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衡东县的三樟乡柴山冲,有一个传奇人物永远安息在了湘江边畔,他就是彭友胜,辛亥革命新军四十九十二营代表。三伏天里,记者沿着湘江边公路前行,到株洲王十万对面时进到一片森林里,他们终于找到了这座坟墓。

墓碑上刻着一副对联:“拔剑掀戈除弊政,徒伤风水讨群奸”。这块碑是1984年中共衡东县委统战部所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来到彭家,可是他家的老宅已经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栋白瓷贴墙、钢筯水泥结构的农舍,虽说不是富丽堂皇,却也是舒适的住所。山坡下有二十几口人居住的几栋农舍,农舍主人都是彭友胜的后裔。

彭友胜有一个外孙叫夏建良,记者在与夏建良的交谈中了解到彭家“家谱”:原来,自上个世纪30年代彭友胜脱离部队后,已经是40岁了,他娶了湘潭县的唐菊华为妻,生了三个女儿,其中大女、二女外嫁,自然地,小女儿凤英就继承了“祖业”,夏建良就是凤英的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友胜和毛泽东初相识

夏建良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喜欢在外公膝下围转,外公经常和自己说毛泽东在新军中的故事。

据夏建良回忆,外公是这样讲的:1911年10月底,星星灯火的夜晚,彭友胜在大樟树下的营房外与部队的弟兄们在的聊天。突然上司领来了一位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对彭友胜说这个伢子想当兵,就交给他们了。

借着烛光,彭友胜眯眼打量着这一位身材魁梧、相貌英俊的大高个,大号的军装还装不下这个小伙子,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正温和地看着大家,尤其是下巴那里的黑痣格外显眼。

还没等众人开口,小伙子就提着嗓子报道“我叫毛润芝,又名毛泽东,小名叫石三伢子,家住湘潭韶山冲。今日来当兵,请各位弟兄多多关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友胜看着他特别有眼缘,便很快站起身来,一把拉过毛泽东的手进到营房,正好他的上铺空着,就安排毛泽东睡上铺,他睡下铺。

战乱年代,彭友胜来当兵就是为了混口饭吃,他以为毛泽东和自己的出发点一样,但事实并非如此,在观察了一段时间以后,他觉得这个年轻人有的是鸿鹄之志,并非等闲之辈。

毛泽东的文化水平远超一般的读书人,他贯通古今,能言善辩,口才特别好,遇到问题谁都没法解决时,他都能讲出一套一套道理来。这个班在毛泽东的影响下,班容班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果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写信与回信,毛、彭的深厚情谊

新中国成立后,彭友胜在一家照相馆看到毛主席的相片,就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细细回想了一会,原来当年毛主席就是他手下的一个兵。于是,他逢人便说,毛主席曾是我手下的一个兵,我们还在一个班队相处了一年,还住在一个房子里,毛主席睡上铺,他睡下铺。

可他毕竟只是一个农民,没有一个人相信他,大家还调侃,说他既然和毛主席那么熟,为什么没跟毛主席一起进行革命?现在新中国革命成功了,怎么没有和毛主席见面?彭友胜很是生气,1951年,秋收之后,他背着丰收的新米要去北京找毛主席。

但他转念一想,万一毛主席不在的话岂不是落空了吗?幸运的话可以见到毛主席,可这样突然出现未免太唐突了些。

彭友胜左思右想,觉得应该先写一封信给毛主席,问问他还记不记得他这个“顶头上司”,再决定去还是不去。于是他加紧写了封信,信已经发出去20多天了还是没有回应,彭友胜急得团团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下彭友胜的老伴也开始嘲讽他异想天开了,说他就是个乡下人,毛主席这戎马一生,不会记得他的。万万没想到,有一天邮递员给他来送信,翻开一看还真是毛主席的回信,激动地到处炫耀,这下大家是真的信了。

《毛泽东书信选集》中,那封《致彭友胜》的信被收入其中:

友胜先生:

三月十四日来信收到,甚为高兴。你的信写得太客气了,不要这样客气,你被划为贫农成分,如果是由群众大家同意了的,那是很好的。工作的问题,如果你在乡下还勉强过得去,以待在乡下为好,或者暂时在乡下待住一时期也好,因为出外面怕难于找得适宜的工作位置。如果确实十分困难,则可持此信到长沙找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程星龄先生,向他请示有无可以助你之处。不一定能有结果,因程先生或其他同志都和你不相熟,不知道你的历史和近来的情况,连我也是如此,不便向他们提出确定的意见。如果你自己愿意走动一下,可去试一试。去时,可将你在辛亥革命时在湖南军队中工作过并和我同事(你当副目,我当列兵)一点向他作报告,再则将你的历史向他讲清楚。

此复,顺致敬意

毛泽东

三月三十一日

由此可见,毛泽东和彭友胜的友谊很是深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毛泽东回忆新军生活时说,他和排长还有很多士兵都成为了朋友。因为他能写字,有些文化知识,他们对他的说辞很是敬佩,同时还帮助他们给家人朋友写信,寄信,读信等等。

