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霞姐。
淞沪会战正式打响已87周年,就在8·13这天见到王伟先生,他的爷爷杨杰将军就牺牲在了淞沪战场。
因为爷爷的缘故,王伟一直在研究和宣传淞沪会战相关历史,他说:
“我们一直低估了淞沪会战的历史意义,它是中国全民抗战的开始,也是中国主动发起的一场大会战。
可以说,淞沪会战虽败犹荣,不仅打破了日军3月打败中国的狂妄计划,更改变了中国的国运。”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在最高国防会议上作出决策:
要借鉴1932年经验,主动攻击上海租界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希望借此吸引英美等国注意并出面调停,借以结束中日战争。
另有一说: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引导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
这样做的目的,是迫使日军转移战略主攻方向,让日本从东边进攻,而不是从北方南下。
8月9日,日本海军中尉的挑衅行为,使得中日双方在上海虹桥机场爆发冲突,点燃了淞沪会战的导火索。
8月10日,南京政府发表声明,坚决抵抗侵略,绝不放弃领土。
面对强敌,各地将士放下分歧,共赴国难。
广西的狼兵、广东的粤军、云南的滇军、贵州的黔军、四川的川军、湖南的湘军、西北的西北军、东北的东北军,以及众多其他军阀部队,他们翻山越岭,星夜兼程,只为保卫上海,保卫国家。
在德械师的引领下,12个精锐师团开赴前线,与日军展开了激烈对抗。
淞沪会战,双方投入兵力达100万,其中日军9个师团30万人,中国73个师70余万人。
日寇的登陆与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形成了血肉长城。
从8月13日开始,张自忠将军率领的第9集团军对日军海军陆战队发动了猛烈攻势,试图赶敌下海。
然而,面对日军的强大火力,中国军队在装备与火力上的劣势显露无疑。但中国将士无一人退缩,哪怕一个师上去几个小时就没声音。
淞沪战场真正成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写照。
王伟的爷爷杨杰,时任国军第1军第1师第1旅少将副旅长,淞沪会战一打响,就率部火速抵达上海,奉命扼守西塘桥。
战至10月10日,日军集中优势兵力,在密集炮火和飞机的支援下,攻击杨杰部驻守阵地。
杨杰告诉部下:“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誓与阵地共存亡!”
10月11日,日军再次发起总攻,西塘桥阵地被突破。杨杰在激战中,身中数弹,为国捐躯。
杨杰毕业于黄浦军校四期政治科,牺牲后,留下了三张珍贵的照片。
第一张照片是杨杰穿着军装躺在担架上,旁边站着三位士兵,一脸凝重;第二张照片是已换上寿衣的杨杰,旁边是一副棺材;第三张照片是杨杰入殓后,三位士兵扶棺而立。
这组抗战将军阵亡的照片和玻璃底片,极为罕见,后来由王伟捐给了四川建川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三级文物。
因为爷爷的缘故,王伟在一岁时被姑姑收养,后随姑父姓王。
王伟想不通,爷爷身为一个将军,为什么要冲到前线。如果爷爷活着,奶奶肯定不会受那么多的苦。
他清楚记得,小时候奶奶从箱底翻出这组照片,告诉他爷爷是在上海打日本人而死的,安葬于南京雨花台。
奶奶给他看完这组照片后,又用手帕将这些照片仔细地包起来,藏在了箱底。
这组珍贵的玻璃底片,王伟的奶奶将其视为珍宝,一直将其带在身边。
直到文革期间,北京来人调查王伟奶奶的表弟周振恒的历史问题,在接受完询问后,奶奶从箱底翻出这组底片交给工作组。
奶奶告诉他们,她的丈夫在上海为了打日本人战死了,她的表弟周振恒一直跟随左右,在抗战中作战英勇。
之后,这组历经颠沛流离的照片和玻璃底片,再次经多次辗转,1990年才回到了王伟手中。
这真是一个奇迹!
王伟的爷爷还留下了两只手枪给家人防身,一只驳壳枪,一只勃朗宁小手枪,解放初期王伟的生父在贵阳纱厂上交,当时还打有收条。
而爷爷的血衣、遗物、书信、笔记和其它照片,由于怕抄家受牵连,在“文革”中通通付之一炬。
每每想到,实在为之痛惜。
1979年,奶奶去世。关于爷爷的事情再也无人提及。
直到1985年的一天,王伟在贵阳文史书店里,无意中看到一本出版不久的新书《八一三淞沪抗战》。
这本书让他眼前一亮,更让他激动的是,在书的内页,他竟然发现印有爷爷的照片!
