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小伙小莫,望着手上一打精神科病历单,欲哭无泪。
好好的一个大学生,咋就成了“精神病”了呢?
他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去看心理医生的场景,那时候正值高三,自己不过就是觉得学习压力大,想偷个懒,让医生开点药,请个病假罢了。
没想到就在母亲心里,和“精神病”挂上号了。
大学期间,小莫做过一次全面的精神评估。
明明诊断书上写的是“适应障碍”,情况最差不过是因为环境变化产生的短期和轻度的烦恼状态和情绪失调。
这压根就不是病。
不巧的是,这时疫情来了,一家三口长时间在一个屋檐下待着,矛盾和摩擦时有发生。
小莫的情绪也非常压抑,所以难免有憋不住火的时候。
但凡小莫有所反驳,或者干脆不理会,到了父母那,就成了“精神不正常”。
接下来,就是小莫被父母押去各大医院精神科做检查的经历。
这份诊断书说他有“双相情感障碍”,那份诊断书又变成“偏执分裂”。
更狠的一次,他连检查也没做,就被父母骗去了某精神卫生中心,关了3个多月。
期间小莫坚称自己一切正常,可医院还是对他采取了各种强制措施:捆绑、打针、电击、吃药……
那阵子,小莫心若死灰。
出院以后,小莫决定“干一件大事”:把父母送进精神病院。
为啥?
一是,他觉得精神病院的检查太随意。
二是,他也想让父母感受一下被当作精神病人所遭的罪。
于是,小莫开始在父母面前哭诉自己在精神病院的遭遇。
也许是心疼儿子,又或许只是为了验证儿子说得到底是真是假,莫母便去了儿子待过的精神卫生中心做了检查。
结果还真让医生查出了毛病:抑郁症。
好吧,那就住院治疗吧。
这一住进去,可就遭老罪了。
短短三天时间,莫母就发现“自己的脸乌青乌青的”。
她不敢再待下去了,想出院。
可进去容易,出来难。
当时给莫母办理住院手续的是闺蜜张女士,没有张女士出面,她还走不了。
可即便之后张女士三番五次来接莫母,莫母还是在医院住了15天。
张女士见到闺蜜出院的第一眼,只觉得“她看上去十分憔悴,那个嘴唇是发紫的。”
经此一遭,莫父莫母在儿子那脾气是再也硬不出来了。
后来在儿子的撺掇下,一家人又分别跑到山东和北京,找了几家非常权威的医院做了检查。
结果把所有人都干沉默了。
山东的检查报告里,莫父和莫母都被诊断为“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
北京的检查报告里,莫父和莫母被诊断为“焦虑状态”,小莫“一切正常”。
荒诞吧?
不过,事到如今,一切都成了一笔糊涂账。
即便小莫现在没啥问题,也可以说他已经被治愈了。
只是小莫在治病期间,休学了两年。
耽误了学业不说,如今还打上了精神病人的烙印,被社区列为重型精神病患者进行管控。
他本想毕业后考公的,如今泡汤了。
一个年轻人的命运,就这么被轻易改变了。
谁该对他的人生负责,谁又能对他的人生负责?
来源:大风新闻(小莫和母亲前往市精神卫生中心)
02
吵架
先说说小莫确诊“精神病”前到底发生了什么。
小莫不认为自己有精神病,但是他承认自己确实有过一段情绪非常压抑的日子。
2020年,封闭在家的那段时间。
父母常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当着他面闹起了离婚。
然后殃及池鱼,父亲告诉小莫,离婚后他不再给他交学费。
母亲也说,她收入低,只能出生活费。
于是,小莫想到了休学。
当他拿出休学申请书那一刻,本来还没有下定决心,没想到父亲直接签字了。
那一刻,小莫的情绪跌落谷底。
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他和父母的矛盾越来越多,在父母眼中小莫也变得愈发“精神不正常”。
之后,便是几次去精神科检查后,他被关进了精神病院。
先不论这时的小莫是不是有严重的精神问题。
只说因为父母吵架,把孩子整出毛病的事情,我还真知道一件。
朋友的一个小侄子,初中生。
一天,课上得好好的,突然肚子疼得直冒冷汗。
去医院做了一整套的检查,什么问题也没找出来。
医生让回去好好养着,可好长一段时间也不见起色,总是断断续续地疼痛。
后来家人带着去各大医院都转了一圈,依旧没找到病因。
最后你猜咋回事?
