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961年10月30日,苏联在北冰洋新地岛上空引爆了沙皇炸弹“大伊凡”,又名RDS-220氢弹。这个代号为RDS-220的氢弹重达27吨,它从轰炸机上以10500米的高度投放,在离地4200米处发生爆炸。爆炸火球半径达4600米,形成了宽40公里,高60公里的蘑菇云,试验投放的这座岛屿在瞬间被夷为了平地,而亚欧大陆也向南移动了9毫米。这次核试验无疑在向世界宣告,苏联在核武器上已经跟别的国家拉开了差距,而我们那时候第一颗原子弹还没有研制出来。
时间轴:1964-1967
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7000多万人在这场战争中死去,东半球被打成了一片废墟,而西半球却完好无损,世界再一次将差距拉大。
西半球的国家在这场战争之后占尽优势,必然会保持这种差距。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存在了一段短暂的时间,之后又再次撕裂。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的序幕。1947年3月12日,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
什么是杜鲁门主义呢?
杜鲁门主义是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说得更直白一点,资本主义视共产主义为死敌,完全不顾及曾经大肆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谎言。
今天很多人被西方洗脑,认为冷战是因为苏联威胁到西方,西方为了自保才开启了冷战,但实际上是西方资本主义阵营成立北约组织,率先对社会主义阵营发难,这就是西方掌控了国际话语权之后的颠倒是非。
冷战实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很多殖民地国家脱离了原来的宗主国,纷纷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迫使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社会主义阵营采取敌对态度。
当时为什么一些国家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呢?除了因为苏联势力范围所至之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在选择社会制度时,看到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苏联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短时间内发展成为欧洲第一强国,经济发达且贫富分化小,人民生活福利高于资本主义社会。
今天大家看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待遇高,那都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给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的压力,迫使资本家不得不提高工人的工资,通过转移社会矛盾来化解危机,并不是资本家发什么善心而来。
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除了现在的中国、朝鲜、越南、老挝、古巴之外,还有苏联、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东德、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蒙古、图瓦、也门、柬埔寨、阿富汗、埃塞俄比亚、贝宁、安哥拉、刚果、莫桑比克、索马里等。
很多看似小国家,影响力不大,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这样一直存在下去,谁能保证今后不影响周边的邻国呢?
正因为如此,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率先开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这就是杜鲁门主义,同时在1947年7月对欧洲启动“马歇尔计划”。
如果不赶紧拿钱砸向欧洲,谁能保证像英国、法国、意大利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不被赤化呢?
毕竟当时的苏联经过了“二战”之后,迅速恢复了经济,国力仅次于美国,而且苏联就在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身边,一旦丢了欧洲,美国对世界的掌控力将急剧下降。
因此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共131.5亿美元,其中90%是赠与,只有10%是贷款。
在这种情况之下,苏联开始了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巩固,到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1945年7月15日,美国的原子弹核爆炸实验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掌握原子弹的国家,但是美国的核领先优势仅仅保持了四年。
1949年8月29日,苏联的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个消息令美国大为震惊,没有了军事领先优势,就没有了震慑力。
因此美国从战略考虑,认为必须制造出威力更大的炸弹。
原子弹的威力虽然不小,但是原子弹爆炸威力存在上限,因为核裂变材料存在一个可能会引发自爆的临界质量问题,导致填装在原子弹中的裂变材料存在剂量限制。
在现有的技术下,理论上原子弹爆炸威力的上限只有80万吨TNT当量,这在以核武器作为威慑力的美苏两个国家看来,这个威力还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威慑力。
于是威力高于原子弹的新一代核武器被提上了研制日程,这就是氢弹。
氢弹是利用原子弹促进爆炸时产生的高温,使氘发生聚变反应,由此释放更大的威力。
原子弹是裂变反应,而氢弹则是先裂变再聚变的反应,它在设计上没有上限,因此理论上可以造出超乎想象的超级氢弹出来。
1950年1月,在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后不到5年时间,杜鲁门决定研制这种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而研究工作则由匈牙利籍的科学家泰勒领导。
泰勒曾参与过“曼哈顿计划”,他的同事费米向他提出一个想法,使用一枚小型裂变弹引爆热核炸弹,这成了后来氢弹构型的最原始想法。
泰勒有一个助手叫乌拉姆,他最早提出使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核变的连锁反应,发现了乌拉姆现象,即将自然数成圈状排布时,素数往往会集中在一些直线上。
他的两个创新使得聚变核弹成为可能:第一个创新是热核燃料需要在加热之前进行压缩,以更加靠近聚变所需的条件。第二个创新是分级引爆,就是将热核炸弹的聚变燃料放在初级裂变核弹之外,并采用某种方法使初级核弹来压缩次级核弹。
这便是当前世界上绝大部分核聚变武器所使用的核武器设计概念,也就是泰勒-乌拉姆构型。
泰勒-乌拉姆构型的基本思想是热核武器中的不同部分分级依次引爆,每一级爆炸所产生的能量用于点燃下一级。
由于这个构型使用氢同位素聚变反应来产生中子,它被视为“氢弹的秘密”。
1951年5月,美国的氢弹原理试验准备工作就绪,将在太平洋上的恩尼威托克岛进行试验,试验弹的代号为“乔治”。
试验弹重达62吨,放置在60多米的钢架上,装置以液态氘作为核聚变装料,并有冷却系统使氘处于极低温,试验证明爆炸威力大大超过原子弹。
1952年11月1日,美国又在埃内韦塔克环礁上进行“常春藤行动”,泰勒-乌拉姆构型第一次以全规模进行了测试。
实验当量为1040万吨,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投掷于长崎的原子弹威力450倍。
与此同时,苏联也在氢弹研究上实现了突破。
1953年8月,苏联宣布氢弹试验成功,当量40万吨,第一个成功把氢弹实用化。
1954年3月1日,美国的第一颗实用型氢弹在比基尼岛试验成功,预测当量600万吨,实际当量高达1500万吨。
作为老牌资本主义的英国也加入到了氢弹的研发,不过当时的英国已经江河日下。1957年5月15日,在美国帮助下,英国进行了第一次氢弹实验。
这三个国家已经研制出氢弹时,我们还没有开始原子弹的研究。
此时龟缩在台湾岛上的蒋介石迫切希望得到美国的援助,使其可以反攻大陆。
于是作为昔日民国第一夫人的宋美龄受命出访美国,在这次出访中,宋美龄对美国呼吁道,“你们有这么多核弹,为什么不投到中国?”
这就是民国粉心之向往的民国第一夫人,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要求美国用核武器消灭自己的同胞,而且表现得如此坚决干练霸道而不择手段。
面对紧迫而严峻的国际局势,我们不得不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方式。
老人家说,“我们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原子弹就是这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说你不算数。”
我们还在想办法研制原子弹时,别人已经有了氢弹,这不得不让我们将核武器再一次升级,否则你跟别人就不是站在一个台阶上说话,只要存在台阶差,那就要仰人鼻息。
因此在进行原子弹研究时,氢弹也开始准备起来,用老人家借用古话来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1960年12月的一天,二机部副部长刘杰约钱三强谈氢弹的事情,商量如何为氢弹研制先行一步。
1961年1月,钱三强找到于敏,希望他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待遇跟邓稼先一样,从此隐姓埋名,从科学界消失,不再发表任何科研论文。
实际上搞氢弹并不符合于敏的兴趣,但是当他看到美国开着航母,带着核武器,在我们的近海耀武扬威时,他感到愤怒和屈辱。
“为了祖国,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