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一步错棋,最后满盘皆输。”

众所周知,老蒋爱写日记,而且会把自己的许多经历和感想记录在日记当中,数十年间从不间断。在日记中,老蒋写下过对周围人的种种感想、辱骂过马歇尔、李宗仁,当然也记录着自己对曾经经历过的那些战争的事后剖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其中,就有老蒋对辽沈战役失败原因的反思。老蒋在日记中说,自己当年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最大的原因就是没能及时将精锐部队从东北撤出。

那么,事实当真如此吗?

出兵东北

早在抗日战争还未结束时,老蒋就已经对我党厉兵秣马、虎视眈眈,做好了向我军发起进攻的准备。“一山不容二虎”是当时老蒋心中最鲜明的想法,这个念头到他的老年时期也没有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党对老蒋的意图也有所察觉,在时刻警惕做好防备的同时,也尽全力向国民党付出诚意,希望能够让两党之间的关系回归稳定,让祖国大地重归和平。

然而,这份诚意到了国民党那边就石沉大海。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我党一边积极争取与老蒋进行和谈,另一边也提前为老蒋可能的行动制定好了策略:在老蒋派兵占领东北之前,率先将东北地区拿下,并把南方部队的绝大部分调回北岸,以时刻应对老蒋和国民党军队的袭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这些计划中,看得出来我党策略的中心就在于东北地区——确切地说,是“将东北地区掌控在自己手中”。

为何东北如此重要呢?

日本战败后重归和平的东北地区,有着大片肥沃的黑土地,十分适合生产粮食和其他农作物。这其中对战争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粮食。拥有充足的粮食,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意味着士兵有了补给保障;

这里还蕴含着丰富的煤、铁资源,只等有人前去开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东北地区有着十分发达的工业水平。在抗日时期,日俄两国在东北建立起了许多工厂和密集的铁路网络,战后也依然完好地保留着。而且早在北洋军阀时期,张作霖就在东北地区积极地发展工业,这让东北拥有了良好的工业基础。

这些工业资源让东北成为了双方眼中的“香饽饽”:拥有如此发达工业的东北,谁能将其掌握在手中,谁就掌握了“天下”。

九一八事件时,老蒋对东北没有半点不舍,就将其拱手让给了日本人。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老蒋一直保持着他的“商人思维”,而不会站在整个国家的角度去思考未来的发展。在当时的他看来,东北地区丰富的资源还是不如维护自己的权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老蒋出身南方,一直以来也是从南方那些经济和交通发达的城市获取政治资本,对东北也就不怎么看重。

抗日战争接近尾声之时,老蒋的贪欲开始冒头,他磨刀霍霍,想要将可能威胁到他的统治地位的我党打压下去。其野心依然是昭然若揭,国民党和我党人士都看得一清二楚。

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便提出了这一概念:东北如今乃是必争之地,只要我们掌握了东北,就能占尽先机。

抗日战争一结束,我党就将十数万将士和干部调往东北地区,罗帅和林总也坐镇东北,指挥、布置我军的兵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将罗帅和林总都派去了东北,足见我党在抢占东北这件事上下足了决心。

当时的老蒋依然未能认识到东北的价值,但这不代表国民党内所有人都和他一个想法。一时间,有不少人都劝老蒋要赶在我党之前占领东北。

于是,老蒋也答应派兵前往东北。然而接下来的错误决策让他错失了良机。

当时,国民党内部都对老蒋建议释放张学良——此时他已被软禁多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竟张学良对东北的各项情况都十分了解,由他率兵北上的话,肯定能够高效遏制住我党在东北地区的行动。然而老蒋坚称这种行为就是引狼入室,他不肯将张学良放回东北、让他再次执掌军权,而是派出熊式晖作为国民党前往东北部队的司令官。

于是,对东北完全不熟悉的熊式晖被指定前往东北作战。但因为熊式晖能征惯战才决定派出他的老蒋此时又要面对新的问题:熊式晖指挥能力这么强,万一他趁自己不备,对自己背刺怎么办?

