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维山将攻击部队潜伏于敌军阵前,是针对守敌重火力、重前沿的防御特点使出的奇招、险招。
邓华在研究攻坚作战时曾说过,由于敌军火力强大,冲锋前保存有生力量和缩短冲锋距离尤为重要;为此,冲锋线距敌前沿最好在200米之内,以便能在炮火延伸瞬间攻入敌阵。
1、在敌人眼皮底下藏兵有多难?
郑维山决定以潜伏方式前置攻击兵力,就是为了达成这样的效果。
战后,第60军作战总结指出:
敌防御主要依靠坚固筑城和浓密火力,其步兵近战无足轻重,只要能在发起冲击后5分钟内打入敌阵,与守敌展开近战,攻击就能成功。而以潜伏代替通常的接敌运动,将冲击准备线前推到距敌军前沿200~250米处,就能一下子将攻击部队的冲锋距离缩短到150~200米内,使守敌失去进入抵抗位置和发扬火力的机会,其结果是必败无疑。
不过,实施大规模潜伏是有条件的,一要有地形、地物兼具的隐蔽条件,二要有不太冷的气候条件;三要有使守敌在防御对峙中处于被动,不能任意外出活动的控制条件。以上三者,缺一不可。
而这三个条件,当时均已具备。
尽管如此,采取潜伏这种方式还是有很大冒险性的,部队一旦暴露,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潜伏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成熟的潜伏训练、可靠的警戒和火力掩护,特别是潜伏部队本身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如该军战后总结报告所指出的,“不管须有什么前提条件,潜伏只有我们具有高度政治素质优越性的军队才能运用”。
2、潜伏中涌现的邱少云式英雄
1953年6月10日晚,第60军按计划对883.7高地及其以西、以南高地发起攻击。
作为攻击目标的这个高地群,位于北汉江东岸韩军弧形防线的顶部,地形复杂,易守难攻。两军阵地之间,呈现出一种别样景观:
志愿军一侧,植被在敌炮火反复轰击下早已不复存在,光秃秃一片,而韩军一侧依然草木丛生。志愿军攻击部队的潜伏,正利用了这样一个特殊的自然条件。
攻击发起前一天,第179师、第181师2个团的前进指挥所、4个营部、15个半步兵连和4个机枪连,共3500余人,趁夜暗秘密运动至预定潜伏区,最近处距敌前沿不足200米。
整整19个小时,潜伏部队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煎熬,趴在守敌眼皮底下始终未被敌察觉任何动静。这期间,敌方盲目发射的炮火多次打到潜伏区内,中弹者为确保作战成功忍受剧烈疼痛,以致流尽最后一滴血。
第60军战后统计,潜伏部队中涌现出邱少云式的英雄就有15人之多。
3、辉煌的战果
攻击发起时,第60军集中82迫击炮以上火炮259门,向敌阵地实施火力急袭,将大部工事摧毁。攻击部队分13个箭头同时冲击,经70分钟激战,攻占韩军第5师第27团主阵地,守敌大部被歼。
12日,中朝联司给第60军发出嘉奖电,指出:
此战“说明了只要我们战前真正作到充分周密的准备和细致的组织,步炮协同得好,并把指挥的技巧与部队的英勇顽强相结合,同时冲锋突破敌一个团的防御阵地,是完全可以的。该军这一战斗,首创我军防御作战反击以来一次歼敌一个团大部的范例,特予通报表扬”。
14日晚,第60军又以4个团共13个连又4个排兵力,依托方形山等新占阵地,从正面发起攻击,攻占预定目标后,继续向南扩大战果。
至15日,占领韩军第5、第3师两个多团的全部阵地。
继第60军之后,第67军于6月12日以第200师、第201师共约3个团兵力,在308门火炮、8辆坦克支援下,向座首洞南山发起攻击。
座首洞南山守敌为韩军第8师1个团大部,防御工事尤为坚固,有“京畿堡垒”之称。以编号“241”的一个前哨连阵地为例,在面积不足0.5平方公里的高地上,筑有1条250米长的坑道和2条30米长的坑道,掩蔽火力点30余个,并拉了4道铁丝网,埋设了1000多枚地雷。其他阵地除坑道稍短外,防御设施大致相同。
对这样的坚固阵地实施攻坚,第67军部队采用阵前屯兵和潜伏相结合的战法,于进攻发起前一夜,将9个步兵连秘密开进潜伏区和屯兵洞内。进攻发起时,先进行28分钟炮火准备,然后突然发起冲击,3分钟就攻占了241号阵地,6分钟就打上了座首洞南山主峰。再经3小时激战,全部解决战斗,全歼守敌2个营又1个连另1个营大部。随后,打退敌50余次反扑,并乘胜扩大战果,向纵深推进了4公里。
这是继第60军北汉江东岸反击之后,志愿军又一次突破敌1个团主阵地,并歼敌1个团大部的战斗。
