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人们的认知,和古代几千年中的某个时段古人相比,其实没有多大的区别。这两年,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学历越来越贬值,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学生”这个名词被污名化和庸俗化,这是怎么一回事?我们这里不凡探究一下。
任何事物的发展,长期来看都要受到市场定价的影响。大学生以前是天之骄子,那是因为彼时大学门槛高,进入大学的都是出类拔萃的读书人。民间就如是说,那时候的大专生,相当于现在的211、985了。这话一点不假。
如今的大学生,因为扩招,数量暴增,导致市场定价变低。更为重要的是,在现实社会中,大学生成为了一种廉价的代名词。“月薪三千找不到农民工,但能招到一群大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知识贬值了吗?
我想说的是,不。
现在的大学生,之所以被污名化庸俗化,是三个方面原因。第一,在大学扩招的同时,教育部门没有想清楚大学生应该在大学干什么,结果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大学生是散养状态,大一大二无所事事,打游戏谈恋爱,真正吸收知识努力学习的屈指可数。而这一点,越是不入流的大学,越是普遍,相反,顶流高校管得严,即使学历贬值,顶流高校毕业生仍然非常吃香。
这就好比古代,你中了进士,自然高人一等,中了举人,也算是步入管门,但你一辈子是个读书人,是个童生,充其量是个秀才,自然只能做教书先生。所以当今大学生自命为“当代孔乙己”,可以说非常形象。
第二,是大学生群体普遍出现的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情况,没有实际经验、异想天开,清澈的愚蠢,是当代大学生普遍的情况。久而久之,这就导致他们在用人市场那里得不到待见。其实,他们自命为孔乙己就足可见一斑,至少在之前,他们认为自己身上还穿着长衫。
第三,也是社会认知的原因。一开始我就说历史是惊人的相似。但是市场机制却在暗中起到主导作用。大学放开不过才五十年,但是认知却变化了几个阶段,以前大学包分配,后来大学虽然不包分配,但还能找到好工作,现在大学不但不包分配,工作还不好找,许多大学生失业,过去那种“考上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的观念也破灭了。
这里面,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大学生这个群体的悲哀。不过,我们应该正视这一变化。
不要以为冠上“大学生”这个招牌,就可以指点江山,不接地气。相反,学历只是敲门砖,过硬的本领才是一个人扎根立足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