧投身抗日战争后,在正面战场没参加过啥大型战役,所以没给人留下多深的印象。除了在正面战场跟敌人打仗,刘咏尧还在多所大学当教授,帮着国军培训学员。
那时候,刘咏尧在湖南大学、陆军大学、中正学校,不是当教授就是当校长,而且还做着军委会政治部第二厅厅长。他这么多头衔,心思没法全放在战事上,所以给人的印象也就不怎么深刻。
在抗战的时候,刘咏尧让人印象深刻的大事,大概得算 1936 年那回,他亲自组织了上万人参与的全国童子军第一次大检阅,当时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抗日战争结束后,刘咏尧获授陆军中将军衔,那会儿,他不过 36 岁。
三年内战那会,刘咏尧没在战场上,主要干的是文职工作。从 1946 年开始,他先后当了国防部军职人事司司长、中正学校校长、国防部部长办公室主任,一直到国防部次长。在国防部里,他的地位就比白崇禧低。
然而,刘咏尧没能在抗日战争中立下显赫战功,这离他最初的梦想越来越远,就算官做到国防部次长,这也不能不说是他心底的一个遗憾。
到了四十年代,刘咏尧在婚姻家庭方面也不顺利。他和韦碧辉离了婚,两个儿子都跟着母亲过日子,小儿子刘纬武特别怨恨刘咏尧。后来,有人介绍,刘咏尧又跟第二任妻子钟光仪成婚了。
1949 年 10 月,看到国民党没啥希望赢了,刘咏尧想叫在广州上学的小儿子刘纬武跟他一起去台湾,可 15 岁的刘纬武坚决不同意。
“你麻溜收拾东西,我今儿来就是要接你先去成都,再转去台湾。别耽搁了,你动作快点!”
“你有问过我意见吗?我凭啥要跟你去台湾?”
瞅着儿子那执拗的眼神还有决绝的神情,刘咏尧好像看到了十四岁时坚决要离开北京朝阳大学的自己。原来,他俩都变成了一样叛逆的少年,只不过眼前这少年那稚嫩的内心,曾经被他狠狠伤过。
瞧着儿子那充满疏离和怨怼的目光,刘咏尧一下子啥话也说不出来了,只能尊重儿子的想法和决定。于是,韦碧辉陪着二儿子留在了马上就要解放的广州城。
与此同时,刘咏尧的大儿子刘纬文参加了国民党海军,在这一年 9 月,乘船从厦门去了台湾高雄,还比刘咏尧先一步。
没过多久,刘咏尧在成都机场坐上了最后一班飞往台湾的飞机。这时候,他的二儿子刘纬武正在欢迎解放军进入广州城的群众队伍里走着。
他们的眼神里满是新生的希望与梦想,对于新政权,他们有着无尽的期待和渴求,人人都心潮难平,兴奋极了。
到了台湾之后,刘咏尧担任蒋介石的战略顾问,同时还兼任着台湾大学的教授。
1950 年 3 月,叛徒蔡孝乾把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给出卖了,台湾当局就以“为中共从事间谍活动”这一罪名把吴石逮捕了。刘咏尧知道以后,主动去找蒋介石,替吴石求情,结果引得蒋介石对他不满,还猜忌他。
打那往后,刘咏尧主动离开了军界,一门心思写书阐述自己的观点,接连写出了《中国国民党党史》《政治学概论》《世界各国革命史》等流传于世的作品。
1969 年,大儿子刘纬文的女儿于台湾降临人世,刘咏尧想起了谢庄《月赋》里的名句:“擅扶光于东沼,嗣若英于西冥”,就把这个孙女叫作刘若英。
孙女出生后,让晚年的刘咏尧特别开心,刘咏尧可宠这个孙女啦,家里的副官都说这孙女儿是“将军的将军”。
1971 年,留在大陆的刘纬武听着母亲的叮咛、带着母亲的嘱咐去了台湾,和父亲刘咏尧相见。从在大陆分开之后,这父子俩都有 22 年没见着面了。
“天下的父母都没有错,不论他以前干啥了,他终归是你爸,你得去见他。”
人间分别久了尽是悲伤。带着母亲的叮咛,还有 22 年父子未见的念想,饱经人世艰难困苦的刘纬武,最后决定跟父亲和解。就那么一水之隔,一见面便消了仇怨。亲人团聚了,可故乡却难回。晚年的刘咏尧越发想念大陆的家乡,也更盼着两岸能早点统一。
孙女刘若英在两岸三地的名气越来越大,刘咏尧跟已成大明星的孙女讲得最多的话是:“爷爷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盼着海峡两岸能早点统一。我老了也想叶落归根。你得多为两岸交流做事。”
1998 年 8 月 22 日,刘咏尧怀着满心的遗憾,在台湾去世了。在他的遗嘱中,他悲伤地写道:“我这一生为国家尽心尽力,在战场上拼杀,出谋划策。也为国家提建议,在议坛上大放异彩,出了不少好主意。只是时光匆匆,一下子就九十岁了。回头看看祖国的山河,还没有统一,真是感慨极了!”
悲莫悲兮生别离,对国家对家庭不也这样嘛?这成了刘咏尧晚年心里最大的疙瘩。这一生,他早年勤奋求学,青壮年立业建功,晚年写书立言。有过风光的时候,也有过失意的时候。
唯一让他心里觉得遗憾的就是两岸没统一。这是因为历史,也是时代的悲哀。年事已高退居台湾的刘咏尧,明白自己没法再改变局面,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晚辈身上,寄托在自己的孙女刘若英那里。
如今,一晃眼 25 年过去了,只希望将军最后的人生遗憾能够不再是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