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958年,一位中国女士出访美国时,对美国总统杜鲁门呼吁道:“你们有这么多核弹,为什么不投到中国?”这就是昔日的民国第一夫人宋美龄,如今不知道哪里冒出来一群对民国时代崇拜至极的民国粉,他们听到这位民国第一夫人惊世骇俗的言论时作何感想?宋美龄让美国用核弹来消灭他们祖辈,他们还会为民国时代欢呼吗?

时间轴:1959-1964

1945年8月,美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标志着人类进入核武器时代。

核武器是目前地球上已知杀伤力最大的武器,顷刻之间,一道夺目的光芒,伴着魔鬼的嚎叫,一切都将灰飞烟灭。

当核武器出现时,意味着拥有它的一方拥有绝对优势,这种威力甚至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将对方的国土夷为平地,而最先拥有这个恐怖武器的国家是美国。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兰被闪击之前,轴心国成员德国便在1937年2月开始执行“铀计划”。

纳粹德国的“铀计划”就是研制核武器,谁先拥有这个恐怖武器,就意味着谁具有绝对领先优势,谁将赢得最后的胜利,有了核武器,再多的军队都将灰飞烟灭。

当美国的珍珠港被日本偷袭之后,美籍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便向当时的美国罗斯福总统提出要先于纳粹德国制造出原子弹。

对于罗斯福来说,这当然是好事情,但是这笔经费大得惊人,如此庞大的工程超出了任何一家科研机构的能力范围。

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当时没有哪个资本家能负担得起如此高昂的研发费用,从寻找铀矿到开采,从开采到提炼,从提炼到浓缩,除了以国家的形式来完成,没有哪家私人企业能承接这个项目。

虽然以国家的形式来完成,但是终究要有一个负责的单位来指挥管理,这时候美国军方的报告中提出由军队来负责。

对爱因斯坦的建议还举棋不定的罗斯福,最终批复了美国军方的报告,于是“曼哈顿计划”启动。

1942年6月,美国陆军部开始实施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

当时分裂铀235的方法有三种,但是不知道到底哪一种最好,因此只得3种方法同时进行裂变研究,由此“曼哈顿计划”总耗资25亿美元,投入人数53.9万。

1945年7月15日凌晨5点30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的一片沙漠地带爆炸,这标志着美国率先掌握了核武器。

此时意大利早已投降,德国也已经溃灭,轴心国只剩下日本。

当时的日本在战力上完全不能与反法西斯联盟抗衡,然而美国为什么还是要选择对日本投放原子弹呢?

原因在于美国需要尽快占领日本本土,因为苏联已经在西线抢先占领柏林,很快就会掉过头来对付日本,而苏联距离日本很近,日本很可能被苏联独占。

美国在太平洋上与日本进行逐个岛屿的争夺,虽然不断赢得胜利,但是损失惨重。美国军方计算认为,以这样的代价打到日本本土,还将伤亡上百万美国兵。

因此美国有必要将研发出来的原子弹投到日本,一方面可以减少美军伤亡,另一方面是防止苏联独占日本。

于是当美国拥有了核武器之后,并没有对日本发出任何警告,而是考虑将原子弹投在日本的哪个地方。

从理论上来说,原子弹投放最理想的地点应当选择地形平坦的大城市,选择人口密集的地方投放,可以让冲击波可以避开山体的阻挡,以确保杀伤力可以充分展现。

此时给予日本最后一击并不会激起日本民众的抗议,反而会迫使日本国内民众给日本政府施压,由此彻底摧毁日本的战争意志,这就是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的底层逻辑。

1945年4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佐治亚州突发脑溢血去世,副总统杜鲁门继任。

此时“二战”已经进入尾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正在明里暗里地划分势力范围。

7月24日,杜鲁门不经意间向苏联的斯大林透露,美国已拥有了破坏力极强的新武器。

虽然杜鲁门没有明说是原子弹,但是斯大林已经知道他指的是什么武器,实际上当时的苏联也在进行原子弹的研发。

于是斯大林高兴地建议杜鲁门,让他用新武器来对付日本。

7月25日,杜鲁门下达了投掷原子弹的命令,但是对投掷的地点摇摆不定,当时选定了两个城市:一个是京都,一个是广岛。

京都地平人多,原子弹爆炸的效果会很理想,京都同时也是日本文化重镇,摧毁京都可以有效摧毁日本人的战争意志,这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但最终选择了广岛,理由是广岛被称为日本的“军事首都”,摧毁这里便可以摧毁日本最后的负隅顽抗。实际上最终选择核爆的地点确定在广岛,与美国曾经驻日本的外交人员有关,因为他的这番说辞让京都幸免于难。

8月6日上午,第一颗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在广岛成功爆炸。

顷刻之间,这座城市被夷为平地,超过14万人死于这场核爆,但日本依然没有投降。

8月9日,美国准备将第二颗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投降日本。

这颗原子弹原本准备投向小仓,但因为天气原因,最后投到了长崎,这枚原子弹让7.4万人灰飞烟灭。

此时日本关东军已经被苏联消灭,日本本土没有什么抵抗力量,只能接受无条件投降。

世界各国均已经见识到了原子弹的威力,于是大国纷纷开始研制核武器,第二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便是苏联。

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美国由于在朝鲜战场上的失利,最后恼羞成怒准备在日本部署核武器,扬言对我们动用原子弹。

此时,其他国家也在加紧研制核武器。

1952年10月3日,英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核讹诈成了当时大国耀武扬威的利器,为了应对未来的战争,我们也准备在原子能方面进行研究。

