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那个,千年古镇板浦在历史上是颇为风光的。这里古迹颇多。往小说,几百年的古迹,都不算一回事。随处一个古迹,一上上溯,都可以远到明清。譬如:古民居。
日子在悠闲中,不知不觉,已入夏天。清闲时的一个夏日的上午,心念及所向往的古民居,我穿街过巷,只为品味领略古民居独特景观。古民居大多被幽幽的深巷掩映,散发着岁月的宁静和沉香。我常独自一个人漫步在,古民居的巷间,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引人入胜的巷陌相连,四通八达,鸡犬相闻,隔墙有耳。遗憾的是,妩媚而静谧的巷陌,既没有戴望舒诗句中撑着油纸伞秀丽端庄的丁香姑娘,也没有着一袭旗袍顾盼生辉倾城的女子,虽然如此,却承载着民俗市井烟火风情,有的老头聚在一起下棋,有几位老嫚子坐在一起摘菜,还有几位妇女在擀豆丹,烧好的豆丹,可鲜着呢!寻常巷陌人家的身上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安逸,在烟火弥漫的市井里,过着平凡而知足常乐的幸福日子。
古民居通常都立有古民居字样,或者被标上文物保护单位。
古民居院落布局严谨,简洁古朴,独具特色,尽显繁华与气派。古民居均为砖木结构,外形全部是青砖黛瓦,雕梁翘檐,屋脊皆为清水脊、小青瓦脊、泥鳅脊等,典型的徽派风格,可谓古意深沉。
探访古民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前雕饰精细的一对石鼓。
然后是古民居大门。民以食为天,民以居为安。古民居大门厚重,皆是黑漆木门,木门上,皆以一种铜门环。门环,给人一种非同寻常的感觉。在民俗中,这一种怪兽衔环的铜器却充满了神秘与神奇。它是由辅首和门环两部分构成,那怪兽面底座称为“辅首”,取“面颊”字义。古代俗语说:“野兽面衔环避邪”。民间传说辅首是龙的第九个儿子椒图,性好僻静,警觉凶猛,能严把门户,镇邪驱妖,守护安宁。
关于辅首的发明,还有一段有跟鲁班有关的传闻。说的是,鲁班见到螺蛳,对它的形象很感兴趣,在螺蛳伸出脑袋时,就悄悄地在地上画它的形象,蛳螺发觉了,就缩回脑袋,紧闭螺壳,始终不开。于是鲁班就将螺蛳的形象搬到家宅门上,作为大门坚实保险的象征。
古民居两扇木门,时常虚掩着,推门而入,里面别有洞天。有一种怀旧的气息扑面而来,那黑黝黝的青石板,特别是雨后光洁如新,鉴可照人,更令人神清气爽。
一般来说。古民居的院里,总有一株石榴树格外惹眼。火红的,烂漫的,风致绰约的石榴树,充满生机,热烈地燃烧着,风情十足,居然一时间让民居鲜活生动了起来。石榴树,总喜欢和古民居在一起,的确有雅意,惊艳。石榴树给静谧的古民居自然景观,增添了几分秀丽、几分魅力。摘下一颗又大又红的石榴,掰开石榴,石榴籽放入嘴里,嚼上一嚼,籽核软糯,那股甘甜让人满口生津。
如此宅院,池中自然有鱼有荷花,荷叶清香,风姿绰约,活色生香。荷花也不多,就三五朵,亭亭细梗撑起四五片阔叶,叶下两三尾小金鱼,泡眼,蝶尾,悠游自得。
稍加留意,便会发现瓦顶上,是直线条的瓦楞与瓦沟,还有许多传说中的瑞兽神鸟以及人物故事,栩栩如生地驻守在那里,镇宅,护佑,装饰,成为一片玲珑剔透、极富有艺术美感的瓦上风景。古民居的屋脊,真的像一条条鱼啊,瓦就是它们的鳞,红瓦的像红鲤,青瓦的像青鱼······屋脊时常有倦鸟栖息。屋脊与鸟儿相亲,偶尔有麻雀在跳跃,有鸟儿在鸣叫。这小小的生灵,麻雀是最愿意亲近屋脊的鸟。鸟儿和屋脊,相互依靠,相枕相依。
单是屋檐上瓦头上的图案就造型各异,有口衔铜钱的蝙蝠,有振翅飞翔的蜜蜂,还有威风凛凛的狮首。
引人注目的是,堂屋方桌上,左为一方明镜,右置一青瓷花瓶,寓意“平(瓶)静(镜)”;或是东厢房的门窗上全以生动的木雕,表现满墙的梅花、冰凌,含“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之意。说起古民居的木雕,多用在横梁、斗拱、雀替、楼层护板、窗扇、厢门等地方。明清时期的木雕做工更为精细,而且更加注重其中的寓意,图案大都追求高雅、富丽、吉祥,寓理想、观念于图案之中。如文人雅士,则多以松、竹、梅、兰等图案装点他们的宅邸,以示文雅、清高、脱俗和气节。这些雕刻装饰,都是主人的身份地位和思想观念相呼应的。
