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乃清,闵行区文史专家。长年研究乡土历史文化,著有《上海闵行文史丛书(第一辑10卷,第二辑11卷)》《人文闵行丛书4卷》和《上海闵行非遗丛书》10多卷。史海钩沉,“今日闵行”与张乃清老师携手推出“乃清叙史”,让我们在一段段闵行史话中,感受江南人文的魅力——
魏紫牡丹,花色奇特,都说是北宋宰相人魏仁溥培育的,明代时被视为南京城的宫中宝物,不得外传。然而400多年前,闵行区的莘庄镇上竟然出现了这种奇花,后因时代起伏,几番变故,伴随莘庄乡人历经沧桑。莘庄镇向以盛植梅花而享誉天下,岂知这魏紫牡丹才是本地人文历史的标志物。奇花传奇,可歌可叹。
魏紫牡丹
莘庄人有花不声张
明代正德五年(1510),莘庄人朱恩(1452—1536,字汝承,号慈溪)担任南京礼部尚书。嘉靖二十六年(1546),朱恩的侄孙朱大韶(1517—1577,字象元,号文石)担任南京国子监司业。莘庄乡人因此得益,有的趁机奔赴京城去谋职。莘庄镇西栅口莫家弄的莫怀古,有幸担任太常寺卿(司御厨的职官)。
莫怀古喜爱奇花异草,在京城看到人称“魏紫”花色深紫的牡丹后,惊喜若狂。他不惜冒犯宫中法规,托人帮忙,从宫中获得魏紫牡丹的一棵幼株,悄悄带回莘庄移植家中。每当暮春,牡丹花竞相怒放,但莫家人未敢声张,独自欣赏。
陆昌庙内共赏牡丹
谁料,有人蓄意告发莫怀古私藏宫中宝物,犯了大罪。莫怀古得知凶讯,连忙外出避难,临行前匆匆将魏紫牡丹移到莘庄镇西首的陆昌庙。
从此,这棵来自京城的魏紫牡丹在陆昌庙内悄然安生300多年,传了一代又一代。至20世纪30年代,这魏紫牡丹己有四根主茎,每株高达两米,赢得莘庄乡人的热情关切。莘庄人相传,此牡丹花茂盛与否,预兆本乡当年棉花收成好坏;哪个方位的牡丹花开得多,预兆那个方向棉农有好收成。为此,陆昌庙庙董王浩然为首每年发动“赏牡丹”,是日除敬神外还有打唱、说书等活动,人们争着前来观赏,盛况一时。可惜只闹了数年,因抗战爆发而停息。
抗战胜利后,未等陆昌庙恢复“赏牡丹”活动,莘庄镇西街地主王肇新依靠势力将庙内的一株牡丹移植于自己家中。莘庄乡人极为愤怒,上海解放后,将其家产及这株牡丹统统依法归公。
陆昌庙旧貌
莘庄公园牡丹时隐时现
1952年,人民政府接收私家梅园,改造成莘庄公园对外开放。公园园丁倪光裕及时将陆昌庙的三株牡丹移植到公园中。隔不多时,被桂林公园移去两株,但未能成活。由此,莘庄公园仅存的那株牡丹成为唯一的嫡传之物,于是将其迁至园中小墙圈内严加保护。1963年冬季,莘庄镇上有李姓居民托倪光裕用压条栽培法,育成一株移植家中。经20多年精心培植,第三代牡丹高有一米,根旁萌芽大小二十余株。每当暮春时节,蓓蕾怒放,惹人喜爱。
如今,莘庄公园正在筹划改造提升工程,理应重显魏紫牡丹的风采,并通过这种奇花再现地方人文历史的风韵。
作者:张乃清
编辑:方佳璐
初审:赵若楠
复审:姚怡莹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