照片说明:在西塘桥殉国的第一军第一师第一旅副旅长杨杰。
这本书里,收录了一篇作者名为王应尊的文章,记录了杨杰在战场上牺牲的经过:
1937年8月底,胡宗南的第一军在徐州接到蒋介石的电令,立即开赴无锡待命。
但胡部刚到达无锡尚未下车时,就接到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陈诚的命令,:宝山一线防线危急,要胡宗南部立即东开宝山增援。
而在胡宗南部抵达宝山之前的9月6日,宝山城已经失陷,守军姚子青营全部壮烈殉国。
日军占领宝山后,向前疯狂猛扑。胡宗南立即令第一军各部就地占领阵地,在杨行、蕴藻浜和纪家桥之线组织防御,阻击日军。
杨行血战开始,胡军两个师伤亡惨重:第一师李铁军部,第一旅旅长刘超寰与第一团团长王应尊负伤,第二团团长杨杰与第四团团长李友梅牺牲,营长以下军官和士兵伤亡达80%。
看完《八一三淞沪抗战》一书,王伟突然明白了,爷爷当初在战场时为什么要冲在前线。
国家存亡之际,匹夫岂能苟全。
他下定决心,要为爷爷争取属于他的荣誉,还原历史真相,为爷爷弘扬英名。
经过多方打听,王伟找到了时任四川省政协常委的王应尊,在淞沪抗战时,王应尊是第一军第一师第一旅第一团团长。
年老多病的王应尊,很少接见外人。王伟托妹妹去问,当对方听说是杨杰的后代,立马见面。
谈到杨杰牺牲的经过时,王应尊泣不成声。
“你尽管说,需要我做什么?”王应尊问。
王伟的妹妹回答:“我的爷爷是在抗战中牺牲的,他应该是烈士,我希望能为他申请烈士荣誉。”
王应尊听了,二话没说,立即抱病起身书写证明材料。
王应尊在1945年曾任第90军28师师长,指挥部队参加豫西西峡口战役,和友军一起,歼灭日军139联队。之后,王应尊调任27军任中将军长。
王应尊的这份证明材料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1993年,杨杰为国捐躯56年后,民政部向杨杰的家属颁发《革命烈士证书》。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民政部两次向其亲属颁发抗战胜利纪念章。
而照片中为杨杰扶棺的三位士兵,命运也各不相同。
郭树藩是杨杰的妹夫,黄埔军校西北军官训练班毕业,时任二团军需少校股长,抗战结束后回原籍务农,一辈子只留下了这一张照片。
周振恒是杨杰夫人的表弟,时任小炮观测,后来加入共产党,1957年任北京军区63军188师副师长,1965年任中科院109厂厂长、书记,离休。
杨寿益是杨杰的侄子,后来在贵阳市飞山街开小人书店,拉板车,做零工,生活艰难。
王伟上幼儿园时,经常路过伯伯杨寿益的书摊,伯伯告诉他:打日本鬼子,你爷爷带着弟兄们冲锋,被鬼子的机枪打中,腹部多处中弹。
遗憾的是,这位伯伯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之后失去联系。
王伟曾多次前往南京雨花台寻找爷爷的坟墓,但未见踪迹。
他也寻到爷爷牺牲地上海西塘桥。这里对于王伟来说,不仅仅是一座桥。
1937年8月13日起,长达3个月淞沪大战的硝烟早已散尽,换来祖国大地一派欣欣向荣。
新建的西塘桥跨河而过,天下着雨。这里就是淞沪会战的战场,当年的血肉磨坊,70万中华好男儿参加会战,伤亡高达30万。
王伟仿佛看到爷爷为国家民族在这里和日寇拼杀到最后一刻,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染红了这片土地。
2003年,王伟前往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没有找到爷爷的任何介绍。
他告诉一位接待他的老同志,他家里有三张照片,可以无偿提供给纪念馆陈列,对方很为难地说:这个,要批准。
无奈、无语,想到牺牲的爷爷,王伟泪流满面。
2011年,在得知四川建川博物馆收藏有抗战的资料时,王伟通过朋友联系上樊建川,在电话里,王伟忐忑地问,博物馆里是否收藏有他爷爷杨杰的资料。
在外出差的樊建川肯定地说:“一定有!”
迫不急待的王伟赶赴四川建川博物馆,看到他的爷爷的照片和200多位抗战阵亡将军一道,悬挂在正面战场馆入口处的抗战阵亡将军墙上,极其震撼!
王伟下定决心,将照片、烈士证以及爷爷的遗物等全部捐赠四川建川博物馆永久收藏,博物馆专门为此设立了专柜陈列。
一年后,建川博物馆中国壮士广场,根据杨杰将军的照片,为他树了一尊塑像。
2014年,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新馆建成,也陈列了杨杰将军的相关照片等资料。
在台湾的忠烈祠,王伟找到了爷爷杨杰的灵位,并于2014年4月专程前往祭拜。
忠烈祠根据档案材料,颁发勋绩词:
民国26年抗战军兴,烈士任第一旅少将副旅长兼团长,率部参加淞沪战役,防守西塘桥阵地,10月10日,战况转剧,激战至11日晚间,敌炮火转密,阵地一度告急,烈士为挽回战局,乃亲冒炮火率部迎敌,不幸中弹壮烈殉国,丹青碧血,民族之花,精神不朽,照耀中华。
一位为国献身的将军,在后代的不懈追问下,终成国家之烈士。既是家事,亦是国史。
三十年来,王伟坚持不懈地寻找爷爷,收集整理爷爷的有关资料,坚持不懈地为爷爷弘扬英名。
在给爷爷办理烈士证的过程,他才知道这个事非常不容易。
整个抗日战争,很多牺牲的士兵连名字都没留下来,后人要想给他们申请烈士,很难。
王伟退休后,在众多志愿者的支持下,收录整理32.15万抗日阵亡将士名录。这也是全国已知最多的一套阵亡将士名录。
“我认为,所有跟日本鬼子打仗牺牲的,都跟我爷爷是一样的,都是民族英雄,我没有能力去为他们办理烈士证,但是我有能力去为他们把名字留下来,传给后人,铭记他们的英勇事迹。”
这是王伟所做的,也是我们所愿的,一起为国家留史,为烈士留名。
关注我,看更多真实战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