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公元前1045年,西周燕国初都建于琉璃河遗址地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琉璃河遗址被吴良才首次发现。

1958年,北京市文物普查,对琉璃河遗址进行登记。[13]

琉璃河遗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2年,北京市和北京大学的考古工作人员开始在琉璃河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发现灰坑和西周陶片。

1963年,黄土坡村村民施友在琉璃河遗址挖菜窖时,发现两件青铜礼器,铜鼎和铜爵。[14]

青铜礼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2年~1977年,琉璃河遗址进行第一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西周时期的陶器和重要建筑物上使用的板瓦,出土了堇鼎、复鼎、伯矩鬲等一批带燕侯铭文的西周早期青铜礼器,首次提出琉璃河遗址为召公封燕的始封地。

1980年~1986年,琉璃河遗址进行第二次大规模考古发掘,重点对墓葬区进行考古研究,共发现了214座墓葬,21座车马坑,解剖了两处城址。发掘燕侯大墓,出土克盉、克罍等重要青铜器,其上共有43字铭文进一步证明琉璃河遗址是武王灭商之后燕国最早的都邑。

1995年~2002年,琉璃河遗址进行第三次大规模考古发掘,重点对城址进行考古研究,发掘的重点在城址,同时清理了22座西周墓葬。[13]

2021年10月至12月,由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8家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考古工作中,发掘西周早期墓葬5座、房址3座、疑似城外环壕1条,共出土铜器、漆器、陶器、海贝、象牙器、丝织品标本等各类文物100余件。

两代考古人发掘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12月,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再度出土刻有铭文的铜簋。这具铜簋出自西周早期墓葬,纹饰与40多年前出土的圉簋纹饰相同。据推断,这两件簋的盖、身在下葬时应该是搞混了,一错3000年。时隔40余年,两器才得以重聚首。铜簋的出土无疑是此次发掘中最大的亮点,进一步证实了西周的名、字制度。[6]

2021年12月19日,北京市文物局发布消息称,在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2021年最新发掘的一座西周墓葬中出土了青铜卣。据介绍,青铜卣上的铭文出现“太保”“墉燕”“燕侯宫”等内容。有关专家认为,铭文中的“墉”字,是筑城之意,证实周王重臣召公亲自来过琉璃河遗址,并在此筑都。这篇铭文以文字资料实证了三千余年的北京建城史,在世界城市史研究上具有独特价值。[7]

2023年12月,考古专家在首届京津冀考古论坛上公布,利用碳十四测年技术对出土青铜器等样品进行检测,科技手段进一步印证琉璃河遗址是3000多年前的西周燕都,正是北京的“城之源”。[17]

遗址标志物-西周车马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播报

遗址特点

  • 遗址规模

琉璃河遗址东西长约3.5千米,南北宽约1.5千米,面积为5.25平方千米。东、西、北城墙外有一条护城河,宽约25米,剖面变化不甚规则,最深处只有2.8米,大约是靠宽度起到防御作用。护城河内的水从西南引自大石河水。

在东城墙北部靠近墙城东北角处还发现一段横穿城墙底部的排水道,为由城内向城外排水的通道。长约9米,宽约1.2米,用卵石砌成。宫殿区位于城址中部偏北,已知有6处夯土台基,其中4处为圆形,2处为长方形,为大型建筑的基础。

  • 遗址分布

琉璃河遗址分为城址和墓葬两部分。在遗址中部有一座土城,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全长约829米、南北宽700余米,墙基宽约8米,分三层夯筑,每层宽约2.7米,南城墙及东西城墙的南半段破坏严重。城墙内还有内护坡。在东北西三面城墙外均有护城河,上口宽约15米。城内发现有宫殿区、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和平民生活区。宫殿区在城址中部偏北,已探明夯土台基六处,两处呈长方形,四处为圆形。宫殿区外发现有祭祀用的牛坑、马坑,灰坑中还发现有很多甲骨。古城外的墓葬区,共发现、发掘了数百座西周墓葬,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墓多被盗掘一空,小型墓一般只出几件陶器,中型墓随葬品比较丰富,除陶器外还有青铜器、玉器、蚌器、原始瓷器和成组的漆器。大型墓和部分中型墓附葬有车马坑,最多的葬有四十二匹马、十四辆车。出土的青铜器大多铸有铭文,其中带有“匽侯”铭的就有十数件。[15]

