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也不再是铁饭碗了。
一夜之间,成千上万的体制内人员直接懵了,原本拥有的编制没了,成了企业员工。
很多拼了命考上事业单位的人,才发现并没有所谓的上岸。
这件事,发生在山东,这个崇尚体制的地方。
动刀子,专门挑了最不愿意动刀的硬骨头,意味深长。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二三十年前东北的职工下岗潮,铁饭碗直接成了无业游民,成了一代人的深刻记忆,也是历史进程中的巨变。
这轮事业单位改革,也必将是一个划时代的重要事件。
如此重要的一件事,竟然没有引起广泛的舆论,淹没在了奥运会的热度中。
没了“铁饭碗”,成了企业员工
从那个文件说起。
几天前,山东省10个部门,共同发布了一个文件,《关于省属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
处理意见,有了明确细节,就是板上钉钉的事,直接安排执行,没得商量。
原文内容很多,我在这里挑几个重点聊聊。
第一,取消事业单位编制,工作人员转变为合同工。
原省属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原人事关系就解除了,原本的工作人员需要和企业重新签劳动合同。
这种改革的力度可以说是空前的,这块的阻力也是很大的。
想想就知道,原本是体制内的自家人,转变为体制外的合同工了,身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落差很大。
第二,妥善安置原先编制外的合同工,这部分人可能会被遣散。
原事业单位里面,不都是拥有编制的,也有些合同工,这些人面临被遣散的命运。
原因不难理解,转制为企业后,单位就是以盈利为第一目标了,要完全自负盈亏。
很多单位都是不赚钱的,是靠财政拨款养活的,没了财政的支持,那么必然养不了这么多人。
裁员的话,肯定就是先裁掉外围的合同工了。
第三,离开的编制内工作人员,按规定给予补偿。
除了原来的合同工,部分编制内的人可能也会"被裁"。
对于选择不进入转制单位的编制内工作人员,将按工作年限支付经济补偿。
当然,这个不是强制的,需要“自己选择”。
第四,转制后的企业分为国企和私企。
转制单位成为私营企业的,转制单位按照规定的标准为编制内工作人员支付经济补偿。
这就意味着,本次改制转企业,不只是转为国企,也会转为私企。
转为私企的企业,就完全是自负盈亏,没啥特殊性了,这些员工也得凭本事吃饭。
可以进一步思考,既然是私企,那就成了个人拥有的,也就说明本次改革会出现私人承包原先省属事业单位的情况,这里信息量还是很大的,懂的都懂。
第五,已经离退休的人员依旧是事业编身份。
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在转制前已经退休的人员,不受影响,是这波改革的受益方。
还允许符合工作年限的人员在转制前内退,其身份还是事业单位人员。
让快退休的人有选择的余地,也是为了最大程度降低改革的阻力。
总之,这次是动真格了。
没有永远的铁饭碗,没有稳定不变的工作。
体制内的人,也得接受时代变革的冲击。
财政也没钱了,养不了这么多人
为什么要把事业编转制成企业?
这事的根本原因,还是财政没钱了,养不了这么多人。
在过去,财政收入不够多,还可以多卖卖地,但是现在,卖地也卖不出去了,就得精简机构了。
你可以把体制想象成一家企业,收入减少了,为了活下去,也得裁员啊,一样的道理。
改革后就不用再拨款给这些事业单位了,转制后有盈利能力的国企还能上缴利润,没能力的企业估计就渐渐消失了,自生自灭。
强者恒强,弱者更弱,转成企业后,面对市场竞争,这种特点就会更明显。
而身处其中的员工,命运也会有进一步分化。
要让自己永远有选择
第一,山东对事业单位动刀子,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其他省份估计也会逐渐跟进。
大家要是在事业单位,或者有家人在事业单位,要做好心理准备,有个预期。
第二,对于原本想考事业编的年轻人,也趁早放弃这个念头吧,已经没有所谓的上岸了。
当然,要是想考公务员,估计暂时还没有这种风险,最多就是降薪,减少福利,短时间内饭碗估计还是能保住。
但是也有个问题,那就是考公竞争会更加激烈,因为部分打算考事业编的人,会往这个赛道挤。
从这也能看得出来,体制内也是分层的,内部也有明显区分。
有个规律在哪都适用,弱者永远都是成本项,因为这是人性决定的。
第三,不管在什么单位,在什么公司,永远都要让自己有选择。
觉得自己暂时工作稳定,就把心思完全放在公司里,还是有一定风险的。
最好是提前布局,让自己有独立赚钱的能力,离开了平台和组织,还能在市场中搞钱。
底气不是别人给的,永远都是自己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