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
第十八条根据《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七十四条第二款之规定,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经审查现有证据无法确认借贷行为、借贷金额、支付方式等案件主要事实,人民法院对其主张的事实不予认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15年8月6日,法释(2015)18号)
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著述
1.适用本条时,应注意釆用传票传唤的方式通知原告到庭,传票上应注明法律依据和不到庭的法律后果,传票应直接交给原告或邮寄给原告本人亲自签收。如按原告在诉讼过程中提供的地址邮寄传票后,原告未在指定的时间到庭,亦未向法庭说明理由的,应当视为拒绝出庭。
2.原告到庭后,应当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no条的规定签署保证书,保证书应当载明据实陈述,如有虚假陈述愿意接受处罚等内容,原告应当在保证书上签名或捺印。需要强调的是,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原告虽然到庭,但拒绝接受询问或者拒绝签署保证书的,应视为拒绝出庭,经审查现有证据无法确认借贷事实是否发生、借贷金额、支付方式等案件主要事实,人民法院对其主张的事实仍不予认定。
3.适用本条时应注意,人民法院只有在审查本案的全部证据后,对借贷事实是否发生、借贷金额、支付方式等案件主要事实仍处于真伪不明,方可适用本条要求原告到庭。不可随意适用本条要求原告出庭,增加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和负担。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174条第2款规定,人民法院对必须到庭才能查清案件基本事实的原告,经两次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拘传。拘传是依法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必须严格限定其适用范围和适用程序。通常情况下,在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原告本人不出席庭审,导致对借贷事实是否发生、借贷金额、支付方式等案件主要事实无法查明,人民法院才可以依照上述规定对其釆取拘传措施。
5.通常情况下,在开庭审理之外,许多案件承办法官会召集原告询问、调查。这种非正式开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法官获取借贷事实是否发生、借贷金额、支付方式等有关主要事实,但缺乏对方当事人质证环节。因此,在适用本条规定时,应对这种状况在制度上加以规范,从程序机制上将之上升为正式开庭的内容,使当事人的陈述在正式开庭的场合下作出,将之置于公开程序场景下,确保对方当事人充分进行质证,在激烈的对抗下逻辑地推论出由当事人自行承担的结果。
——杜万华主编、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编著:《最高人民法院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年版,第320~3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