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建
提要
蒙田说:“真正有知识的人的成长过程,就像麦穗的成长过程:麦穗空的时候,麦子长得很快,麦穗骄傲地高高昂起。但是,麦穗成熟饱满时,它们开始谦虚,垂下麦芒。”那么,在麦穗的培育过程中,我们不要等到它低头谦虚,而要在它抬头骄傲的时候,尽责尽力。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作家,他们是时代的产物,自然在写作上打上时代的烙印。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后期、16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家、作家、怀疑论者。他的最有名的作品是百万字的《蒙田随笔全集》。在那个世纪的作家群里,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推崇。他在启蒙运动以前,是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也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
在写作中,我们始终如一,自觉与不自觉地落入写作的窠臼。什么东西应该这样写,不应该那样写,什么东西写得像,什么东西写得不像。似乎大千世界就有定势和模板,如同今人深陷机器人写作的魔杖而在智能化的模板中兴风作浪一样。可在蒙田看来,“文无定法”才是写作世界里的唯一指南。你越是循规蹈矩,越是照章办事,越会走入歧途,读者和观众越发不买账。这在前人以及后人的写作实践和阅读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在今人看来,蒙田就是一个治学"吊儿郞当"的人,他喜欢给人造成的自己的学问只是一个“漫无计划,不讲方法”的随来之笔。因为他的写作从不润色,就像女人从不化妆一样。是一种脑洞大开式的天马行空,有感而发,随想而记,闲拉家常,抒发情怀。或许他自己都没有想到,正是这种天马行空的风格迎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和阅读情趣。
蒙田以博学著称,随笔卷帙浩繁。从日常生活、传统习俗到人生哲理侃侃而谈,特别是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思想论述。而蒙田的散文则语言平实,不事雕琢,开创了随笔式作品的先河。
大思想家培根的《散文集》据说也深受蒙田的影响。
17世纪上半叶是欧洲的古典主义时代,包括培根在内的受到蒙田影响的“松散型散文结构”并不符合当时时代和人们的胃口。直到18世纪蒙田有了名气,哲学家狄德罗就大夸蒙田当初的那种不合时宜的散文笔法。认为,正是这种所谓的“无条理”,才是最好的“自然表现”。可见蒙田的独特个性和复杂人性,以及名气与时代变迁的结果。但事实证明,这种名气和时代的变化,与他的思想和行为经得起历史检验和大浪淘沙式的洗刷,形成了数代吸引力有关。
在中国上世纪80年代,也曾兴起过新闻散文化写作的创新,其间还引发过一场争论,究竟能不能用散文化的笔法写消息。但最终这种学术性的讨论,不是以受众的喜好而论定,却是在权威的肯定下才结束了一场毫无意义的争论。及到目前,好景不长的消息散文化写作模板也随着人物的消逝而消逝。相比于蒙田有生命力的怀疑论的思想,这无疑是一个悲剧。
很多作家、思想家、哲学家都时刻不忘赞美蒙田,把他吹得无以复加。以至于形成了文坛上颂扬的惯性。但也有不喜欢他的作品的个例,比如,大思想家卢梭,就对他起伏多变的文笔保留看法。尽管这样,5个世纪过去了,在世界的主要角落,我们依旧看到效法蒙田的思想和行为。
蒙田是以文学、哲学、思想而成名的作家,却跨界进入教育家的行列以至超越所有的新老教育家。然而,使人好奇的是,他闪烁的教育智慧光芒,照亮了无数过去和现在的园丁和花朵。
蒙田之所以能以他的哲学思想完成教育的跨界,与他是一个怀疑论者有关。他的思想核心在于他的怀疑。在蒙田的教育思想中,我们处处可见他的怀疑和反叛。在《蒙田随笔全集》最著名的一篇《雷蒙·塞邦赞》中,已经全面而深刻地表露出他的怀疑论的哲学思想。
蒙田的怀疑论是以克服独断论为目的,他从反思人类在一定时期所得到的有限认识和所谓的大同思辩为基础,形成了他的怀疑客观存在和获得客观真理的可能性的假说。在蒙田看来,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认识。这就是说,知识是不确定的,我们不能以一种认识强加于他人而让所有的人接受同一的知识。事实上,从一件事的相似性引出的推论是不确定的。因为事情不是绝对的。这就引出了对同一件事,任何人都不能作出同样的判断一样。退一步说,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找到两个完全一致的观点也不可能。这就是人人差别性和一致性的关系。在这两者间,蒙田肯定差别,而否定一致。由这样的怀疑的哲学思想支撑着蒙田独特的教育思想和体系。
400多年过去了,如今看来,蒙田的哲学思想仍有他的指导意义。蒙田的教育方法更没有过时。我们几乎在任何一间课堂或是在知识的摄取中所遇到的教育难题,都被他的伟大和深邃的思想中熔化灰飞,人们的知识学养、人文素养都会被他的智慧教育的光芒点亮。那些人们心头的疑点,总会在他哲学思辨的怀疑论中找到完美的答案。
今天重温,蒙田对教育的八大忠告仍是我们在知识迷途中的指路明灯。我们的启蒙者,我们的教育家,我们受人尊敬的园丁以及我们那些被捧来捧去的花朵和未来们,应该听一听,想一想蒙田的八大忠告。
第一大忠告是不要死记硬背
蒙田说,"死记硬背并非完善的知识,这只是把别人要求记住的东西保持在记忆里罢了。"说得多么透彻和明了,可我们就是不听,就是不信,依然故我。有几个老师让学生放弃死记硬背?而学生的放弃又会在考场上出现什么恶果?于是,师生真正放弃的却是蒙田的忠告。学生们不需要领会老师所讲内容的精神实质,老师也不需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学生更不情愿把他人的知识通过理解和吸收转变成自己的知识。因为,传统教育和体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横在师生的眼前。于是,我们走过了多少朝代的死记硬背,沾沾自喜于八股文、科举制到托福、GRE独一无二的金榜题名。殊不知,考场上的英雄有可能是职场上的狗熊。
我们从蒙田的字里行间,读出一种无奈,他形象地把陈腐的死记硬背比作吃东西:“即便我们的肚子装满了肉,如果没有消化,有什么用处呢?如果它不转变为我们的东西,如果不给我们营养,增强我们的力量,又有什么用处呢?”
