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台州日报》头版头条刊发
《通过活态传承、系统保护、科学发展,
重焕活力——高迁:古村落的“新活 法”》
全文如下↓↓
足迹:2003年9月2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仙居县白塔镇高迁村考察高迁古民居。他饱含深情地说:“这么好的古村落能保存下来非常少,要做到保护、开发、利用并举。”
在七百多年历史的粉墙黛瓦间,品一杯古村咖啡,坐看云卷云舒。
“这是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想要的松弛感生活。”7月29日傍晚,远道而来的游客孙依依在社交媒体上更新动态,分享她在高迁的文化“苦”旅。
一杯咖啡,唤醒了高迁古村的“年轻态”,越来越多的年轻游客加入到寻找和品味高迁“文脉”行列中。
具有成百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20年来,高迁村牢记嘱托,在时代发展中探寻古村落的“新活法”。
一个历经沧桑的小村庄,以“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为路径,通过活态传承、系统保护、科学发展,逐渐“火起来”“亮起来”,重新焕发了活力,村集体年收入从12万元增长到210万元,成为环神仙居大花园示范带中的一颗耀眼明珠。
古村的复兴如何得以既保留村子的根,又繁衍时代的苗?高迁古村娓娓道来。
三透九门堂 处处耕读第
清晨的风捎带着一丝凉意,趁夏蝉还未睡醒,正是早起读书好时节。
站在院子里抬头望向二楼,月鹿书院的窗边,一位儿童端坐在书桌前大声念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正值暑期,他是跟随爷爷来的。每周,村里都在此开展阅读和其他文艺活动,村民们在忙完农活、操持生计之余,都爱来这坐坐,俨然一处精神栖息之所。
这个神仙居山脚下的古村落,“耕读传家”已延续数百年,走出了无数达官贵人、文人墨客。
高迁古村始建于宋代,几经变迁,现存建筑几乎保留清代中晚期之风貌,是浙江中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依照太和殿模式,建成楼房及祠堂共27座(宅院),现存相对较完好的有20座。如此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体留存至今,实为罕见,被业内誉为活的“江南雕刻博物馆”。
而高迁古民居内气势最宏大的古建筑,当属慎德堂。中院卵石铺地,除有双狮挪球、蝙蝠、铜钱等吉祥图案外,还有书卷图案镶嵌其上,寓意读书的重要性。
村中随处可见的与耕读文化息息相关的楹联匾额,抑或是彰显文化底蕴的一张张科举捷报,都可窥见高迁文风之盛。近年来,高迁村以原态传承为理念进行古建筑修缮保护,再现高迁“耕读传家,文武并重”的特色风貌。
而在几十年前,村里文化断层现象严重,更别提精神追求和文化自信了。
“不能让宝贵的历史传承就此没落!”于是,村民们足足用一个月时间清理脏乱差,并趁着“三改一拆”契机,依靠省古村落专项维修资金、仙居县配套部分项目资金,按照原址原貌逐渐修缮了这些古民居,恢复了七星塘等古迹,还原了古街历史风貌,延续了历史文脉。
“你看,这都是村里一个院落一个院落‘打扮’清理出来的。”高迁村选调生彭广瑞刚“进村”两周,便对村史和修缮保护历程如数家珍。炎炎烈日下,他认真当起讲解员。
顺着他的指引,我们了解到,在2000年遭大火成了废墟的古戏台,历经14年终于重放光彩。村里在此设置了科普文化宣传栏,普及传统文化、法制、倡廉、卫生等社科知识,同时充分利用村中的农家书屋、图书阅览室等资源,满足村民文化需求。
斗转星移,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凝聚起更多力量。浙江妙禾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天星还投资6000万元打造书院及康养中心,承诺要在文旅项目中延续耕读文化,将“全世界最好的书”免费带给年轻人。
人生海海,时光漫漫,高迁“耕读传家”书声依旧。
“唤醒”变“焕新” “古董”成“新潮”
“这是一个‘活’着的古村。你看,高迁村以月鹿河为界,一分为二,一旁为古建筑,一旁是民居。”近日,古建筑爱好者张鸣在大洋彼岸,轻点鼠标,通过《记忆高迁》网站,“身临其境”感受高迁古村落的魅力。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快照式的历史回放”,而是一场“沉浸式”的历史之旅——
图片、视频、文稿、3D建模、全景漫游等丰富的形式下, 高迁村各时期的历史、建筑风貌“款款而来”。这座历经千余年而繁衍生息至今的古村落在网络空间被生动再现,引发海外古建筑粉丝们的拥趸。
高迁数字记忆网站也因此荣获2020年国际数字人文奖(Digital Humanities Awards,简称DHA)最佳数据可视化应用提名奖。
“数字化手段之下,高迁被更多人‘看见’,这是我们跟上时代节拍的重要一步。”高迁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海涛感慨这步“棋”下得好,也庆幸村里较早开始与时间赛跑,“抢救”历史。
高迁,一座“养在深闺里的古村落”,随着时间流逝,连老一辈的人对古建筑的底蕴也不甚清晰。历史文脉传承危在旦夕。