其实,这彭友胜也不是平常的士兵。在光复长沙的武装起义中,攻打北门的主要指挥官就是他。

从北门入城后,彭友胜率领部队,沿现在的蔡锷路往南向前,与革命党人的手枪队联手打下了荷花池军械局,让新军抢单充足。紧接着彭友胜率军向西行进,一举拿下了省谘议局,最后转到别村的巡抚衙门的西辕门,在这里挂上白底“汉”字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沙光复成功后,正副目们起码升为“兵头将尾”的排长、队官,而彭友胜这样的有大功者怎么还是继续做副目?这让人们无法理解。

对此,夏建良说,他外公从小就上山砍柴放牛,捕鱼为乐,只学过半年知识。15岁时彭友胜便背井离乡,为生活找出路,在社会上闯荡,打短工,当矿工,23岁他就参加了湖南新军。为人忠诚老实,默默无闻,不争不抢,这大概是彭友胜一直停留在副目的原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2年3月的一个晚上,毛泽东把彭友胜拉到一旁,郑重其事地说他不想待在军队里,想回学校继续念书去。彭友胜心想毛泽东胸怀大志,待在这里实在是屈才,在万般无奈和不舍之下还是答应了毛泽东的请求。

第二天,军队里的士兵凑钱为毛泽东办了一场送行宴,他们知道毛泽东最喜欢吃红烧肉,便都留给了毛泽东。毛泽东一一答谢分别,彭友胜眼含泪花把自己压箱底的两块大洋塞到毛泽东手里,哽咽地说了句:保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走后,彭友胜则继续留下来当兵。10多年后,他带领的部队转战到广州,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他被任命为少尉排长。

北伐前夕,广州的一家报纸登出了“毛君润芝来穗讲学”的消息。彭友胜激动万分,特意理发,洗澡,换了新的军装来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毛泽东正全神贯注伏案备课的时候,听门卫通报彭友胜求见,连忙起身迎接。毛泽东见到他激动地站起身来,紧握着彭友胜的双手,开始了期待已久的谈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将这些年来南征北战、卷入军阀混战,后来信奉三民主义的事,给毛泽东娓娓道来。此时的毛泽东已是中共中央委员,还担任着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他知识渊博,向彭友胜讲述着革命道理。

毛泽东还恳请彭友胜留在他身边一起为革命加油干。彭友胜听到这句话急切又悲愤,他是个粗人,书房终究不是他待的地方,弄不好还会拖了中央的后腿,还是决定继续扛枪打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东也没有强人所难,于是又聊到军事问题上,他俩交流甚广,毛泽东给他在军事训练,农民问题等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聊得投机甚至忘记了时间,对话持续到了深夜才结束。这又是一次依依不舍的分别。

不久之后,彭友胜参加北伐,他冲锋陷阵、出生入死,又一次立了大功,并被提拔为副连长。可是在内战中,彭友胜心灰意冷,偷偷地离开了军营,千里迢迢逃回老家衡东县,跻身在粮行当仓库保管员,1940年左右回乡务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凭着回信,领一个月30元的补助

夏建良告诉记者,彭友胜晚年生活还是无忧的,因为他每月有30元的生活补贴。这笔补贴还是源自毛泽东那封回信。

彭友胜拿着毛主席的回信,在湖南省人民政府找到了副省长程星龄,程星龄对他十分热情,每天都是大鱼大肉,并让他在长沙住了半个月。彭友胜这次来的目的只是想请程星龄安排个工作,家里人还在等他的好消息。但是彭友胜当时已经是67岁高龄,已经过了退休的年龄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程星龄安慰了老人一番,提笔给省委统战部写了一封公函,大意是:彭友胜先生1911年曾和毛主席在湖南新军共过事,属于辛亥革命老人,由于年龄偏大,文化底子薄,没有合适的工作安排,请你们按照一般国家工作人员经济待遇,每月发给一定标准的生活补助。

彭友胜也理解机关的硬性要求,他决定返回家乡继续务农,但国家还是给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待遇:从1951年6月开始,省委统战部每个月都会寄来30元生活费,一直到1967年5月文化大革命为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长沙回来后,彭友胜对毛泽东充满了感激之情,就想着怎么回报毛泽东的这份情谊。彭友胜家里没什么好东西能拿得出手,正巧毛主席有喝茶的嗜好,茶叶又是他的祖产业,他与老伴及女儿商议就地取材,每年精制些上等茶叶送给他,聊表心意。

于是,彭友胜每年自制的优质谷雨前茶包,用新白竹布将好缝牢,邮寄给北京毛泽东的办公地点,这一送就是18年,从未间断。中共中央办公厅每次都会回信:友胜先生,你寄来的茶叶收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并附上具体日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9年11月23日,85岁的彭友胜不慎落水,他再也不能为毛泽东制茶、寄茶了,虽然他告别了人间,但留下的是两个新军战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