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统为清代最后一朝,时间不足三年。其官窑器沿袭光绪朝,技术上有所提高。其胎体,一般较轻薄,胎质细密。釉面色白、匀净。
青花松竹梅纹碗,清宣统,高7厘米,口径13厘米,足径5厘米。碗口微撇,弧腹,圈足。白釉,青花发色浓艳,碗口沿内外及足墙均饰青花双环线。碗心绘团云纹,外壁满绘松竹梅纹。外底署青花“大清宣统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松、竹、梅分别象征常青不老、君子之道和冰肌玉骨,这三种植物不畏严冬,故名“岁寒三友”,是瓷器装饰的典型纹样之一。
由于烧结度高,瓷器以手指叩击发金属声,现代瓷的特征很强。官窑瓷器形制规整,器形种类与光绪相类。只是生产数量少,较为珍贵。宣统官窑瓷器的青花发色鲜亮,超过光绪朝。
粉彩花卉纹碟,清宣统,高1.9厘米,口径7.5厘米,足径3.7厘米。碟撇口,折腹,圈足。内外边缘均饰蓝色宽带一周。碟心绘粉色桃花一枝,旁有一丛青草。外底署青花“大清宣统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此碟蓝色的口沿配以粉嫩柔美的桃花,新颖别致。
此时又有少量珐琅彩烧造,质量不如雍、乾作品,但也较珍贵。珊瑚红釉器较多见。其色泽较浅,红中泛黄色。粉彩器大体上也与光绪相似,但制作更精美。
东青釉杏圆瓶,清宣统,高30厘米,口边长11.5厘米,足边长13.2厘米。瓶通体四方形,直口,口至颈部委角,鼓腹,四方圈足。内外通体及圈足内均施东青釉,颈部两侧对称置贯耳,腹部前后两面均有杏核状凸起。外底署青花楷书体“大清宣统年制”双行六字款。
杏圆瓶是我国古代瓷器中的传统品种,自清雍正以来几乎历朝都有烧造,宣统时期的杏圆瓶现有窑变釉、仿官釉、东青釉等品种,均制作规整,反映了清代封建统治者奢靡生活用瓷的尾声。
宣统官窑瓷器的装饰纹饰亦类同于光绪朝,但绘画较精细。宣统官窑的款识有“大清宣统年制”六字双行竖写楷书款,无圈栏,以青花料写款。篆书款则多为红彩、赭彩或墨彩款。其民窑款识仍类光绪时期。
光绪瓷器多以仿效前朝的器形而闻名。但在陶瓷工艺制作上已经逐渐有所发展,手工绘制水平上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艺术特色,华丽生动的纹饰更趋于完美庄重。
绿地墨彩花鸟纹高足盘,清光绪,高11.3厘米,口径25厘米,足径9.7厘米。盘四瓣花口,斜壁,下承高足,足内中空。盘内施低温绿釉,釉上以墨彩绘花鸟图。口沿下以红彩自右向左书“大雅斋”3字楷书横款,右侧有椭圆形印章款,内书“天地一家春”5字红彩篆款。外壁粉彩绘缠枝花纹。高足上部凸起处描金,下部粉彩绘海水江崖图。
此盘制作精巧,纹饰生动细腻,色彩浓淡相宜,清新雅致。
光绪瓷器尤其是光绪时期仿制了很多雍正、乾隆官窑的粉彩瓷器,比如仿乾隆粉彩九桃大瓶、仿乾隆粉彩百鹿尊等等。
黄地墨彩花蝶纹盖碗,清光绪,高9.5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4.2厘米。盖碗圆形,深腹,圈足。外底白釉地上红彩书“永庆长春” 4字楷书款。通体施黄釉为地,墨彩绘花蝶纹。盖近底和碗的口沿红彩书“大雅斋”3字楷书款和“天地一家春”5字篆书款。
这些仿制瓷器大都胎釉细致缜密,工艺精湛。光绪时期还制造过许多特殊的器型,例如粉彩秋操纪念杯,云蝠赏瓶等等。
淡黄地粉彩荷莲花方花盆,清光绪,高18.5厘米,口边长28.8厘米,足距26.3厘米。花盆呈方形,平口,直壁,平底,底部开有两个渗水圆孔,4角各置一“∟”形足。盆内及外底均施白釉,外壁为淡黄地粉彩装饰。
口沿上以绿彩描绘“卍”字锦纹,口边以粉彩描绘折枝莲纹,腹部4面以粉彩描绘通景荷塘纹,水塘中荷叶青翠,红、白两色莲朵或含苞、或怒放,水面点缀浮萍。外底白釉泛波浪纹,有16个支钉痕,底中心以矾红彩署篆体“体和殿制”4字双行款。
