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回去没几天,意大利总理梅洛尼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在中国与欧盟之间,扮演一个“调解人”的角色。看来她觉得自己不仅能平衡中意关系,还能平衡中欧关系。
尽管每次与欧洲国家开展高层互动,我们这边在讨论外交关系时,并不会局限于双边合作的框架,而是会上升到中欧关系的更高维度。所以理论上,任何一个欧盟国家,都可以为推动中欧关系发展发挥独特作用。
只不过意大利可能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只有自己才能“当仁不让”,其他欧盟成员国或多或少都存在不足。
因为谁来扮演这个“调停人”,不光要中国接受,欧盟也不能反感才行,而且在欧盟内部还有一定的政治能量,如此就大大减少了选择范围。
在欧盟国家当中,匈牙利与中国的关系倒是独树一帜,然而匈牙利由于不受政治正确风向影响,反而在欧盟不怎么受待见,即便现在当上了轮值主席国,还是要被排挤;所以尽管匈牙利能够平衡欧盟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但要发挥调停作用,还是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但从长远来看,如果中欧关系来到一个临界点,匈牙利才是那个负责在中欧之间开展斡旋的不二人选。
抛开匈牙利不谈,德国与法国作为拉拢欧盟经济发展的两驾马车,对华外交相对中规中矩,而且话语权也是有的。只不过随着欧洲政治风向整体向右转,两国政府现在都有些自顾不暇,也不愿扮演这个出头鸟。
比如说德国,默克尔时代早已过去,现在的朔尔茨政府已经没有了那份政治担当。即便在中欧关系中,中德合作最为紧密,结果欧盟推出对中国车企的临时关税政策,德国考虑再三还是投了弃权票。
这就意味着,即便是在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领域,德国也不会忤逆欧盟的政治正确,这种明哲保身的姿态,决定了德国不要说发挥作用了,可能自己在中欧关系里的一亩三分地都守不住。
法国这边,马克龙提前举行国会选举,结果弄成了左中右的大混战,总理之位空悬至今,政治豪赌不见成效,法国在欧盟的话语权也大打折扣,何况欧盟的对华关税政策,法国还是始作俑者之一。
那这样一看,似乎这个“调解人”,还是得让意大利顶上,一方面意大利政局比起法德都稳定不少;另一方面,梅洛尼访华一趟,与中方签署了为期三年的行动计划,算是找到了深化中意合作的风向,有了明确的战略目标。
与此同时,这为期五天的访华行程,梅洛尼政府也让退出“一带一路”的消极影响,在中意关系的框架下自行消化,没有继续蔓延。访华期间,梅洛尼也积极回应了中方提出的“丝路精神”。
就像我们之前说过的那样,虽然退出了“一带一路”,本质上意大利依然处于这一地区合作倡议的框架下,只不过换了个名头。
此外,梅洛尼摆出如此正面的姿态,没有在回去之后,第一时间翻脸不认人,还说要在中欧关系中斡旋,倒不是说突然转性了,无非就是今年意大利总统还要访华,中意高级别外交的周期才进行到一半,梅洛尼不会在这时候就开始煞风景。
但必要时,意大利也不会介意迎合欧盟的政治正确,在中欧关系中,绝大部分欧盟国家的心态都很功利,要在欧洲这边务虚,中国这边务实,意大利也不例外。
而且谁能在中欧关系中扮演一个“调节人”,无论成不成功,都会极大地提高地缘影响力,这对于绝大多数欧盟国家而言,都有不小的诱惑力。
只不过实际开展调停,总是要面临各种现实问题。除了似乎一触即发的“贸易战”以外,俄乌冲突也是欧盟这边绕不过去的一个心结。
归根结底,是欧盟对华政策自相矛盾,主要是既要又要的心态从中作祟,除此以外,还要在地缘上与美国的“印太”战略保持趋同。
也可以说,中欧合作之所以近期磕磕绊绊,基本是欧盟这边庸人自扰。意大利说是要调解中欧之间的矛盾,本质上是要解决欧盟的心结,也就是对中国“合作伙伴、竞争者,制度性对手”这自相矛盾的三重定位。
但意大利如何保证,自己在制定对华政策时,没有受到这个心结的影响?至少从我们的角度而言,意大利其实并不是一个合适的调停者,因为它自己都不能保证,能和中国一样,从战略高度与长远视角看待中欧关系。
也许梅洛尼政府认为,如果自己顺利地调解了中欧经贸争端,也能为两国新签署的三年战略计划开个好头,有利于中意从头建立互信,确保她接下来三年执政都能稳稳当当。但中国从来不是看她怎么说,而是要看她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