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由绍兴市浙东运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铭同志撰写,刊发于2024年8月9日《绍兴日报》知行版)

浙东运河西起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流经绍兴市,跨曹娥江,东至宁波市甬江入海口,全长239公里。其中绍兴段处于浙东运河的中间,它既是浙东运河的最早开凿段,又是连接东西两段的核心段。浙东运河绍兴段流经柯桥、越城和上虞三个区,是绍兴最长的“线性文物”。不断提升统筹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新水平,是当前高水平参与运河文化建设、书写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新篇章的题中应有之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现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新突破,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保护传承运河文化的重要意义、重大责任。

一是在贯彻指示精神上明确新要求。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亲临浙东运河文化园、浙东运河博物馆,强调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我们要自觉把文化遗产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出系统谋划部署,更加聚焦重点,明确方向和目标要求,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是在赓续历史文脉上提升新高度。扎实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关于大运河的系列重要论述在绍兴的探索和实践,把运河绍兴段打造成为大运河上最具影响力、辨识度的黄金线、精品线,打造成为文化传承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市域样板,展现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新作为,展示绍兴“重要窗口”的新形象,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是在把握“后申遗时代”上应对新挑战。今年是大运河申遗10周年,十年蝶变,古老运河正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大运河是线性的、活态的、流动的、在用的文化遗产。千年运河,奔流不息,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要更加突出顶层设计、保护优先、创新传承和科学利用,加强运河文化遗产的系统性、全方位保护,推动运河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四是在谱写时代篇章上扛起新使命。今年4月在绍召开的浙江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推进会,提出打造“一个高地、四条示范带”的总体要求,充分彰显“千年古韵、江南丝路、通江达海、运济天下”的浙东运河文化特色。新征程上,我们要弘扬新时代“胆剑精神”,以越地文化为引领,形成兼容并蓄、活态呈现,创新发展的浙东运河文化新形象,推动运河沿线地区实现绿色、协调、高质量发展。以运河遗产价值重塑和内涵挖掘为目标,进一步激发人文经济新活力,不断推动文化、科技、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提升统筹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新水平,基础在系统谋划,关键在理念创新,重点在见行见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全市域、全方位打造运河文化辨识度的绍兴段新标杆。

一是聚焦历史传承。树立最少干预、分类保护、预防在先和活态传承等科学保护理念,最大程度保护运河相关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延续性和原真性,对标国际运河遗产保护和利用成功典范,将浙东运河绍兴段打造成为国际影响广泛、遗产保护有效、功能价值突出、生态环境优越的中国大运河华彩段。

二是聚焦绿色生态。开展沿河环境综合整治,加强运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污染整治,加强与运河密切相关的生态和景观环境保护,完善运河水系河网格局。细化运河生态空间规划,以“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低碳”为目标,实施自然岸线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打造沿河生态廊道和滨水空间,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运河流域环境。

三是聚焦人文特质。运河沿线城市因运河而生,随运河而兴,孕育出丰富的漕运文化、水工文化、商贸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诗画文化、非遗文化等文化资源,我们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赋予运河新时代的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发展高地。在运河文脉的梳理与价值阐释,文物本体保护修复、传承展示,文艺创作、文化节庆、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及文创产业的发展振兴中,有所作为,主动担当,找到传统文化与时代结合的最佳“打开方式”,讲好绍兴运河故事。

四是聚焦人民主体。人民群众是运河真正的建设者,是运河历史的书写者,流淌千年的运河记录了沿线人民群众的世代生活习惯和阅历,寄托了沿线居民的情感与期望,是贯通沿线的经济动脉、生态廊道和居民生活集聚带,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运河的“人民性”,明确其“由人民建造、归人民共享、承人民期望”的根本属性,为民所用、造福于民,真正成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

五是聚焦文化传播。以河为媒,以河为窗,搭建运河文化宣传推广的平台,精心打造和策划运河文化节会活动,开发一批运河主题视听文艺精品和书画长卷,举办庙会、诗歌节、音乐会、龙舟赛等活动。以运河文化叙事、国际表达为导向,挖掘运河绍兴段文化,讲述运河历史和当代故事。加强运河国际传播和交流,增强运河文化阐释能力和传播影响力、辐射力。

(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效推进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必须明确路径,创新举措,在规划上谋深入,在阐释上筑基础,在项目上提质效,在品牌上塑形象,奋力探索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市域实践新路子。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编制好系统性、专业性、多样性运河规划,完善保护条例和管理办法,出台运河绍兴段核心监控区控制性细则,明确保护范围、目标任务和工作体系,构建运河绍兴段文化遗产保护新格局。

二是坚持研究阐释。溯源筑基,扎实做好运河文化挖掘和研究阐释,全面梳理绍兴段运河沿线文化资源,系统研究大运河文化带与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等地域文化带的时空交集、历史交集和文化会通,做好文化征集、文化策划等工作,加强运河非遗文化的抢救性挖掘,有效集成大禹文化、诗路文化、黄酒文化、书法文化等,进一步凝练运河绍兴段的精神特质、人文气质。

三是坚持项目牵引。精心谋划一批运河沿线的重大文化项目,制定运河文旅产业示范带建设专项行动计划,形成一个项目群。加大产业投资、招商引资力度,助推数字经济、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培育文商旅共融、产城人共进新优势。提升运河文旅深度融合的能级,抓实项目,提升质效,推动以文化基因激活利用的标志性项目落地。

四是坚持品牌塑造。实施运河文化品牌建设工程,打造以运河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深度融合的一系列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金名片。强化辨识,塑造经典,加大投入,持续发力,推进项目能级和文旅产品迭代,助推文商旅融合出圈,精心打造一两个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运河文化地标,高水平做好文化传承。

五是坚持活态利用。围绕运河文化遗存、文化地标,强化旅游策划和项目包装,做好文化赋能,积极谋实项目,打造运河文化场景,实现运河文化的活态传承和价值重塑,提升运河沿线居民的生活品质。坚持创新转化、河城共生、全域共富,增强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民生福祉。

六是坚持机制推动。加强领导,区域联动,定期研究、协调重点问题,构建运河绍兴段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协调机制,统筹项目规划、工程进度、环境整治、遗址保护、遗产监测等方面的任务,实现运河文化项目建设与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同向发力,进一步形成全域保护的新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中照片来自于网络

编辑:孙鑫

审核:壹之

总期:78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