1954年,地质部成立普查委员会第二办公室。

同年10月,我们从苏联聘请的铀矿地质专家拉祖特金与中国地矿专家高之杕领导的野外工作队,在广西梧州富钟县花山区黄羌坪采集到中国第一块铀矿石,这意味着我们有了制造核武器的原料。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定义,铀-235纯度高于3%的铀材料,可作为核电站发电用的低浓缩铀,纯度大于80%为高浓缩铀,纯度大于90%的高浓缩铀才能作为核武器。

由此推算,制造一枚原子弹,至少需要3000吨高品质铀矿石。

如今在互联网上搜索“邓稼先”时,会看到这样一张图,一位头发花白的人十个手指弯曲合抱成一个球体,这个人就是我国的原子弹之父邓稼先,很多人不知道他在比划什么?邓稼先比划的正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使用的核材料大小。

这是两颗总重约15公斤,体积如橙子一般大小的铀-235半球。

当时每1公斤铀-235的售价超过1500万美金,而我们为了寻找到这样两块铀坯,从探矿算起,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耗费了10多万人10年的光阴,可见当时有多艰难。

1954年9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和马祖,第一次台海危机爆发。

炮击金门和马祖的目的实际上是避免台湾问题国际化,除了拔除国民党在浙江沿海地区进行破坏活动的据点,还向美国释放不要插手台湾的信号。

但美国对此反应激烈,同年12月2日,美国和台湾当局签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提出“台湾海峡安全受到威胁时”,他们有权使用原子弹。

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气势,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必须拥有核武器的决心。

1954年10月,在赫鲁晓夫访华期间,我们第一次请求苏联帮助我们发展核武器。

遗憾的是,赫鲁晓夫并未同意我们的请求,他只是把我们当作了苏联的后勤基地,而并不打算让我们掌握先进的核武器。

1955年1月15日,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老人家在会上讨论创建中国原子能事业。

在这次会议上,从广西深山里采集到的第一块铀矿石,在周总理的安排下,被带到了这次会议上,听取了钱三强、 李四光有关发展核工业的汇报。

老人家在会上说道,“过去几年,其它事情很多,还来不及抓这件事,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

这次会议算是我们准备研究核武器的萌芽。

同年2月18日,彭德怀就1954年的军事工作向老人家呈送了书面报告,提出了“要逐步研究和争取生产核子武器”。

就在这一年,被羁押了五年之久的钱学森终于回到祖国。

1956年2月,我们制订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钱学森担任了科学规划综合组组长。

4月11日,周总理致函老人家和中央,“为了能够统一和有计划地领导利用原子能的工业和发展航空工业,拟分别成立原子能委员和航空工业委员会。”

4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老人家在题为《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5月26日,周总理出席中央军委会议,代表中央宣布发展导弹武器的决定。

7月28日,周总理将中国原子能工业建设与发展问题,再次向老人家和中央作了书面报告,对原子能工业的建设速度和投资问题、技术干部问题、保证完成任务应采取的一些措施和成立原子能工业部等提出具体建议。

11月16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十一次会议决定,设立第三机械工业部,主管中国核工业的建设和发展。

这一年苏共二十大召开,从赫鲁晓夫全面批判斯大林开始,中苏关系逐渐恶化。

1958年6月21日,老人家在军委扩大会议上作出研究核武器的决定,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原子弹、氢弹、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

就在这一年,聂荣臻在嘉峪关以西上百公里的祁连山北麓,选定了中国第一座钚生产堆地址——404厂,对外称“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

“404”在今天互联网上表示网页找不到,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这里确实让人找不到。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金银滩选定了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厂,对外称“青海省综合机械厂”和“青海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

221厂是科学家聚集的地方,这里来过我们科学领域的顶级科学家,钱三强、王淦昌、赵忠尧、朱光亚、程开甲、陈能宽、邓稼先等都来过这里,而第一颗原子弹的设计方案,就是邓稼先最后签字确定的。

1956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次炮击金门,一是为了支持埃及人民收回苏伊士运河的斗争,二是为了确定美国同国民党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范围是否包括金门、马祖在内。

当时美国与台湾当局一面积极备战,一面叫嚣要对我们进行报复,第二次台海危机爆发。

苏联对于我们炮击金门十分在意,因为赫鲁晓夫当时正在推行他的“三和理论”,意图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投降主义,并且要求我们也奉行这一外交政策。

炮击金门后不久,苏联专门派葛罗米柯来华,特意带来了有关核试验的影片,请老人家和中央全体委员观看,其含义无言而喻。

然而,老人家的态度很坚决,在会谈时明确告诉葛罗米柯,中国不怕核讹诈,如果美国实施核打击,我们将迁往延安,继续进行斗争。

最终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

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和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钱三强找到邓稼先,告诉他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 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工作?

一旦参加就必须严格保密,在戈壁大漠之中,隐姓埋名埋头工作,从此不能在国际上发表学术论文,与国际科技奖无缘,科学界也不再有他们的名字。

对科研工作者来说,没有科研成果的发布,在科学界中抹去自己的名字,无异于将自己的科研生命宣判死刑,但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了。

他委婉地告诉妻子,自己的工作将发生调动,并且说道,“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

这就是老人家那个时代的科学家,为了祖国和人民,他们可以放弃在海外的高薪,可以放弃自己在学术界的名誉,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乃至生命,他们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与脊梁。

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数学模型和有关技术资料,单方面撕毁两国签订的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