琉璃河遗址平面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播报

文物遗存

琉璃河遗址共发掘、清理了大、中、小型墓葬300余座,车马坑30余座,解剖城墙四处,城址内发掘了近3000平方米。出土了青铜器、陶器、原始青瓷器、玉石器、骨角器、漆器等各类文物近万件。琉璃河遗址宫殿区的西南,发现了占卜用的卜骨、卜甲,礼仪用的大陶壶、仿铜陶瓮,祭祀用的完整的牛骨架。琉璃河遗址墓葬区随葬品小型墓以陶器为主,中型墓以青铜器为主,大型墓多被盗。陶器组合为鬲、簋、罐。不少青铜器上铸铭文,出土的堇鼎和伯矩鬲是极为珍贵的青铜礼器精品。253号墓出土的堇鼎,造型凝重,纹饰古朴,通耳高62厘米,重41.5千克,其器形、风格、铭文、字形与黄河流域商周遗址出土的同类器物相同。[13]

带有铭文的青铜礼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截至2022年10月,琉璃河遗址考古勘探工作在西周燕都城内新发现7处大型夯土水井和数处夯土建筑基础,城外新发现大面积西周居址。已提取的青铜器包括鼎、簋、尊、卣、爵等容器,三角援戈、矛、短剑等兵器,成组车马器,人面形饰、组合人面形饰等装饰器[10]。

播报

文物价值

琉璃河遗址距今已3063年,是公元前1045年西周燕国的初都所在地,是迄今为止中国在西周考古史上发现的唯一一处集城址、宫殿区和诸侯墓地同时并存的遗址。经过多年发掘,该遗址不仅发现了城址,还发掘出了燕国贵族墓葬区,并出土了一批带有燕侯铭文的青铜器,从而确定了这里就是西周时期北方重要的邦国——燕国的都城,是北京建城最早的见证。琉璃河遗址出土文物的考证研究,对确认北京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12]

将近六十年的发掘历程中,琉璃河遗址一共揭露了四百余座墓葬、三百余座灰坑及车马坑、祭祀坑、夯土建筑等。由考古发现可知,琉璃河遗址的主体被城墙、城壕包围,分为城内和城外两大区域。城内被划分为宫殿区、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城外则为墓葬区(不乏高等级贵族墓葬)。遗址出土有青铜器、刻字甲骨、玉器、漆器、原始瓷器等大量精美文物。其中伯矩鬲、堇鼎已成为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成为北京悠久历史的重要符号。20世纪70年代发掘出的带有“匽侯”铭文青铜器,证明了现今的琉璃河地区就是早期燕国都邑遗址。80年代出土的青铜器克盉、克罍中“命克侯于燕”等铭文证明了《史记》中关于分封制的记载。90年代首次发现刻有“成周”的卜甲,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重要材料。大量陶器反映出本地土著、姬姓周人和殷遗民等多种文化因素共存的现象。琉璃河遗址遗迹类型丰富、遗物内涵复杂,不仅是北京三千余年城市文明的历史见证,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渊源,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例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16]

西周时期遗址分布示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播报

考古发现

2023年,首次公布的琉璃河遗址人骨DNA研究成果,是理解西周燕国古代人群社会结构的重要科学依据。[19]研究人员通过高分辨率古DNA亲缘关系鉴定技术,重建了琉璃河遗址出土人骨的家族树,与考古学证据深度融合,为理解西周燕国古代人群的埋葬方式、婚配策略以及潜在的社会组织结构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https://www.xhspx.com/index.php/vod/detail/id/63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