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6年全面开放二胎政策的实施,我国的二胎数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据国家人口统计局数据显示:

2021年,二孩出生量为459万,2022年,二孩出生量为372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二孩家庭数量受多方面影响有所滑落,但是就目前来看,2023年二孩家庭也会在200万左右。

在这接近200万的二孩家庭里,有着这么一个现象,根据2020年公安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姓氏报告》数据显示,

2016年全面开放二胎后,随母姓的风潮逐渐兴起,从新生儿姓氏选取比例来看,父姓与母姓的比例为1:12。

不管是随父姓还是随母姓,都无可厚非,法律层面也认可新生儿随母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在这种环境下,就不乏一个家庭里出现老大随父姓,老二随母姓的情况,

表面上看既满足了男方传宗接代的心理,又给女方家多了一份香火传承,打破了原有的传统姓氏规则,满足了双方的需求。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乐观吗?

我接触到的案例里,46岁的王阿姨家就是这样的情况,儿子随父姓张,女儿随她姓王,

一开始夫妻二人还觉得这样对彼此都公平,但是在子女上学的时候,却屡屡发生不愉快的事,

比如孩子同班的同学总是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乱造谣,说女儿跟母姓,儿子跟父姓,一定是离婚才这样,或者总是拿另外一个孩子来和这个孩子进行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最让王阿姨心累的是家里的人也开始区别对待两个孩子,

儿子随父姓就总是被爷爷奶奶那边的亲戚偏爱,每次出去玩都很少叫上女儿,

女儿跟她姓,就很容易被外公外婆偏爱,不管夫妻二人怎么解释,怎么强调两个孩子都应该一视同仁都效果不佳。

亲戚们会在表面上应承得很好,背地里也总是会不自觉的“排外”,这又能怪得了谁,仔细斟酌你就会发现存在三大严重“隐患”。

集体意识下的区别对待

自古以来,姓氏就是宗族的“纽带”与血脉相承的证据,

同一姓氏的人很容易对于自己的姓氏产生归属感,同姓氏也容易让自己更快地融入集体,被集体接纳。

故而,在一个家庭里出现两个姓氏的孩子,亲人大多会对与自己有着同样姓氏的孩子更加关照,即便他们身上可能流淌着一样的血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并非是故意为之,假使从进化心理学视角来看,你会发现人存在于大自然都依赖于自己的集体,

区别集体的除了信仰就是姓氏,而姓氏就是最明显的特征

而人一直以来都是“自恋”的,这里所说的自恋是下意识地选择与自己有相同符号的人,

因此这并不能怪别人刻意差异化对待随父姓与随母姓的孩子,这种潜移默化的集体意识,在经年累月的沉淀中,已经成为了一种无意识的认知。

因此,在分配家庭资源时,成年人会不自觉地往同姓孩子身上倾斜,这对于留着同样血脉,冠以不同姓氏的孩子似乎并不公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这种现象是符合人的群居性特征,但是因此被区别对待的孩子却很无辜,

对于被区别对待的孩子来说,无意识的伤害也比刻意为之更叫人难以释怀,

因为孩子被如此对待时,无法意识到这一切只是因为姓氏不同,并非自己做错了什么。

自我同一性与身份认同障碍

所谓的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是心理学术语,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所提出,

指的是个体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对自身身份以及对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有着相对稳定且连续性的认知。

简而言之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做什么样的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有着完整的自我同一性的人,他的人生才是健全完善的。

同时,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缺乏的人很难对自己有着合理的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自我身份认同障碍,在孩童时期自我同一性的巩固,大多是来自于家人和他人的评价与认可。

很显然在一个家庭中,亲戚对于随父亲和随母姓的孩子都会出现一定的差别对待,

这种细微的或者明显的差异,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孩子对自身的认知出现偏差,进而出现对于自身身份的认知障碍,

比如我随母姓,就不应该得到父亲的爱,就不配得到爷爷奶奶的照顾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的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中,12岁之前的孩子认知是片面的,无法辩证地的看待问题,

他们只会将不同的姓氏与不同的对待划上等号,也将整个家庭看作了割裂的存在。

因此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并不利于孩童整合自己的身份认知,拥有健全而积极的自我。

异姓下的攀比激化亲子矛盾

对于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adler)来说,自卑是人一切动力的源泉,人的一生就是克服自卑的过程,那么人为什么会自卑呢?

其实就是源自于与他人做比较,而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一定存在比较,比较上升到激进的程度就是攀比,

而小孩子之间最容易因为多方面的差异出现攀比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尤其是对于多子家庭来说,就算没有随父姓,随母姓的差异,同一姓氏下也很容易将其他兄弟姐妹当成假想敌,何况还是不同姓氏,

而外人的闲言碎语自然更容易影响本就敏感的孩子,也更容易加重本孩子本就容易出现攀比心理,进而可能会出现在家庭资源分配上的矛盾与冲突。

即使父母和亲戚之间刻意回避这种差异对待,也并不能消解被忽视那一方的心理冲突。

当矛盾一旦产生,那么在孩子眼中,那不同的姓氏就成了被区别对待的根源和证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会分化孩子对亲情的归属,对另一个兄弟姊妹的认可与接纳。

让两个本应血浓于水的亲人,在悄无声息中变成最熟悉的“外人”。

综上所述,二胎家庭在决定孩子姓氏的过程中,应用更全面的眼光考量问题,

即便是不得已要差异化孩子的姓氏,也要未雨绸缪,减少不同姓氏对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