有此顾虑,老蒋便只给了他一个“总司令”的名头,随即将他的心腹杜聿明派去东北,作为真正握有指挥权的总司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下又为老蒋和国民党带来了麻烦:两人之间但凡对哪个决策看法不一,就会产生矛盾,一个想派兵,另一个不准。在这种情况下,两员大将互相碍事,最终手下的军队是什么命令都执行不了。

当时,为了让两位大将更好地实行占领东北的计划,老蒋还把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精锐部队新一军和新六军全部调到了东北。

这两支部队的“精锐”之处不仅体现在他们的战斗经验丰富上,其武器装备也都是整支国军中最为先进和精良的。并且,这两支部队中超过半数的将领,都曾前往美国留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双方都在东北做好准备后,国共两党在东北战场上的第一场战役——山海关保卫战随之爆发。

这场战役之后,双方又爆发了多场大大小小的战斗,国军的数支美械师也在这段时间里先后前往东北进行作战。

国军火力全开,我军一时间难以招架。尽管拥有此前从关东军缴获的部分武器装备,但由于准备时间过短,战士们还未能习惯于使用它们,此时面对国军就颇有些力不从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杜聿明率领国军一连取得了多次胜利,1946年林总更是不得不指挥部队进行大撤退,一路撤到了松花江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击

不过,尽管我军此时的处境看起来十分不利,却始终没有受到真正致命的打击。

而国军那边,已经显露出了他们最大的缺点:这些美械师之所以能够屡战屡胜,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赖他们的美式装备,但在组织度上有着极大的不足。相比我军,国军主力虽然能够取胜,但几乎每次都是以巨大的伤亡人数作为代价。

而且这些国军精锐因为背靠美式后勤支援就自认为可以高枕无忧,次次作战都毫不保留地对我军倾斜弹药,这种战法虽然有效地压制了我军,但在如此数次之后,国军也终于不得不面对弹药短缺的事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国军在来到东北之后,就在该地区的各处进行大肆抢夺,完全将百姓的家当做了自己的金库。国军有如此作为,百姓自然不会配合他们。于是,在战斗打响之后,国军便发现他们的后勤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军队自身。

再加上国民党内部的贪污腐败过于严重,倒卖军火之事屡见不鲜,国军在东北撑不了太久。

而林总在撤退之后便开始调整自己的战略,一边做好对国军下一步行动的防范工作,一边趁此机会训练部队。在之后的两场反击战中,我军都大获全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蒋此时正为战场形势焦头烂额,东北战场上我军开始了大势反击,而华北战场上国军的处境也不容乐观。老蒋开始犹豫要不要先将东北的主力部队调去华北,但始终没有拿定主意。

他认为东北战场上的我军不过是偶然取得了几场胜利,优势还是在国军这边,他们离彻底掌控东北只差临门一脚。

于是,老蒋决定派出又一员大将卫立煌,打算让他接过东北战局。

不料,还没等卫立煌正式接过任务,国军便已经失去了在东北地区的主动权,整支部队被打散。等到卫立煌抵达东北,那些精锐军又不将他看在眼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东北国军兵力与我军兵力之间已经有了悬殊的差距,卫立煌即使想退居一处发展力量,也已经没有机会了。

就在这危急时刻,老蒋的一个错误决定,将东北国军彻底推进了深渊。

老蒋下令,让所有的精锐部队死守东北,不准撤离。

卫立煌虽然也想“守”,但他的看法与老蒋并不相同,他所想的是将主力放置在沈阳城内,慢慢积蓄力量;老蒋则让他尽快前往锦州,阻止我军将其攻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卫立煌只能听从老蒋的指令。但国军最终还是没能守住锦州,锦州失守之后,国军在东北已经彻底溃败,卫立煌有再强的能力也无济于事。

直到这时,老蒋才终于下令让国军撤出东北,但没等撤退成功,东北国军主力已经被全歼。

事后,老蒋把这次失败归咎于卫立煌,他认为是卫立煌错失了良机,才让国军溃败。

不过,老蒋后来也在日记里写道,这次失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没有及时将部队撤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尾声

其实就算老蒋当时成功撤出了部队,国军也无法取得最终的胜利。

国民党在那时早已烂到了根上,内部的贪污腐败,加上军队对百姓的肆意搜刮掠夺,这样的国民党早就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

站在人民对立面的国民政府,又如何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