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深刻了解汽车产业变革

出品: 电动星球

作者:思为、毓肥

每年大型车展,总有一种声音:特斯拉怎么没来?是怕了吗?

不关注汽车行业的公众,对于「怕」的理解,是特斯拉「怕」中国新能源车企展现出的实力,但在关注汽车行业与特斯拉的公众眼中,除了这个可能性,还有一层意思:「怕」又有车主站在车顶上维权。

2021 年 4 月 19 日上海车展,特斯拉车主车顶维权轰轰烈烈、影响绵长,如今事情似乎看到了结束的可能。

近日,特斯拉起诉西安李某名誉侵权的案件,迎来了终局:二审结果将李某应赔金额,从 2000 元增至 70000 元,并因李某的上诉理由不成立,驳回了她的上诉主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第三方司法鉴定机构的鉴定结果显示,李某的车辆制动系统正常有效无故障,符合相关技术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我国的终审制规定,针对特斯拉对李某名誉权侵案件的二审结果,便是终审结果。

不仅是李某,特斯拉与车主张某,以及自媒体封某与大眼哥等之间纠纷,近期都有新进展,这起被视作「黑公关」案例的事件,如今发展到了哪一步?

我们一起来看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9 万 VS 1 亿

李某的应赔金额从一审的 2000 元,到现在二审宛如打了膨胀螺丝一般,激增 35 倍至 7 万元,对判决结果的不服,也被法院驳回。

对判决结果不服的,除了李某,还有与她一同在 2021 年上海车展维权的张某。

5 月 30 日,针对特斯拉起诉张某 500 万元的名誉权案件,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某在无任何客观依据证明案涉车辆存在刹车失灵的情形下,贸然实施的案涉行为构成诽谤行为

张某需向特斯拉赔偿 17.23 万人民币、在个人微博「淡水里的珊瑚」公开发表致歉声明并持续置顶时间不少于 30 天。

对于这一结果,张某当天发博称「毫不意外」,并配上了一句意味不明的「有钱真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 6 月 5 日,面对网友催促其发布置顶微博道歉,张某表示该判决「暂未生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至今日,张某的微博置顶,仍是 4 月 17 日发的指责特斯拉不提供完整后台行车数据,与对判决的不满,并表示会「穷尽一切合法手段,直至真相大白水落石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张某一样,自媒体人封某与特斯拉之间的两起名誉权诉讼案,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也在 5 月 30 日作出了一审判决。

封某起诉特斯拉侵犯其名誉权一案,法院不支持其全部诉求;特斯拉起诉封某侵犯其名誉权案,法院判决封士明公开发表致歉声明,并赔偿特斯拉 25 万元。

封某发文称其「不认可一审判决,已当庭提出上诉」,原因在于,他认为两个案件存在「大量疑点、事实认定不清」等问题。

针对法院认定的「封士明在 2021 年 4 月 19 日 ‘上海车展事件’ 中,确实存在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违法行为,起到了组织、策划的作用」的说法,封某称其仅仅只是转赠了媒体日通行证,而非组织策划

甚至,他表示,他还「成功劝阻了她(张某)没把事故车运至车展现场」,也多次劝谏张某合法合理维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一审判决一周后,他声明其要赔偿的 25 万元与车展事件无关,特斯拉是控诉其「在车展前的言论侵犯名誉权」,一审对特斯拉的诉求予以「部分支持」,并表示判决尚未生效,且其对两案均在上诉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截至目前,针对 2021 上海车展车顶维权事件,特斯拉起诉相关人员理论上获得赔偿共超 49 万元

需要补充的是,此前司法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显示,在这起事件中,特斯拉直接损失了超 1.7 亿元订单、数千万商誉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碰撞

在今年多个判决结果出来前,特斯拉与李某、张某、封某等便进行了长时间的拉扯。

2021 年 2 月与 3 月,张某与李某在乘坐、驾驶特斯拉的途中遭遇交通事故,两人在与特斯拉、门店等各方的谈判中,未能得到满意的解决方案。

因此,于 2021 年 4 月 19 日,张某身着特斯拉商标与「刹车失灵」字样的白衬衫,出现在上海车展特斯拉展台,并爬上车顶高喊 「特斯拉刹车失灵」 ,李某则未作出爬上车顶高喊的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件一经发生,立即引起轩然大波,特斯拉深夜连发两篇道歉文案,并于 2021 年 4 月 22 日、23 日、28 日等,多日发布张某与李某相关的详细情况说明。

李某在较早前便接受了相关检测,并经鉴定车辆不存在刹车问题。

早在 2023 年 11 月,法院就对特斯拉起诉李某名誉侵权案做出了一审判决,认为李某确实构成侵权。

不过,李某以鉴定车辆为李某卖车超一年后,特斯拉从买家手中买回的三手车,鉴定的是两年前的数据没有说服力为由,提起上诉,之后的故事,就是今天的 2000 元变 7 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李某不同,张某对于检测的态度较为坚决。

针对张某的情况,特斯拉表示,事发时张某称是父亲开车,「感觉车速过快导致撞车」,交警当日认定张某父亲因未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而对事故负全责。

随后,张某却不允许任何人接触车辆、不信任特斯拉后台数据、拒绝寻求专业机构检测、线下多次散布特斯拉负面内容等。

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在事发当天称,张某以非常规方式进入场馆,近两个月来想以产品质量为由要求退车,并「不接受任何形式的第三方检测,并强烈拒绝我们提出的所有方案」,还评价张某「很专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番言论与说明被张某否认,称 3 月 27 日至 4 月 25 日特斯拉从未与其主动沟通,并且她不接受的是特斯拉「指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否认索要巨额赔偿与受人指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双方你来我往,相约法庭,一去就是三年。

这起事件牵扯的不只是特斯拉、自媒体、车主,彼时部分品牌与供应商也被卷入其中,复杂程度难以概括,人人自危,生怕与这起事件扯上关系。

而特斯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多次有车主在事故发生后控诉其「刹车失灵」,特斯拉相关的视频、文章、图片下,「刹车失灵」是评论区大概率会提到的关键词,直至今日还时有看到。

孰是孰非相信大家心中自有判断。

或许是上海车展事件令特斯拉警惕,自 2021 年 5 月特斯拉法务部成立后,特斯拉便成为了打击「黑公关」最出名的车企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立之时,特斯拉就对发布上海车展事件不实信息的账号进行起诉,随后几年又起诉了多个被其认为散播不实信息的博主。

近年来,比亚迪、吉利、长城等品牌,也上线网络举报中心,甚至发布高额悬赏揭露网络黑公关,打击不实的负面言论。

于车企而言,这无疑是加强舆论应对与管理的良药,但对于难以掌握传播资源的普通消费者而言,此举是否增加维权成本?

车企与消费者权利的维护,应如何达到平衡?

(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