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飞
中国香港代表团于本届巴黎奥运屡创佳绩,令人鼓舞。运动员取得奖牌,固然值得高兴,但特区政府亦要正视其他运动员的付出,在合理范围之内,给予足够扶持,支持他们圆梦,实现抱负。
本届奥运尚未结束,港队已取得两金两铜佳绩,其中“剑神”张家朗成为奥运史上第三人,在男子花剑个人赛中卫冕冠军,同时是香港体育史上首位赢得两枚奥运金牌的运动员。“微笑剑后”江旻憓则打出香港精神,成功反超,取得女子重剑首面金牌。另一方面,“香港飞鱼”何诗蓓亦于竞争极度激烈的女子100米和200米自由泳项目中取得铜牌,是本港第一位取得四枚奥运奖牌的运动员。本港接连有选手取得佳绩,除了运动员自身努力之外,也代表本港体育政策顺利开花结果,值得高兴。
过去几年,特区政府加大力度,推动体育发展,行政长官李家超也在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中提及,以精英化、专业化、盛事化、产业化和普及化,发展体育。受惠于政策带动,获体院资助的运动员数目增加至超过逾1500人,其中A级精英项目达到1200名左右,涉款高达每年7亿元。另一方面,特区政府亦于最近两届奥运购入电视转播权,给予多间免费电视台播放赛事,提高市民参与感,长远而言有助带动全民运动气氛。
然而,正当外界热议丰厚奖金的时候,笔者留意到,有报道提及全职运动员薪酬过低,尤其是三名应届奥运奖牌得主只能取得每月逾4.4万元资助。若然在奥运取得前4至8名,或且在亚运会取得奖牌的运动员,只能位列精英甲级,获得32,730元。获资助者包括4强乒乓球混双组合“黄杜配”及8强羽毛球混双“邓谢配”。如果只有奥运参赛资格,或只能名列前三分之二,则属于“精英乙”及“精英丙”,每月资助分别只有1.6万及1.1万元,低于本港2.1万元的入息中位数。
亦有非资助项目长期缺乏特区政府支持,需要运动员自掏腰包到海外参赛。中国香港跳绳队却能摘下26金34银58铜的成绩,跻身奖牌榜三甲,仅次国家队,成绩斐然。然而,早前有跳绳运动员表示,体院未有资助该项目,平时要应付日常训练之外,还要靠兼职帮补开支。
由于运动员需要长期训练,黄金岁月较一般职业短暂,而且退役后很大机会要饱受伤患折磨,特区政府要提供合适支援,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笔者认为,除了协助退役后转型之外,特区政府应该提高“精英乙”及“精英丙”运动员的待遇,与入息中位数看齐,甚至更高。与此同时,特区政府要鼓励体院以酌情方式支援更多非资助项目,例如,当有运动项目取得非凡成绩之后,可以考虑给予一定比例的资助金额,减轻运动员的压力。
正如“微笑剑后”江旻憓所言,香港剑击运动员很幸福,但希望更多本地运动员都可以像他们般幸福。发展体育需要持续的支援,笔者期望,特区政府考虑建议,为香港体育事业缔造更多骄人成绩。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