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聚焦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六大方向,其中涉及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重要领域。
生成式人工智能
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是一个多元化、技术革新与行业应用广泛化的长期过程。2014年至2023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3.8万件,居世界第一,是第二名美国的6倍。截至2024年3月,国内已有117个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通过备案。
元宇宙
元宇宙是人工智能、区块链、5G、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大成应用,是具有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的未来产业。发展元宇宙产业将极大开辟数字经济的新场景、新应用、新生态,培育经济新动能。
2023年中国元宇宙产业规模达到766.3亿元,同比增长31.2%,预计未来3年年均增速将保持30%以上,到2026年中国元宇宙产业规模有望接近1800亿元。
脑机接口
脑机接口也称大脑端口或脑机融合感知,是把大脑神经信号与外部机械直接交互起来的技术。脑机接口可广泛适用于多种场景并与安全帽、轮椅、外骨骼等多种外部设备结合,实现多种功能。其中,医疗应用仍为主流,脑机接口技术可辅助疾病诊断、预警发病、疾病治疗和功能增强,为癫痫、帕金森、抑郁症、瘫痪、卒中等神经相关疾病诊治带来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是开展脑机接口科研项目最多的国家之一,科研产出规模大且增速快,中国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占比超过全球一半。
量子信息
量子信息技术是以量子力学原理为基础,通过对微观量子系统中物理状态的制备、调控和观测,实现信息感知、计算和传输的全新信息处理方式。目前主要有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3个研究领域。
全球量子信息企业中,欧美占比超过60%,中国占比约30%。其中,量子通信领域中国相关企业数量最多。从科研基础来看,中国论文及专利主要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而欧美量子信息领域研究专利中,科技企业申请数量占据主导,产业界的创新引领作用较强,中国科技成果仍需进一步向产业转化。
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
2023年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爆发期,预计到2026年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
生物制造
生物制造是指利用菌种、细胞、酶等生命体的生理代谢机能或催化功能,通过工业发酵工艺规模化生产人类所需的化学品和高分子材料的制造过程。生物制造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技术,融合了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多种技术,具有清洁、高效、可再生等特点。
目前我国生物制造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只有2.4%,提升空间非常大。
未来显示
未来显示技术包括量子点显示、全息显示、视网膜显示等,可应用在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能终端等领域。
量子点是零维的点状纳米半导体材料,它具有很多新颖的电子和光学性能,可以被用于显示技术领域。利用量子点的显示技术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基于液晶显示技术的量子点液晶显示器,以及基于OLED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全息三维显示能够记录并恢复物光波的全部信息,而且再现的图像与原物体有着完全相同的三维特征,人眼观看的不适感非常弱。
未来网络
未来网络即更快捷、更简单、可定制、可重构、更安全的下一代互联网,以用户为中心,让上网的人有更好的体验。未来,以智能、安全和可定制为重点的未来网络产业,将成为引领未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系统变革的全新引擎。
一些国家已经将第三代互联网纳入国家战略层面,积极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例如,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已经围绕Web3.0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性政策,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投入力度。
新型储能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储能技术,包括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储热、储冷、储氢等技术。
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从投资规模来看,“十四五”以来,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1000亿元,进一步拓展产业链上下游,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