古民居古风使然,名人辈出,文风鼎盛,文脉不绝,生生不息 。说到古民居,话题自然离不开名满天下的汪家大院。在中国近代史上,汪家大院的古民居,熠熠生辉。汪氏一族,名气太大,令人震撼,有口皆碑,人才辈出,灿若繁星,涌现出一批批杰出的才俊,延续着古镇传奇,被代代传诵。
位于西顾巷3号的汪家大院匾额上写着四个字:“汪家大院。” 龙飞凤舞的招牌,真是神来之笔,意味实足,妙到令人瞠目结舌。汪家大院深蕴着古雅之韵味,透溢出清高之文气。汪家大院成了古镇的一张文化旅游名片,更是一座文化宝库。宝库题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论百年后,或再过千年,来过的人,或是没来过的人,都知晓,这古镇西顾巷汪家大院的汪氏一脉,曾光耀古今,名垂青史。
大寺巷中的方家古民居,院落里,别有一番风情,空气中飘来的香味有些似曾相识,这是我最熟悉的酱油乡土味道。大院中,皆是清一色的酱油缸。谈到方家酱油,就不得不普及一下酱油文化。酱油以大豆、小麦等原料预处理、制曲、发酵、浸出淋油及加工热配制等工艺生产出来的调味品,营养极其丰富,主要成分包括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糖类、酸类等。追溯源头,酱油诞生于何时,由何人所创,文献无记载,无稽可考。《齐民要术》中提到“酱清”“豆酱油”,有可能是酱油的最初名称。来方家大院,无非有两个目的,先欣赏一番古民居、然后再顺便捎点酱油,尽兴而归。一举两得,岂不美哉!古镇人妙于用酱油,或凉拌,或烧鱼,或蘸饺子,或制作香肠······古镇人制作的开胃菜肴,总是能使人垂涎欲滴。方家酱油名头虽不是太响亮,但总的说起来,着实不孬。方家酱油缸里的酱油总是满满的,有酱油的日子,古镇人的岁月,就变得有滋有味。方家大院流淌着一方浓郁的民俗风情。
我常幻想着,倘若坐在古民居里,小心翼翼地翻开《地方志》。后来又想,光读上一本《地方志》,实在不够,那似乎难免狭隘。或放上一段五大宫调,或再添上一壶酒。酒呢?酒一定是陈年的镜花缘老酒,酒倒出来,杯子里缭绕着白色的烟气。酒香味和古民居的气息,相互融合,在古民居弥漫、散发、缠绕。酒,回味隽永,历久弥香。于微醺中,目光穿越屋顶,想想也嫉煞古人也!
深巷里耳畔偶尔,传来许亨逑的吆喝声:“雪糕哦---------买雪糕噢······”,侧耳细听,叫卖声敞亮,亲切自然,尾音袅袅,乡土味十足,着实好听,跟唱曲一样。人间最好听的美不过叫卖声。吆喝声,已成为街巷中不可缺少的乐章。
古镇的古民居远不止这些,还有几处。由于篇幅有限,文章只能以汪家大院和方家大院为主。
古民居是古镇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历经了风风雨雨,世事沧桑,虽然褪了往日的芳华,但它的神韵却不凋谢。隐藏着一段非凡的身世,还有几番悱侧动人的传奇······古民居是历史见证,活化石,不能小觑。古民居是鲜活的历史、活着的风景画,衬托着几百年的气场和气息。说古民居是古镇的灵魂,这句话,不为过。如果古镇没了这些古民居,古镇或许就没了魂儿。古民居是洒落在古镇的一份瑰宝,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就古民居了。我就看好古民居了。古民居让人心动,风来不惊。痴想有一天,如果可以拥有一套古民居。有一天,老了以后,不急不缓,能在古民居,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远离纷扰,相忘江湖,轻摇蒲扇,隔窗听雨,琴书相伴,养花种草,烹炉煮茶,喝一杯荷花清露,换一片清凉,此生足矣!
作者简介:潘友国,土生土长连云港海州区板浦人。喜欢写乡土文章,偶尔获奖,时常发表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