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身感受农村的变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2024年7月8日起,中国药科大学薪火“乡”传·遇见云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开展以“薪火相传映青春,振兴新篇共绘妍”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采访的形式,围绕乡村振兴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展开,探寻大理乡村振兴之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用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校拍摄出征照 孙凌 摄)
黄金熊胆新价值,产业振兴金名片
产业振兴是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7月11日,薪火“乡”传实践团队前往云南大理瑞鹤药业有限公司,学习瑞鹤药业的变迁发展历史,了解熊胆产业振兴乡村经济途径,探寻民族中医药的传承发展道路。
团队成员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走进黑熊养殖基地,近距离参观幼龄、孕龄和老龄的云岭黑熊生长环境,切身观摩学习体外无痛提取胆汁的技术。根据工作人员向成员们的介绍,瑞鹤药业凭借其六大核心优势,即优质云岭维西母系黑熊、大理苍山高质原生态环境、云岭天然食材+生态配方食物、严格的血统谱系管理、第五代引流技术“生态引流”和宇航低温稚嫩控技术,打造出了极为出色的至尊级琥珀金胆。在进一步交流中,团队成员了解到,瑞鹤药业也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用熊胆产业振兴乡村经济。
实践期间,企业董事长郑昆芳女士和实践团队亲切交流,她教诲年轻人要敢想敢拼、敢于质疑,要持之以恒且秉持“实践出真知”的求知态度。成员们纷纷表示,将坚持中医药“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理念,大力弘扬民族医药事业,为构建大健康产业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工作人员向团队成员介绍活体无管引流采胆技术 李慕涵 摄)
自找苦吃显身手,执笔守田护清波
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古生村科技小院,有这样一群研究生,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将先进的农业科技与古生村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7月12日,为学习了解科技小院人才振兴模式,薪火“乡”传实践团队成员前往古生村科技小院,学习“人才兴村”的黄金经验。
在和小院研究生的交谈中,实践团队了解到科技小院采用“科研+教学+推广”的运行模式,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实用的农业技术,增加经济收入,还培养了一批知农、爱农、兴农的“三农”人才,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古生村科技小院通过举办培训班、技术讲座、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当地农民的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积极吸引外部优秀人才来院工作、交流,为古生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农业专家来进行学术交流和技术指导,让当地的农民和青年人才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农业科技知识。在这里,人才振兴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效。古生村科技小院秉持“人才兴村”的理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科技与农业的融合发展,为打造人才振兴的“大理样板”贡献智慧和力量。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认真学习科技小院工作模式 孙凌 摄)
穿越千年蓝白梦,扎染映就文化兴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文旅融合的加快推进,扎染文化不仅丰富了周城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推动力。7月10日,实践团队来到扎染之乡——周城,依次参观学习白家扎染体验坊、璞真扎染博物馆,深入探寻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振兴的实践成果。
在白家扎染体验坊的白族阿奶们的指导下,成员们亲手完成一个个方巾的扎染体验。一名团队欣喜地成员表示,“这次扎染初体验,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扎染工艺背后的匠心独运,增强了对非遗文化、传统文化的敬仰之心与文化自信”。随后,实践团队成员前往璞真扎染博物馆学习扎染历史。馆内独特的“三坊一照壁”建筑格局以及各式各样的扎染工艺品诉说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让人叹为观止。团队成员穿梭于“扎染源流”、“扎染世家”等展区,仿佛漫步在历史的长河中,感受着扎染文化的源远流长。扎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周城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它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让更多人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共同书写新时代的华章。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白族阿奶指导下进行扎染的拆线步骤 王欣 摄)
碧水清波浮云影,苍山洱海生态兴
“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7月11日,薪火“乡”传实践团队前往洱海科普教育中心和洱海生态走廊,细细了解洱海从污染到治理的艰辛历程,深刻体会生态振兴对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据洱海科普教育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多年来,大理州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以洱海保护治理为重要任务,推动洱海保护实现了从“一湖之治”向“全域之治”“生态之治”的转变。“洱海清、大理兴”,“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实践团队切身感受到洱海过去严重的生态危机,也在亲自踏上洱海之滨后,亲眼见证了洱海今日的清澈明亮,将美丽的洱海与大家的笑脸一同定格在大理的夏天。洱海生态振兴的故事,是一首关于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赞歌,只要大家心怀敬畏、勇于担当、积极行动,就一定能够守护好这片碧水蓝天。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认真听洱海科普教育中心工作人员讲解中 孙凌 摄)
组织引领强根基,弥渡农业展新篇
近年来,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坚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第一要务。为学习了解弥渡县组织振兴赋能乡村振兴的宝贵经验,7月16日,实践团队赴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开展调研,深入探究农业发展新阶段如何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在弥渡县农业农村局杨主任的带领下,实践团队依次前往大理百利农业春晓种苗产业基地、耕飞农业有限公司、大理春沐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参观。在位于弥渡县的大理百利农业春晓菜苗产业基地的大棚里,工人们正在进行种苗嫁接,一名嫁接工人说:“我在这里打工,最高每个月可以领到5000多元的工资,而且离家近,打工的同时还能照顾家,我感到非常满意。”弥渡县立足资源优势,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等引领带动作用,辐射带动周边村落多业态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大理百利农业春晓种苗基地女工交谈 赵秋瞳 摄)
只能走过大理乡村的冰山一角,但团队成员们不会忘记淳朴的乡村产业、英勇的革命先辈、璀璨的南诏古国、重焕生机的洱海碧波和新颖高效的基层建设。“乡村振兴”这四个字并不好写,他需要奋不顾身的相信、坚韧恒久的毅力,也需要大胆创新的的活力和灵活变通勇气。如何用我们的知识去帮助他们的产业,如何从更宽广的角度去认识更大的责任,这是三下乡社会实践留给所有团队成员的思考。“乡村振兴”是所有人故乡的延长线,也是青年共同撬动命运的支点。无论是回归家乡基层,还是外出一线打拼,无论是坚定目标前进,还是踯躅长路漫漫,当代青年都应努力成为那最小单位的常识和力量。
薪火“乡”传 ,我们一直在路上。(王珞嘉、赵秋瞳、李昊墨、王姝懿、徐航冰、刘敏)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古生村石桥 孙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