第二大忠告是不盲从、不轻易服从权威
蒙田主张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一个仅仅跟着别人走的人,不会去探索什么东西,也寻找不到什么东西。”可我们在更多的场合,越来越多地看到那些面对权威的吹捧,阿谀,我们甚至适应了那种权威在光天化日之下所说的假话,听着听着还点头称是,连声叫好。而我们师长,也是听之任之,更不指点迷津。所以蒙田说,“我希望做教师教他的学生谨慎、严密地吸取一切东西,决不要相信只凭权威或未经考察的东西。把各种不同的判断向他提出,如果他有能力,他将区别真理与谬误。”这就是说,在乱局中,在迷途中,就是做不到不附和,起码也要做不帮凶的清白人。
第三大忠告是不要只学书本知识
蒙田说,“仅仅靠书本学习是贫乏的。”这就是说,要与人交谈,向社会取经,出去走走,开阔视野,把世界当“书房”,闭门读书,如井中之蛙、烦躁困兽。可我们看到谁的知识来源社会视野?更多的学校,哪一个不是从书本上汲取知识,即使是每年的社会实践和实习,也只是匆匆的应景而走个过场。有位好友桀骜不驯天资超人的儿子,因为老师讲的早都已懂而不好好听课,被责令跳级。其母利用节日和寒暑假,领他游历名山大川,广泛涉猎社会知识而直读名校。这只是个案一例,比比皆是的则是读死书、死读书。
第四大忠告是要因材施教
蒙田认为,如果“采取同样的讲课方法和教育方式来指导很多体质和性情都不相同的儿童,获得良好结果的也只是二三个人。而要因材施教,教师就要了解学生的个性。”蒙田用走路来比喻:“教师最好先让孩子在他面前走几步,以便判断他的速度,从而推测他能坚持多久,然后方能适应他的能力。如果我们不顾分寸,就常会坏事。”
事实上,今天老师面对的学生百人一个样,他不可能开小灶。那么是不是就无法因材施教?蒙田给出的答案是“了解学生”。知道每一个人不同情况、不同个性要求。就是让每个学生走到台前走几步,看看他是什么姿式,什么步幅,什么速度,能坚持多久,如何适应。可这样的“了解“,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没有做到。
第五大忠告是发挥主动性,多引导不包办
蒙田要求教师给学生“开条路”,让学生"自己去开路"。他说:“我不希望导师独自去发明,只是他一个人讲话,而应该容许学生有讲话的机会。”开条路是被动式的提示,自己去开路,是主动式的让学生自已去做。在我们的课堂上,从来都是满堂灌,真鸭式。老师一人讲,学生大家听,单维惯性的绑束,使师生习惯了一言堂,反之却不习惯。
第六大忠告是多练习
“人们要想学跳舞,不能只是看舞蹈家跳,而自己不去跳。” 可以说,蒙田在学习上的比喻生动准确,“不要孩子多背诵功课,而是要他行动。他应该在行动中复习功课。”行动中复习功课,说得多好。有一位女孩,在高考前的半年,所有的同学上补习班,闭门题海战术,可她的家长竟让她在复习之中抽出一定时间练舞蹈,有许多人不解并认为是冒险。事实证明,强健字身体,锻炼了意志,清爽了大脑。蒙田的行动中复习功课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第七大忠告是培养好奇心和兴趣、爱好
蒙田说:“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培养对学问的兴趣和爱好,否则我们将只是教育出一些满载书籍的傻子。”这是蒙田对教师的提出的严厉批评。对于我们的下一代,要不断地诱导他的好奇心。直面他的好奇心,而不可以一言一行作不自觉地误导。当孩子萌生了兴趣和爱好,也要对可塑性的心理作正确引导。不牵就、不强求。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今天钢琴,明天绘画,后天舞蹈。没完没了,最终一事无成。
第八大忠告是“初学者无知在于未学,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
蒙田的意思是,孩子的无知在于连字母都没学过,而教师的无知却是读错或错推垃圾书。前者无罪,后者罪过。学生家长在学生学习的反馈中惊讶地获知,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竟将眼下电视主持人、演员、歌星、导演等时髦《名人传》作为推荐书目。令人唏嘘。中国传统经典无数,此番作法,岂不误人子弟!
蒙田说:“真正有知识的人的成长过程,就像麦穗的成长过程:麦穗空的时候,麦子长得很快,麦穗骄傲地高高昂起。但是,麦穗成熟饱满时,它们开始谦虚,垂下麦芒。”那么,在麦穗的培育过程中,我们不要等到它低头谦虚,而要在它抬头骄傲的时候,尽责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