中朝联司通报表扬:“六十七军反击座首洞南山战斗打得好。”
夏季战役第二阶段作战中,第20兵团所属第60、第67军攻击目标最多,战果最大。第60军攻击15个目标,攻克后全部予以控制,占领阵地面积42平方公里,歼敌14834人,自身伤亡5848人。
第67军攻击目标11个,攻占后控制了7个,占领阵地面积12平方公里,歼敌13548人,自身伤亡8516人。除这两个军外,西线第19兵团所属第1、第46军,中线第9兵团所属第23、第24军,以及东线人民军第3、第7军团,也分别组织了规模不等的作战,攻击目标除韩军外,还包括部分美军、英军和土耳其部队。
各部战果相加,占领阵地面积总共58平方公里,歼敌总计41203人,自身伤亡19154人(包括人民军伤亡1644人)。
4、停战谈判划界问题
在第二阶段作战准备和实施过程中,板门店谈判又有新的进展。6月8日,双方在战俘问题达成协议。至此,停战谈判所有议程均已完成,剩下最后一项工作,是按实际控制线对军事分界线作最后校订。
一年半之前,谈判双方就划分军事分界线的原则达成协议时,已对分界线的走向、位置作过一次全面校订,但由于在其他问题上陷入僵局,最初校订的那条线并没有生效。后来,双方在战场上继续进行反复争夺,实际控制线的位置发生了许多变动,总的状况是志愿军向前推进得多。
这次重新校订分界线,美方提出就按一年半前校订过的那条线为准来最后划界,中朝方面作为战场上既得利益获得者,当然不会答应。经过一番争辩,双方最终同意在现有实际控制线基础上再重新做一次勘界。
此时,夏季战役仍在进行中,志愿军在北汉江两侧地区均有新的进展。为了不致丢失更多的土地,美方提出,以6月15日24时为时间基准,在此之前双方阵地发生的变动为有效,之后则为无效。为能达成协议,中朝方面同意了这个要求。
6月15日18时,彭德怀致电邓华转人民军各军团、志愿军各兵团首长并李克农,指出:
据我停战谈判代表团电话称,军事分界线基本上已达协议,以今晚(六月十五日)二十四时为准,在本晚二十四时以前敌我双方攻占之阵地均为有效,以此时以后(零时起)即作为十六日计算,敌我所攻占之阵地均属无效。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为促进停战实现,应从明十六日起,坚守现阵地,不再主动出击。但须提高警惕,严阵以待,对敢于向我军阵地侵犯之任何敌军,坚决给以歼灭之打击,切不可有任何疏忽。
邓华接电后立即转发前线各部,并以中朝联司名义下令:自6月16日起,各部队一律停止主动向敌方攻击。
当各部依令相继停止攻击之际,第67军于6月15日起,又对韩军控制的690.1高地及其东南无名高地两个点发起最后攻击。之所以要匆忙去打这两个点,是因为在校定分界线时,这两个点已被划到志愿军控制区内,但实际上仍被韩军占据。
根据志司关于“凡划入我区仍在敌手之阵地坚决夺回”的要求,第67军决定赶快把它们拿下来。但由于时间急促,未对敌情、地形作很好了解,也没有周密组织步炮协同动作,打了个无准备之仗。
第201师第603团攻上690.1高地后,立即遭到敌军3个营兵力的反扑。该团虽然先后投入5个连又4个排抗反,但因地形不利,最终还是被迫撤出战斗。
第200师打609.1东南无名高地,第一天,以2个连打敌1个营,没有打下;第二天,又出动3个连再打,仍然没有奏效;第四天,换上第202师4个连再行攻击,敌军增至8个连拼死据守,最终仍未能将这块硬骨头啃下。
第67军战后总结称:这是该军反击作战以来最不成功的一次战斗;“这一教训告诉我们,对敌有坚固设防而防御体系又未被我打乱的筑城地带攻击,事先必须要有很好的准备”。
5、李承晚的横生枝节
6月15日,夏季反击战役第二阶段作战结束。16日,谈判双方的文字专家开始段条逐段审定已经成稿的停战协定文本,对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作最后敲定;双方参谋人员也开始按照前方军队实际接触线重新校停战时的军事分界线。
17日,毛泽东致电金日成,就提早进行停战协议签字的有关准备工作提出具体意见。
世人期待已久的朝鲜停战指日可待。
然而,就在此刻,李承晚却横生枝节,以制造事端的方式破坏停战。
尽管艾森豪威尔亲自出面劝诫、安抚,告诉他:“我们没有理由拖延这场战争…这场战争给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可李承晚就是不买账。
他为前来传达艾森豪威尔旨意的克拉克说,他和他的人民是决不会接受停火的,从现在起,他将按自己的意志采取他认为是必要的行动。
