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我们处于三年困难时期之际,周边国家和地区认为整垮我们的机会到了,于是开始蠢蠢欲动,此时战争随时可能发生。为了避免工业化被战争中断,我们开始了三线建设。然而,在今天佞人们的眼里,三线建设被视为没有经济效益,那么三线建设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时间轴:1964-1980

1962年,“二五计划”完成,三年困难时期结束。

由于三年困难时期的天灾人祸,以及大跃进中盛行“五风”问题,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鉴于三年困难时期的损害,国民经济需要调整,因此在1963年9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确定把1963年至1965年作为“二五计划”到“三五计划”的一个过渡阶段。

看老人家当时是如何应对问题的?不是直接进入“三五计划”,而是采取了为期两年的过渡阶段。佞人们说老人家不懂经济,也没有看到哪个佞人有什么高明的手段。

在过渡阶段阶段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吃、穿、用等最基本的需要当作经济工作中最迫切的任务,而把“三五”计划推迟至1966年开始实施。

三年困难时期有人再次提出了“分田单干”的主张,这与三年困难时期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不得而知,总之解决当时的民生问题成了最迫切的任务。

1964年4月,国家计委制定了《第三个五年计划统一的初步设想汇报提纲》,规定“三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第一,大力发展农业,基本上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

第二,适当加强国防建设,努力突破尖端技术。

第三,与支援农业和加强国防相适应,加强基础工业,继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增加产量,使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进一步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事业,使国民经济有重点、按比例地向前发展,其中用于农业的投资占总投资额的20%。

这个设想贯彻了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发展、兼顾国防的需要、以解决人民吃穿用为主要目标的思想,被简称为“吃穿用计划”,得到了老人家和中共中央多数领导的赞同。

但是新中国从诞生那天起,周围就是强敌环伺。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之后,不到十年时间,周边国家和地区又开始不安分起来,因为他们看到了我们正在经历三年困难时期,而苏联与我们的关系正走向彻底的决裂。

与此同时他们也看到了老人家退居二线,不再担任国家主席,于是认为整垮我们的机会到了,开始在东、南、西三面对我们形成合围之势。

为了保卫几千万英雄烈士用生命换来的共和国,老人家已经做好了战争的准备,接班人也已经开始拟定。

在他看来,如果他不幸在战争中遇难,整个国家依然不会乱,因为有接班人可以领导中国人民继续抗击侵略者,最终战胜侵略者。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他在对待中苏关系的态度上继承了赫鲁晓夫的作风且更加强硬,中苏关系日趋紧张。

勃列日涅夫不仅继续与我们为敌,而且向中苏边界大量派兵,他将苏联驻中苏边界的军队增至100万人。

苏联不仅在边境增兵,还将一部分战略导弹对准了我国几个大城市和重要军事设施。

除了远程打击之外,苏联还派兵进驻蒙古,准备跟我们打近距离突袭战,妄图从中蒙边境进军北京,并且试图对我国正在研发的核设施实行“外科手术”式的打击。

来自北面的战争威胁近在咫尺,而东面的威胁也在一步步逼近。

美国在朝鲜战场上失利之后,并没有放弃对我们的包围。

日本和南朝鲜已经成了美国的军事基地,美国在这两个国家都有军事驻军,而这两个国家对我们自然是敌对态度。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美国加紧了对我们实行紧缩包围圈的政策,具体的做法就是同我们周边的国家签订条约,并且结成反华同盟。

结成了反华同盟的美国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数十个军事基地,从东南面对我国形成“半月形”包围圈,我们的东部城市直接暴露在敌人航母的火炮射程范围之内。

1964年8月,美国在越战中轰炸越南北方,战火有蔓延到我国的南大门之势。

此时的东面也不安宁,败退到台湾的国民党与美国相呼应,妄图在美国的支持下“反攻大陆”,蒋介石一边加紧派遣武装特务对我们的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袭扰,一边又想玩“游击战走廊”,准备伺机建立大规模进攻的据点。

