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TOP小编从浙江大学了解到,“国家杰青”陈晓松、方海平、姬扬已入职该校。
陈晓松简介
陈晓松,1959年生,现任浙江大学物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3年)。先后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等高校和研究所工作,2018年10月起入职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
1982年、1984年获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学士、理论物理硕士学位,1992年获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研究领域为液体统计物理、相变与临界现象基本理论、复杂物理和地球系统的统计物理及相变与临界现象。
方海平简介
方海平,1965年生,现任浙江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华东理工大学理学院任教,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上海市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等,长期从事从宏观到微纳米尺度的理论物理和其他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
山东大学学士(1985)及硕士(1988),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1994);1994-1996复旦大学博士后。1997-1998香港科技大学访问学者,2000-2001美国John Hopkins大学访问副教授;2001-2018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水科学与技术研究室主任(2012年开始);2018-2020为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水科学与技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2020~2024年任华东理工大学理学院教授。
近年来带领包括理论和实验工作者的团队,侧重于界面水、纳米生物学和理论物理学的交叉研究,特别是受限尺度空间中水和离子的特性、及其诱导的生物分子特性和新材料(特别是Ca、Mg等诱导的新磁性物质)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发现Ca、Mg等离子的反常价位行为(非2价,类似于Ca、Mg 只有一个s电子的1价行为)。这些研究将为海水淡化、污水处理、各种离子分离等技术,以及相关的人体友好磁控载药递送、具有新颖光/电/磁/压电性质的材料等的设计和实现等提供帮助。
系列研究工作以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2017)、Nat. Mater. (2022)、Nat. Nanotechnol.(2007)、Nat. Chem.(2018)、Nat. Commumn. (2022)、Natl. Sci. Rev. (2021)、PNAS(2007、2009)、Phys. Rev. Lett.(7篇)、Energy Environ. Sci.(2011)、JACS(2005、2009、2012)等国际权威杂志上。被New Scientist、Chemical World、Nat. Nanotechnol.、Nat. Mater.、Nat. Chem、Nat. Rev. Chem.等国际著名期刊广泛引用。曾为Nature多次审稿。
姬扬简介
姬扬,1971年4月出生。现任浙江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和1995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别获得理学学士和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8月-2002年7月,在以色列魏兹曼研究所工作,博士后。2002年8月-2024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工作。自2024年7月起,在浙江大学物理学院工作。
学术研究:在物理学研究方面,发表 SCI 文章大约 80 篇,代表性成果包括:半导体量子阱中电子的子带间弛豫过程(第一作者,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998);近藤效应的相干性和相位演化(第一作者,Science, 2000;第一作者,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02);电子的马赫-曾德尔干涉仪(第一作者,Nature, 2003);电子间相互作用对电子自旋弛豫过程的影响(通讯作者,Physical Review B, 2008);微波对电子自旋弛豫过程的影响(通讯作者,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09);用全光学方法观测到多重核磁共振现象(通讯作者,Physical Review B, 2016);均匀和非均匀的能级展宽机制导致不同的自旋噪声谱(通讯作者,Scientific Report, 2017);一种广泛存在的干涉环(“相干彩虹”)的形成机制(通讯作者,Science Bulletin, 2018;物理学报,2022);用全电学方法实现了无需磁场的可编程的存算一体器件(共同通讯作者,Adv. Electron. Mater. , 2022)。
编辑、审核:大可
版权声明:本文由“TOP大学来了”综合自”浙江大学”,文章转载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