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周围
一直潜伏着一批“隐形杀手”
它们随口下肚
不光“谋财”,甚至“害命”
轻则上吐下泻,重则“有去无回”
它们就是“食源性致病菌”
当前气温高、湿度大
各种细菌、微生物生长、繁殖达到了高峰期
一旦食物储存、加工不当
容易引起食源性疾病
唐山发生多起细菌性食物中毒
1
近期,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监测到多起与旅游相关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我市近期监测到以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和诺如病毒等感染性食源性疾病为主,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
夏末秋初,天气多变,是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由于气温仍然较高且湿度大,非常适合肠道致病菌和霉菌的生长繁殖,食物容易腐败变质,同时腐败变质后感官异常的表现不明显,极易引起食物中毒。今年8月以来,我市已经连续发生多起细菌性食物中毒。
归因分析发现
病因食品以肉制品、水产品为主
特别是凉拌、烧烤类食品
发生场所主要是旅游景区的
餐饮服务场所、街头摊点
发生原因主要是交叉污染、未烧熟煮透
经分析研判
唐山疾控给出建议与风险提示:
加强对旅游景区餐饮服务场所
和从业人员的卫生管理
江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景区餐饮服务场所,特别是季节性营业的宾馆、山庄、饭店、农家乐和街头摊点的卫生管理,严格落实《餐饮服务通用卫生规范》,重点强化食物加工过程安全操作规范的监督和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操作技术培训和健康科普宣传,避免各种途径导致的生熟食物之间、器具食物之间、人员食物之间的交叉污染,同时,要具备与供餐人数、规模相适应的餐饮接待能力,避免因超出加工能力,临时招工、慌乱赶工导致的操作不规范、未烧熟煮透等问题。
游客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谨慎选择就餐场所和食物
游客在景区内选择就餐场所时,要注意观察店内(特别是厨房、卫生间等)的卫生条件,可主动查询是否具有经营许可、营业执照、量化分级等相关证件,尽量选择卫生条件好,证照齐全的餐饮服务场所和整洁规范的街头摊点。选择食物时,尽量选择现制现吃的熟食,谨慎进食凉拌菜;烧烤类食物(特别是肉和海鲜类)一定要烤熟烤透;对于一些生食或半生食的地方特色食品(如生蚝、剁生等),要根据个人体质和健康状况谨慎选择,免疫力低下者、儿童、老年人和孕产妇等人群不要食用。
你知道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哪些食品容易诱发食源性疾病吗?
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呢?
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1984年世界WHO将“食源性疾病”一词作为正式的专业术语,以代替历史上使用的“食物中毒”一词,并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通过摄食方式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
常见食物中毒病菌的症状及来源
金黄色葡萄球菌:
症状在接触后30分钟至8小时开始:恶心、呕吐、胃痉挛,大多数人也有腹泻。常见食物来源:处理后未煮熟的食物,如肉片、布丁、糕点和三明治。
副溶血性弧菌:
暴露后2至48小时出现症状:水样腹泻、恶心、胃痉挛、呕吐、发烧、发冷,常见食物来源:生的或未煮熟的贝类,尤其是牡蛎。
产气荚膜梭菌:
暴露后6至24小时出现症状:腹泻、胃痉挛,通常突然开始并持续不到24小时。呕吐和发烧并不常见。
常见食物来源:牛肉或家禽,尤其是大块烤肉;肉汁;干的或预煮的食物。
沙门氏菌:
暴露后12小时至72小时出现症状:腹泻、发烧、胃痉挛、呕吐。常见食物来源:生或未煮熟的鸡肉、火鸡和肉类;鸡蛋;未经巴氏消毒的(生)牛奶和果汁;生水果和蔬菜。
其他来源:许多动物,包括家禽、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以及啮齿动物 (袖珍宠物)。
诺如病毒:
暴露后12至48小时出现症状:腹泻、恶心/胃痛、呕吐。
常见食物来源:绿叶蔬菜、新鲜水果、贝类(如牡蛎)或不安全的水。
其他来源:感染者;接触带有病毒的物品表面。
肉毒杆菌:
暴露后18至36小时开始出现症状:复视或视力模糊、眼睑下垂、口齿不清。吞咽呼吸困难,口干,肌肉无力和瘫痪,症状从头部开始,随着病情恶化而逐渐下降。
常见食物来源:自制的罐头或发酵食品。
弯曲杆菌:
暴露后2至5天开始出现症状:腹泻(通常为血性)、胃痉挛/疼痛、发烧。
常见食物来源:生的或未煮熟的家禽、生的(未经高温消毒的)牛奶和受污染的水。
李斯特菌:
暴露后1至4周开始出现症状:孕妇通常会出现发烧和其他类似流感的症状,例如疲劳和肌肉酸痛。怀孕期间的感染可导致新生儿严重疾病甚至死亡。其他人(通常是老年人):除了发烧和肌肉疼痛外,还会出现头痛、颈部僵硬、精神错乱、失去平衡和抽搐。
常见食物来源:软奶酪、生豆芽、甜瓜、热狗、肉酱、熟肉、熏海鲜和生(未经高温消毒)牛奶。
如何诊断食源性疾病?
1. 感染通常通过确定致病微生物的实验室检测来诊断。
2. 通过在实验室培养粪便样本并鉴定在琼脂或其他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可以发现弯曲杆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等细菌。
3. 寄生虫可以通过在显微镜下检查粪便来识别。
4. 病毒很难以识别,因为它们太小而无法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并且难以培养。通常通过测试粪便样本中表明存在特定病毒的遗传标记如核酸等来识别病毒。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
1.避免在没有卫生保障的公共场所进餐。
2.在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有安全系数的食品,不买散装食品。
3.新鲜食品经充分加热后再食用,不喝生水。
4.避免生熟食混放、混用菜板菜刀等,防止生熟食交叉污染。
5.不生食、半生食海鲜及肉类。生食瓜果必须洗净。
6.重视加工凉拌类和生冷类食品的清洁。
7.尽量每餐不剩饭菜。
8.吃剩的饭菜尽量放10℃以下贮藏,食用前必须充分加热。
9.夏季避免食用家庭自制的腌渍食品。
10.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可惯。
培养卫生健康的饮食习惯是预防感染食源性疾病的捷径,不要吃生的或未熟透的猪、牛、羊、鸡、鸭、兔等其它肉类食品,切忌吃生的未煮的淡水鱼、虾、螺、蟹、蛙、蛇等食物。怀疑患有食源性疾病的患者,应该尽快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及时治疗。
来源:唐山疾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