西南面的印度也不老实,不断蚕食我们的领土,在中印边境东西两段向我国发动武装进攻。

此时敌对势力对我们已经形成四面合围之势,我们在东北和沿海的工业基地随时有被摧毁的可能,我们的工业化进程随时可能被中断,而我们这个新生的红色政权随时可能被颠覆。

我们要保卫这个政权就不能中断工业化,因为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工业化,比谁能持续输出战争武器。然而从地理战略上来说,我们完全处于敌人的射程范围。

当时我们的海军还不具备规模,难以彻底阻止来自海上的进攻,因此东南沿海的工业岌岌可危。东北工业基地与苏联接壤,完全处于对方的射程范围。南面的越南一旦被美国占领,美国的导弹将覆盖我们的西南地区。

只有先解决西面中印边境问题,我们才有战略纵深的可能,否则敌人再从西面建立据点,导弹将覆盖我们全部国境,我们的工业将被彻底摧毁,这个政权将有倾覆的危险。

鉴于当时国际形势严峻而复杂,老人家认为大规模的战争随时可能发生。

1962年10月至11月,我们趁美苏解决“古巴导弹危机”时将印度打趴下,解除了来自西南面的威胁,为工业内迁创造了条件。

当时我国主要的重工业基地和军事基地在东北,而东北在苏联可携带核弹头的中短程导弹和战略轰炸机的打击范围之内。

另一方面,我们的沿海工业城市则处在美国和蒋介石的航空兵力打击范围之内,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已经被列入苏美核武器打击名单之上。一旦战争爆发,即使不使用核武器,常规武器也能将我们的工业基础毁于一旦。

当时我们的国境之内,除了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其他地区都处于美苏和国民党的火力打击范围之内。

资本主义世界讲究成本,自然知道一颗炮弹优先攻击哪个地方。

1964年4月,军委总参谋部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我国经济布局不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报告。

这份报告认为,我国工业集中在东北和沿海大城市,易遭敌机轰炸,我国围绕大城市建设的枢纽和水库等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旦打起仗来,我国经济将受到巨大损害。

这是一份来自一线最接近战争边缘的报告,它印证了老人家的担忧。老人家指出,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

这份报告出来的时候,我们当时第一个原子弹还没有试爆,我们还没有反核打击的能力,要保证我们不在第一波打击中被彻底毁灭,必须要进行三线建设,这就是进行三线建设的根本原因。

1964年5月15日至6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上,原本讨论农业计划和“三五计划”,老人家在会上提出,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人侵,每个省都要有一、二、三线。

最终会议决定,解决吃穿用与三线建设同时并举,从此三线建设作为反侵略战争的战略部署被正式确定下来。

老人家对西部发展的战略构想是将工业建设的布局全面铺开,形成沿海一线,中部二线,西部和西北部三线并存的局面,将三线作为建设重点。

三线是指将我们的整个国家地理结合经济结构分为一线、二线、三线。

一线是沿海和边疆的省市地区。

三线包括京广线以西、甘肃省的乌鞘岭以东和山西省雁门关以南、贵州南岭以北的广大地区。

二线则是介于一、三线地区之间的省市地区。

三线具体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青海、陕西全境,山西、甘肃、宁夏的大部分和豫西、鄂西、湘西、冀西、桂西北、粤北等地区。

之所以要进行三线建设,是因为历史上有前车之鉴。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时候,为什么民国政府毫无还手之力?除了实行不抵抗政策之外,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分布在东部的工业一夜之间被日军摧毁殆尽。

失去了工业的民国政府,没有什么抵御能力,更谈不上反击,根本抵抗不住日本的疯狂进攻。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兵力远不如国民党的部队时,就是靠工业化来解决兵力差距。战争是两国之间工业化的较量,而民国政府的工业化从战争一开始就被摧毁了,大后方更是一片荒凉。

苏联也同样如此,在卫国战争初期,因为工业放在了苏德边境地带,没有迁移到后方,造成德国一开始对苏联的打击一泻千里。苏联之所以没有被德国打败,最重要的原因是广大的战略纵深,因为幅员辽阔,才让苏联有了支撑战争的大后方,才有了支撑战争的工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