2013年,高迁村“两委”班子紧急组织村里五六位有文化的老人,启动族谱修缮工作:在上世纪90年代找回的吴氏族谱的基础上,四处走访采集信息数据,将族谱、家风家训、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汇总成文字,补齐缺失的脉络,编写《吴氏宗谱》。
2016年,一项关于台州古村落的课题花落高迁。台州市档案局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学者们试图通过数字技术,全时间、全空间角度地为高迁村建立一座“数字博物馆”。
高迁籍画家吴强春也加入队伍,花了3个月时间绘制长篇画作。饱含乡土情感之画在《记忆高迁》网站开“屏”便惊艳众人。
整整3年,在众人“拾柴”中,高迁整理完成50多本宗谱,“数字高迁”网站也应运而生。
数字化游览高迁,即可窥见古村从“唤醒”到“焕新”的变革决心。而从一个“古村落”转型成小众“打卡点”,究其原因,就在于这里勇于创新思路、焕新打法,敢以国际视野与世界对话,让千年古韵与当代发展同频共振,既能在此寻古探幽,又能邂逅有趣的灵魂,传统与现代激情碰撞。
移步皆是景,驻足即文章。谁不想拥有一方小院品四季烟火?于是高迁古院落便向全球招募院长,邀请人们共同探寻高迁文化、品味高迁记忆、实现乡愁梦想。
年轻人既想要“诗与远方”,又想要“人间繁华”?于是高迁招引专业团队来投资,斥资1.1亿元打造“灵境·高迁”文旅项目,特色民宿、国潮集市、数字游民公社、创艺部落、非遗体验、休闲养生六大业态相继落地。“剧本杀、桌游、自助烤肉……新业态统统安排上。”
古建筑看得不够过瘾?于是高迁在传承和弘扬耕读文化以及针刺无骨花灯、长旗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引进汉青染坊、柴叶茶等商业项目,利用市场力量使古村落文化与现代商贸相结合,做活文化与经济的互动文章。
新与旧在这里融合,“古董”与“新潮”交相辉映。高迁古村先后获得了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省级历史文化村镇、省级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等荣誉。
人往高迁走 村往振兴迈
“下班回家咯!”
夜幕降临,高迁村民吴志飞收摊回家,仅5步路就从古民居游客中心跨入自家大门。各个小摊主们也在说笑间挎起竹笋、玉米、土鸡蛋等农副产品,遁入古街中。倏忽,黄色的灯照亮古色古香的建筑,升腾起温暖的烟火气。
“村里发展起来了,在家门口赚钱,轻松又高兴。”今年,61岁的吴志飞结束在外的工作,回村吃上了“旅游饭”。在她看来,随着千年古村落有了新活法,村民们也有了新生活。
“网约车5分钟之内就能约上,不输大城市。”以前交通不便,步行半小时到镇里的公交站是常事,如今村口就有了直达班车。
应利琴是在村庄巨变中,享受到发展红利的第一波“弄潮儿”。
随着高迁村庄名气打开,游客络绎不绝,他们游览后总是意犹未尽寻找吃饭住宿之地。2014年,原先在仙居县供电分局食堂烧饭的应利琴瞄准机会,开起了浇头面馆:“有多急呢?来不及装修,毛坯房里就摆开锅炉,端出热气腾腾的面。”
第二年,应利琴又转换赛道,从卖浇头面转为做民宿,开起了村里第一家民宿恋家客栈,生意一直红红火火。
随着一波又一波“游子”回村创业,高迁旅游配套日臻完善。各类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今年6月杨梅季,60余家民宿,2000多个床位销售一空,4000余个餐位爆满;年接待游客数达5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达500余万元。
反哺桑梓的回村潮里,还有一批村干部的身影。
吴海涛原先在广州做生意,2013年,适逢换届,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回村当村委会主任。随着一任接一任村干部的努力,古村庄已经被逐渐“唤醒”,吴海涛接棒时,想的是,“让传统村落‘活’起来,光有人气也不够,要有‘财气’,生活才更有底气。”
于是,新一届两委班子迈开了步子,带领乡村加快了致富之路。
2014年,仙居县开始着手打造生态停车场,紧邻神仙居度假区,与神仙居配套。
“如果停车场放在我们村,一下子能有2000多辆车来停,肯定能带动高迁区块整体发展起来!”村干部们商讨后,主动请缨,拿下了这个项目。如今,取消35元门票的高迁,反而承接了神仙居的“泼天”流量,盘活了村里闲置土地,打开了文旅新局面——
先后引进落地神仙居游客集散中心、生态停车场、院士之家、台湾农民创业园、新吉奥芳草地房车营地、妙禾健康养生中心、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寻仙记演艺剧场等一系列项目,总投资达62亿元,形成高迁古民居——氧吧小镇——神仙居景区的全域旅游格局;
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成立强村公司——高迁实业有限公司。通过党建联建,与东横街村汇今文旅研学基地合作,开发寻迹古村、无骨花灯制作等研学线路;
目前,集体收益性质的村大楼已经建设完毕。这座具有高迁特色的建筑即将进入验收阶段。村干部们的电话已经被打爆,十几家企业递来“橄榄枝”,都想打造仙居本地大型餐饮。
人往高迁走,村往振兴迈,高迁古村落未来可期。
声明:转载稿件,请注明出处。
仙居县传媒中心
内容:台州日报 仙居县档案馆
编辑:项展宏
责编:赵 迪
审核:吴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