6月18日,李承晚下令打开韩军看守的战俘营大门,放走了2.5万名不直接遣返的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和50名愿军被俘人员。
这一“就地释放”行动,是对谈判双方刚刚达成的战俘协议的公然破坏,使停战协定在即将签字的节骨眼儿上,又无法按既定流程走下去了。
李承晚的所作所为,在国际上激起一片谴责声浪。艾森豪威尔称“整个自由世界都感到迷惑不解和震惊。”
白宫当日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50次会议,会上,艾森豪威尔“征求委员会成员的建议,如何处理这一糟糕的局面。他说,他自己尚未完全了解释放战俘这一举动涉及的范围和造成的影响,但是他现在担心实现停战的可能性完全破灭”。
他表示,美国“必须指责李所做的这一切,否则,我们会作为最大的骗子而载入史册”;美国要用一份“语言干脆的电报”告诉李承晚,“如果他不答应以后规矩一点的话,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在朝鲜做出其他安排”。
艾森豪威尔所说的“其他安排”,包括将美国队从前线撤出,还包括用特别手段把李承晚赶下台、清除掉。
而对李承晚当局的一意孤行、铤而走险,中国领导人沉着应对,措置裕如。中国领导人认为,出现这个局面,反倒对中朝方面有利。当前,应将李承晚当局的捣乱归咎为美国“明知故犯地纵容”,以继续在政治上给美国施加压力。同时,在军事上集中力量,对李承晚军队实施重点打击。如此双管齐下,朝鲜停战才有可能实现。
6月18日晚,毛泽东在自己的住所开会,商讨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和在停战前再给李承晚军队以军事打击的问题。与会者有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小平。
19日,毛泽东致电李克农并告金日成、彭德怀,指出:
“我们必须在行动上有重大表示方能配合形势,给敌方以充分压力,使此类事件不敢再度发生,并便于我方掌握主动。”
今后形势发展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美国继续纵容李承晚捣乱,如此,则停战签字将可能延缓,但世界的责难愈大,美国更窘,而世界人民所受教育也愈深,美国这种行为很难持久。因此,这个可能性较小。第二种可能是美国为了挽回其在旧世界的面子,而对李承晚施以压力。…这对于保证协定的实施是极为有利的。”
20日,准备参加停战协定签字的彭德怀抵达平壤,在分别与李克农、邓华通电话之后,致电毛泽东:
二十日晨抵安东,南北朝鲜均降雨,故白天乘汽车二十一时至大使馆,与(李)克农、邓华均通电报。根据目前情况,停战协定须推迟至月底似较有利,为加深敌人内部矛盾,拟再给李承晚伪军以打击,再消灭伪军一万五千人(六月上半月据邓华说消灭伪军一万五千人),此意已告邓华妥为布置,拟明二十一日见金首相,二十二日去志司面商停战后各项布置:妥否盼示。
毛泽东复电:
彭德怀同志:
六月二十日二十二时电悉:停战签字必须推迟,推迟至何时为适宜,要看情况发展方能作决定。再歼灭伪军万余人,极为必要。
6、金城反击战役的缘起
按毛泽东、彭德怀的判断,美国确已不想在朝鲜继续打下了,美国的其他盟国更不想打,停战已是大势所趋。虽然李承晚想通过制造事端把美国拖往,但美国方针已定,是不会让他牵着鼻子走的。
李承晚这次捣乱固然与美国的放纵有关,但其所作所为已经超出美国的估计。为了使停战的基础更加稳固,志愿军有必要通过军事打击狠狠教训李承晚当局一下,目的还是以打促和。
志司的反应非常迅速。彭德怀20日21时与邓华通电话,2个小时后,邓华便与杨得志、李达(此时已接替解方任志愿军参谋长)联名向一线各部下达给韩军以军事打击的指示,指出:
为了给敌以更大压力,配合板门店谈判,并经彭总同意,决在军事上继续给李伪军以狠狠地打击。为此,各军应即根据原预选目标,如:已准备就绪者应即坚决攻歼之;新选目标,应抓紧时间进行准备,并在有坑道之新占阵地上应坚决扼守,求得在打敌反扑中大量杀伤敌人。对美军及外国帮凶军,仍不作主动攻击,但对任何向我进犯之敌,均必须予以坚决打击。
在此之前,志同按夏季战役总体部署,已先后组织实施了两个阶段作战,并从第二阶段开始,将作战重点转向韩军。
下步作战,既是夏季战役的第三阶段,又可视为一次独立的战役,即志愿军战史中所说的“金城以南地区进攻战役”,或“金城反击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