光绪时期署“大雅斋”款的粉彩瓷水平较高,较常见的是在浅松石绿、佛头青、藕荷等底色上绘花鸟纹饰,色泽浓艳,彩略厚,胎釉致密精细。
黄地开光粉彩三阳开泰纹碗,口径15.2厘米,故宫旧藏。此碗内壁以青花为饰,绘松、竹、梅、灵芝等图样。内底心于青花双圈内绘山水背景,以三只神态各异的羊为图案中心,寓意“三阳开泰”。碗外壁施黄釉,上饰折枝桃花,并以开光留白的方式,在三个圆形空间内分绘三羊,与碗内心的三羊相呼应。 碗底以青花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字体楷中带行,表现出光绪朝御窑瓷器款识的特征。
与前朝相比,清末光绪时期的制瓷工艺出现了一个“回光返照”式的发展,制作了一批精良之作,值得藏家关注。
青花折枝绣球花纹盖盒,清光绪,通高9.4厘米,口径14.9厘米,足径9.3厘米。盒呈馒头形,上下子母口套合,圈足。盒内施白釉,外壁上下均以青花折枝绣球花纹装饰,盒顶中心圆圈内绘变形莲花纹。上下口沿处及圈足外墙均以青花描绘勾连“T”字形边饰。外底署青花篆体“体和殿制”4字双行款。
造型基本上为传统造型的承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造型与品种。如器壁高深的红地开光龙纹碗以及为同治大婚而特制的“大婚礼造器”等。这些器物器形规整但略显笨拙。青花有的色泽比较清新明快,有的粗劣黑褐,色料飘浮。粉彩色彩比较鲜艳,多用彩色作地色。由于色料中施加粉质较多而显得比较浓厚。
霁红釉玉壶春瓶,清同治,高29.5厘米,口径9.4厘米,足径10.8厘米。瓶撇口,束颈,垂腹,圈足外撇。外施霁红釉,瓶内及圈足内均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同治年制”双行六字款。道光以后红釉色泽多似红芸豆色,故有“芸豆红釉”之称。此瓶的釉面有深浅变化,主要呈芸豆红色。
专门为慈禧太后烧制的“体和殿”款餐具和陈设瓷比较规整。绿彩呈深翠色,黄彩娇嫩浅淡。黄釉地色鲜亮凝厚,称“明黄”。翡翠釉是同治时新出现的釉色。釉中绿色与白色混杂,如同翡翠。同治黄釉釉色浓深。黄釉瓷器有一色黄及黄釉刻花,也有黄釉为地色的加彩器。
粉彩花蝶盅,清同治,高6.1厘米,口径6.8厘米,足径3.5厘米。盅敞口,深腹,圈足。通体施白釉,外壁通栏绘粉彩花蝶纹,枝叶青翠,鲜花娇嫩,彩蝶翻飞,描绘生动细腻。底部书“同治年制”4字楷书款。
花蝶纹传统陶瓷图案,主要有青花、五彩、粉彩制品。清代,随着西方绘画透视技法传入,花卉注重阴阳向背,描绘更加生动传神。
纹饰喜用吉祥内容的纹饰,如万寿无疆、五福捧寿、麒麟送子等。纹饰风格进一步图案化,缺乏生气。款识,以“大清同治年制”六字两行竖列楷书款和“同治年制”四字两行竖列楷书款为主,无圈栏,粉彩器多用红彩书写。
淡黄地粉彩海水江崖桃蝠纹花口花盆,清光绪,高20.6厘米,口径31.2厘米,足径19.8厘米。花盆折沿,口部呈24花瓣形,深腹,圈足。底部开有两个渗水圆孔。盆内及圈足内均施白釉,釉面泛波浪纹。外壁淡黄釉地饰粉彩。折沿上绘缠枝瓜和蝴蝶,沿边绘回纹,沿下绘如意头纹。腹部绘海水江崖中长出两株桃树,树上硕果累累,空间点缀10个蝠衔结带“卍”字。外底中心以矾红彩署篆体“体和殿制”4字双行款。
署“燕喜同和”楷书款的为同治皇帝大婚礼造器。其字体方正,结构严谨。民窑器物多用字迹草率的红彩印章式篆书款,有六字和四字两种。
黄地粉彩丛竹纹碗,清同治,高6.5厘米,口径8.2厘米,足径3.9厘米。
碗敞口、深腹、圈足。里白釉,外壁为黄地粉彩竹纹。黄地为明黄色,竹纹以墨彩勾边,内填蓝彩,上绘金彩,竹叶丛丛,口沿、近足、足边饰金彩。外底中心矾红彩署楷体“同治年制”四字双行款。此器为同治大婚礼时烧制的宫廷用瓷。
(注:素材整理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