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相信很多人都曾拜读过中唐诗人王昌龄的这首七言绝句《芙蓉楼送辛渐》,可是真正能够把读者的履历阐述清楚地读者就少之又少了。

作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投笔从戎的王昌龄不吝笔墨前去吟唱大唐的盛世辉煌,这些流传在坊间的诗句不断的刷新着诗人的知名度。

然而“人怕出名猪怕壮”,王昌龄的名气遭到了他人的嫉妒,最终在他落难返乡的时候,却被一刀毙了命,死在了他乡。

那么他因何会死于非命,而杀死他的人又是谁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场失意,投身边塞

公元757年,一则噩耗从边境传来。著名大诗人王昌龄被杀。

当这个死讯传开后,王昌龄的好友纷纷不敢相信。

王昌龄是晋阳人,尽管当时国内的政治十分动荡,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他想要科举入仕的决心。

然而在人才济济的大唐,想要顺利的进入到朝廷当中却并不容易。由于他出身贫寒,其生活环境和思维深度距离官场相差甚远,一连几次他都落榜了。

沮丧的他万念俱灰,索性就放弃了原有的想法,转而约着同伴们来了一次想走就走的旅行,通过所见所闻中进一步的修行。

他头脑灵活,才思敏捷,语言组织能力非常人可比。很快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就被他创作了出来,成为街坊之间广为传唱的歌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眼看着自己的粉丝不断地攀升,他的自信心也逐步膨胀起来。他不满足安于现命,因此就信马由缰,一路西行来到了大唐的西北边陲。

彼时的大唐正处于唐玄宗李隆基执政的第一个阶段,几代人的积累为李隆基打造“开元盛世”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尽管王昌龄走入了军营,但是每当他骑着骏马游走在大唐国境线上的时候,他也只能从西北的戈壁和沙漠中去感受士兵的豪迈和勇武。

毕竟从东西突厥分裂之后,大唐再也没有遇到像样的敌人,承平日久的和平让这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感到无聊,很快他就又回到了大唐的中心——长安城,准备接下来的科举考试。

这个时候的王昌龄,经过在军营数年的磨炼,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懵懂少年,那么他能够实现入仕的梦想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通官场,惨遭贬斥

官场是社会活动中最高级的场合之一,普通人根本无法在此间立足。

王昌龄凭借着自己的悟性和多年边塞的阅历顺利的考入了大唐的行政体系,然而这却成了他噩梦的开始。

多年的游历,使得王昌龄始终无法压抑住自己那颗骚动的心,然而出身贫民的他,又岂是那些世家大族,公子王孙的对手。

尽管他考上了进士,但是朝廷却把他分配到了冷水衙门。

然而,这显然与王昌龄当年满腔抱负考科举,一门心思为理想的期许截然不同。

家里的人都劝他,好好安定下来,可是他始终无法接受这份落差。

所以他不愿意就这样碌碌无为的虚度一生,索性就给自己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再一次走进了科举考试的考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幸运的是他考试,可不幸的是他却并没有因此而升职,只不过从中央的冷水衙门中调到了地方上担任县尉。

一开始王昌龄信心十足,立志要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干出点不平凡的事情来。可是地方不同于军营,盘根错杂的关系,非浸淫官场多年的老江湖才能拿得下。

王昌龄自幼就没有受到过这样的熏陶,在军中和其他士兵的打交道,更让他养成了直来直去的率真。因此,没过多久他就成了他人的众矢之的,被周围的人架空了。

此后的他把主要精力用在诗词歌赋上面,很快就成了和李白、孟浩然、齐名的大文豪。流传在民间的佳作让他的精神获得了满足,可是一不留神,他就又引发了祸端。

唐诗本是文学题材的一种,是把作者所见所想的事情升华到短短几行押韵的文字之中。

官运不佳的王昌龄纵情诗酒,头脑发晕的他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得罪了那些合伙对付他的同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把他赶走,这些叶茂根深的家伙们采取明升暗降的形式把他赶到了距离大唐中心更远的地方。

王昌龄不是一个懂得隐忍的人,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他更是把精力放到了跟工作无关的地方去,结果这授人以柄的举动,再次为他喜提了发配边疆的车票。

王昌龄要去的地方充满了瘴气,一旦被发配到这里,基本上也就意味与过去的生活做了诀别。

可是事实就是那么戏弄,好不容易等他一路奔波,赶到目的地,还没等好好安顿下来,李隆基竟然赦免了他。

妒才被杀

官复原职不久后,王昌龄又接到了赶赴长安的命令。

大难不死的王昌龄兴致勃然,他原想着此番进京能够有所作为,可是没想到的是,昔日的繁华的大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宝年间,李隆基早已不复当年,他沉浸在一片歌功颂德之中。

那些曾经的股肱明臣纷纷退出了朝堂,取而代之的则是杨国忠,李辅国这些奸佞的小人。

这些奸臣把持着朝政,而李隆基则在杨玉环姐妹的温柔乡中醉生梦死,结果突然有一天,北方的范阳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安史之乱”。

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联合同样胡人出身的史思明,率领三镇大军直扑长安。

武备松弛的唐军哪里会是他们的对手,顷刻间就被叛军打的一败涂地,

如梦初醒的李隆基根本无法抵挡,只能慌不择路向着蜀中逃亡。

早已两鬓斑白的王昌龄,尽管几经波折却还是抱有理想,可是现实终归是现实,不久后,他再次迎来了至暗时刻,他因得罪人,只能马不停蹄再次踏上未知的征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途中,他停下了脚步,想要在这个交通要道为国家做一些贡献。

然而令他失望的是,当地的刺史闾丘晓异常骄纵,他不仅假公济私,私吞了大量的钱帛,更是采取消极的态度来面对叛军。

王昌龄是一个直人,为此没少在闾丘晓面前聒噪。闾丘晓生怕王昌龄把它的不法行为写成佳作流入街坊,索性趁其不备一枪捅死了他。

王昌龄的死引发了朝堂的震动,那些在朝廷中枢的诗友们屡屡上表要严办杀人凶手。

在王昌龄好友高适的主导下,宰相张镐接下了这项重任。他以闾丘晓消极备战,亳州被占处死了闾丘晓。

只可惜闾丘晓虽死,可是大唐却再也找不到能与王昌龄齐名的边塞诗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