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字关注及时接收通知

来源:天全县委组织部

天全微生活微信号:(tianqwsh)编辑制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筑梦天全

为村代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村美民富产业兴

古村蝶变绽新颜

红星村位于天全县西部,距离天全县城7公里,镇政府8公里,最美自驾公路国道318线穿境而过。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红星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团结带领全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立足资源优势,依托区位优势,结合园区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勇于担当、攻坚克难,有力推动全村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先后获评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四川最美古村落、市级四好村、市级“高岗村模式”示范村、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县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乡村振兴“我”代言

(第六期)

让我们走进小河镇红星村,

领略“背夫文化发祥地”擘画的

乡村振兴“新图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天全这个村是中国传统村落、四川最美古村落,你知道吗?

1

背夫文化知识科普

天全历史悠久,五、六千年前即有新石器时期先民聚居。史载:公元前111年(汉元鼎六年)司马相如“略斯榆”,“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以徙(即斯榆)都(今天全始阳镇)为治地置“徙县”;五代前后蜀(公元907)置碉门、黎、雅、长河西、鱼通、宁远等六军民安抚司,后历宋、元、明至清雍正七年均沿前制先后设天全招讨司、天全六番招讨司等,土司统治达七百余年;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改土归流置天全州,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州为县至今。

“背夫”:唐开元十九年,天全开设“茶马互市”,成为当时全国允许设立的为数不多的茶马市场之一。茶马贸易中,川藏路顺天全河而上,一路夹岸高山,遮天蔽日,要翻越“高呀么高万丈”的二郎山,山高沟深,道路险峻,气候恶劣,骡马难行,茶叶只能靠人力背运。这些背茶的人,就被称为背夫,也称“背背子”“背二哥”“背子”“茶背子”。这曾是最苦的谋生方式,背夫们一般是农闲时间,八个一群或十个一伙,背‘背子’以谋生。

茶包子藏茶入藏,路途遥远艰险,中间经多次转运,还要经受摔撞碰压、雨淋日晒、雪冻风吹。如果茶叶不经过特殊工艺加工制作,不仅不便装运,而且容易生霉变质。因此,以雅州为中心的藏茶生产加工地,创造了蒸压成块的藏茶制作工艺。蒸压成块的藏茶大大压缩了体积,方便长期储藏和长途运输且重量一致,便于藏区实行无度量衡交易。茶包用篾条包装,20斤一包。当时的年轻力壮者,一次能背约十五,重达300多斤。

“丁字拐”:每一位背夫背上,是重约两三百斤的藏茶。他们一旦背上,就得从起点一直背到终点,中途是不会卸下来的。因为不借助别人的辅助,没有人能够再把这两三百斤的藏茶再次背起来。所以,每位背夫都手持一根丁字形拐杖,俗称“墩拐子”“拐筢子”,拐尖镶有铁杵,用来撑着茶包歇气。背夫们上山每走七步,下山每走八步,平地每走十一步,就要靠着丁字拐杖歇一歇。

拐子窝背夫们在遥远的路途中,每走一段路便用手里的丁字拐支撑于背架之下,让包裹着一层铁的拐子末端杵于石上,双腿岔开直立,两肩紧勒细篾背带,稍事休息再继续前行。在一代又一代背夫一次又一次偶然的重复之中,在石上戳出一个又一个的圆坑,形成了茶马古道独有的标记。

背运工具在天全,背运工具众多,主要有各式背篼、长背夹、短背夹、水背、草辫、竹麻辫、口袋、边茶篼等。辅助工具有垫背、云肩、拐子、各种草鞋、竹麻鞋等。

天全自身历史文化和地理条件,造就了天全的民风民俗、天全人的精神。清代天全知州朱梓指出“其俗谨而醇,其民朴而质”。《天全州志》记载“节俭敦朴,不尚繁华”,“民风近古”,“风俗茂美,大有无怀葛天景象”。其中,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并承传至今、积淀深厚的背夫文化,鲜明地体现出山区劳动人民勤俭质朴、坚忍不拔、勇往直前、敢于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风貌,勘称民俗文化的奇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客栈休息的背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甘溪坡古道背夫铭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背夫当年留下的仗痕(拐子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