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刘文典到北大教书。一天,辜鸿铭问他:“你教什么课?”“汉魏文学。”刘文典恭敬地回答。“就你?”辜鸿铭冷笑地瞥了他一眼。

辜鸿铭我们都知道,那这位在辜鸿铭面前不卑不亢的刘文典又是谁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现代提起刘文典,可能很多人都会一脸茫然,有印象的也很难记起这是哪位。

但如果提起他最为人所知的一句话“古今真正懂《庄子》的,两个半人而已”,或许很多人都会想起这位特别的国学大师。

刘文典,这位出生于安徽合肥的大家,和很多名人都一样,自幼就聪慧好学,特别的是刘文典对古典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非凡的天赋。

年少时的刘文典便沉浸于旁人看来枯燥无比的古籍经典之中,孜孜不倦地汲取着先哲们的智慧。

他常独自一人在书房里,伴着昏黄的油灯,研读着那些古老而神秘的文字,仿佛能透过书页与古人对话。

心中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刘文典立下了弘扬国学、传承文化的远大志向。

在求学的道路上,刘文典历经艰辛却从未放弃,他四处拜访名师,虚心求教,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每一次与名师的交流,都如同点亮了他心中的一盏明灯,让他在国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

终于,凭借着扎实的功底和卓越的才华,刘文典走进了北大的讲堂。

这次面对辜鸿铭的质疑,他虽恭敬回答,心中却有着自己的坚守和自信。

辜老爷子的“就你?”两个字如同一记重锤砸在他的心上,但他并未因此而退缩或自卑。他明白,刚刚回国的自己还不足以得到学富四海的辜鸿铭的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北大的日子里,刘文典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与研究之中,他喜欢《庄子》,也研究《庄子》,于是他的性格也就和庄子的率真洒脱很是相似,讲课也喜欢用一些易懂的语言。

这就让刘文典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学生们被他深入浅出的讲解、生动形象的比喻所吸引。

他讲汉魏文学,仿佛将那段历史重新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让他们感受到了古人的喜怒哀乐、家国情怀。

“同学们,咱们这汉魏文学啊,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虽然那个时代特别混乱,但文学中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情感。”刘文典站在讲台上,目光炯炯,声音洪亮,“咱们要细细品味,方能领略其中的美妙。”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点头,笔记记得密密麻麻。

刘文典对国学的了解已经得到了辜鸿铭等人的认可,自诩“庄学第一”的他并非花架子,的确拥有足够的真才实学。

在战争硝烟弥漫、学校被迫迁移、研究资料散失的时候,刘文典的生活也陷入困境。

但他从未放弃对教书的热爱,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刘文典还是坚持着教学。

“只要心中有国学,何处不是讲堂?”刘文典不仅鼓励着学生们,也激励着自己。

除了教学,刘文典对学术研究也十分执着,在西南联大时期,不管条件有多难,都能看到他抽着鸦片、捧着《庄子》的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错,刘文典有个不太好的习惯——抽鸦片。这件事就让他不仅生活上时有拮据,在健康上也出现了问题,尤其在西南联大期间,刘文典对鸦片的需求更加突出,这引来了很多人的诟病。

不过后来,也是因为吸食鸦片成瘾,影响到了刘文典的教学,最终刘文典还是离开了西南联大。

好在建国以后,刘文典因为看到国家的新生,下定决心戒掉了吸食鸦片这一不良习惯,这让他也更符合国学大师这个名号,还被评为了云南省高校中仅有的一位文科教授。

刘文典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国学领域的贡献不可磨灭,他的坚持与执着令人敬佩,他的坎坷经历也让人感慨万千。

刘文典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故事,激励着后来者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永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