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全民围观的巴黎奥运盛会,关注或了解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人可能并不多。在流媒体一家独大的时代,文学和传统媒体一起,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这并没有令文学变得黯淡,恰恰相反,民族文学从未因岁月的流转而凋零,而是继续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依托下发力飞奔,就如同草原上奔驰的骏马,茁壮且坚定,昂扬且自信,而四年一度的骏马文学奖,正在不断发掘并嘉奖新锐创作人才,推动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学,相信每个人都会自豪满满,放眼世界文学史,神话长诗《阿细的先基》《苗族史诗》《西冈里》,英雄叙事史诗《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都有举重若轻的地位,还有民间故事经典《阿诗玛》《召树屯》《逃婚调》,莫不深受大众喜爱,除了文学价值,同时也对收录民族历史,研究语言、风俗和文化变迁,起到了巨大的参考和文献价值。

随着时代的脚步,时下少数民族文学在延续本族的文学特色的同时,也会汲取吸纳更广泛的文学元素,使之变得更加丰富且多元,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局面下,于1981年创办的骏马奖重任在肩,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并列为中国作家协会四大全国性文学奖项。

骏马奖的奖项设置很全面,每届的参赛作品包括少数民族作家用汉文或民族文字出版的长、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集,也有报告文学、理论评论集和翻译作者奖。例如刚刚于2024年7月31揭晓的第十三届骏马奖,共征集了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出版并符合评选要求的381部作品和11位译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获奖的作品莫不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文学佳作,比如说阿舍的《阿娜河畔》,首创“万川归海”式的独特叙事结构,讲述了建设者们如同万千支流最终汇拢于阿娜河畔这片干旱的大海。热门小说作者马伯庸的《大医》,以三个年轻人交错纠葛的医者生涯为切入口,拉开了波澜诡谲的时代大幕,2022年出版后大受流行小说读者的喜爱,也与前者一同获得骏马奖长篇小说奖。

阿尤尔扎纳的《蓝天戈壁》(蒙古文)和包倬的《十寻》等作品则获得中短篇小说奖,吉米平阶的《幸福的旋律——西藏脱贫交响曲》和牛海坤的《让世界看见》等获得报告文学奖,黄芳的《落下来》和金荣健的《鸟声呖呖鸣冬山》(朝鲜文)等获得诗歌奖,北雁的《洱海笔记》、柳客行的《青白石阶》等获得散文奖,艾布、朵日娜等获得翻译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样化的语言和体裁、兼具文学性和流行性,充分体现了骏马奖的含金量和雅俗共赏的包含度,更可从中看到少数民族文学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对于广大文学爱好者来说,获奖名单也可以视为一份书单,基本上可以把四年来最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一次收齐了。

其实,四年一届奋力前行的骏马奖,给予我们绝不仅仅是一份纸面上的奖单或者书单,在助力少数民文学发展、推广的同时,实现文学使命的同时,它更是所有普通人的良师益友,在我们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让我们在都市生活的快节奏高压力之下,找回了久违的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