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喻淑琴 实习生 黄敏诗 史云磊 佛山报道

穿着便鞋走进稻田,脚不沾泥就能用镰刀割下一把把稻穗;主要依靠降雨,不用费心浇灌也能丰收…

近日,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大塘镇种植示范田里,备受业界关注的“节水抗旱稻在复垦耕地上的应用现场会”举行。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在现场看到,眼前即将迎来收割的金黄色节水抗旱稻,株形健硕、稻穗齐整,在阳光下闪耀着丰收的光芒。

这是节水抗旱稻在广东省首次大规模亮相。此次种植的节水抗旱稻,是一种兼具水稻和旱稻特性的新类型栽培稻,适用于水田旱种、低畦易涝旱地种、山坡地撂荒地旱种等多类种植场景。工作人员介绍,本次现场观摩的两个示范点,土地总面积合计700余亩,采用节水旱管模式,整个生长周期只需浇灌3至4次“跑马水”(“跑马水”是水稻种植领域特定术语,是一种在农业灌溉中广泛应用的灌溉方式),主要依赖自然降雨满足水分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旱田”丰收意味着节水抗旱稻技术有望得到更广泛应用。华南农业大学供图

“节水为先,抗旱为强,节水抗旱稻在水田种植可节省人工30%、节约淡水资源超50%以上、减少施肥30%、减少甲烷排放90%以上。”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院长罗利军表示,通过科学种植,节水抗旱稻的产量、米质能与水田种植的水稻基本持平,相关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今年2月,华南农业大学联合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也成立了“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

“相较于广东常见的水田丰收,这次的‘旱田’丰收意味着节水抗旱稻技术有望在广东乃至整个华南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魏启文在交流会上表示,节水抗旱稻从种质创新、种植模式创新角度,使水稻生产摆脱了对水资源的过度依赖,拓宽了种植空间,是在绿色发展目标下保障粮食安全的成功尝试。

广东是我国人口大省和经济强省,也是我国最大的粮食主销区之一。自2018年起,广东开始引进节水抗旱稻及相关技术,经过数年试种示范,已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在佛山、清远、河源、茂名、韶关等地市已有种植。因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特点,节水抗旱稻深受市场欢迎,在广东省的年推广面积已达1万余亩,已成为撂荒地复耕的重要选择和增加粮食产能的有效途径。

华南农业大学校长薛红卫表示,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加强节水抗旱稻种植与人工智能、智慧农业等领域新兴技术的融合,利用节水抗旱稻的特色优势改变传统生产模式,提升土地利用效益,为发展广东农业生产的新质生产力、助力“百千万工程”贡献力量。

会议期间,大塘镇人民政府、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与澳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三方就成立“佛山节水抗旱稻产业园”签署了框架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