医生在询问病史的时候,聊到家庭关系,才知道因为父母不和,经常吵架,小孩被连带着一起凶,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所谓的肚子疼,其实是抑郁症的一种表现。
03
病人
再说3件小事。
第一件,是小莫高三请病假那次。
虽然有谎言成分,可医生也确实提醒过莫母,孩子太紧绷,需要休息。
但莫母觉得既然看了病,吃了药,就没啥大碍,学业不能耽误。
于是,全然不顾儿子内心的压抑,逼着他继续去学校。
第二件,是小莫大一那年。
放假回家,因为一些日常琐事,和父母发生争执。
然后,父母觉得他“病情加重”,找了精神科医生,给他加大了药量。
为了安抚父母,小莫顺从了。
第三件,是小莫的一篇住院病历。
他只是看了一所大学发在网上关于“盐酸罂粟碱”的文章,母亲就和医生说他在学制毒。
你细品。
小莫有没有病不好说,小莫的父母绝对是“病了”。
因为,他们压根就没真正的理解和尊重过自己的儿子。
小莫的性子比较软,一开始只是一味地顺从。
所以这才有了父母一次又一次带他去看精神科,然后全然不顾他的意愿,将其送进精神病院那一幕。
说到这,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耳朵前阵子在文章中,提及的那位“考上985,四进精神病院”的湖南高考状元刘琦?
名牌大学毕业,后来因为期望值太高,找不到心仪的工作,刘琦家里蹲的时间长了一些,就被全家认定精神病。
和小莫一样,刘琦的最后一份精神鉴定,也没有什么大问题。
当时就有读者留言说:“起初我觉得状元病了,后来才知道他爸妈才是病人。”
为什么?
因为一开始刘琦的诊断报告只是轻微的精神分裂和抑郁症表现,不至于闹到要关进精神病院。
可刘琦的父母不这么认为,只因为儿子拒绝住院,就连哄带骗,甚至粗暴地把他送进精神病院。
有人说,东亚父母潜意识里有一种权力欲。
无论子女说什么,他们的条件反射就是,“顺我者昌”。
再多说两句,就给你来一句“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
生怕孩子威胁到自己的权威。
实际效果嘛,不仅小莫和刘琦,想必很多人都有切身体会: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要么形成自卑型人格、抑郁型人格,要么彻底地抗拒父母,和父母离心离德。
04
漏洞
毕业一年多,除了送父母去看精神科,小莫一直在维权。
他找过很多单位,也向法院起诉过精神病院,可是得到的结果是:医方医疗行为不存在过错。
实事求是地讲,小莫是父母亲自送进精神病院的,医生问诊过程中小莫也确实存在一些精神病症。
但是只要没有涉及到伤害自己或者危害他人,就没必要进行强制管束吧?
所以看到小莫和他母亲的经历,我的心里隐隐有些发毛:
把一个人送进精神病院,是不是太容易了?
现在这个时代,人们多多少少都有点精神方面的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真正身心健康者仅占人口总数的5%。
也就是说但凡你的精神和心理上遇到点波折,然后去检查,可能多多少少都和一些精神类疾病挂点勾。
心理学家Daniel Marston说过:
“精神疾病的诊断目前是有局限性的,因为仅仅谈论你观察到的症状,并不能告诉你很多关于这种情况的信息。如果你不确定原因和目标问题,这也会限制你对治疗的理解。”
也就是说,精神医学目前的主要诊断方式仍然靠面谈。
那是不是病人及家属,说啥就是啥?
如果有心隐瞒,或者有意无意间歪曲事实怎么办?
细思极恐啊。
《大风新闻》的报道里,小莫的大学辅导员说过一段话:
“在没休学之前,(小莫)努力、积极,是个很上进的学生,学习不错,当过班助。中间休学了两年,休学回来后,怎么说呢,只能说顺利完成了学业吧,你跟他交流,聊不过三句,他就会说到他被毁掉了,父母如何对他,他的未来怎么办……就明显能感受到,他每天都沉浸在父母伤害他的这些思想里。”
孩子精神心理上出了状况,父母重视,去医院问诊是应该的。
可涉及到强制住院,一定要谨慎再谨慎。
千万不要迷信所谓的权威,咱可以多找几家医院看看。
最重要的是,要找到病根。
若是父母病了,让孩子吃药。
这才是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剧。
参考资料:
大风新闻:《究竟谁有病?大学男生“被精神病”住院83天,出院后带父母去体验看病不料两人也被“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