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经济学家只会"纸上谈兵"?

高盛这次可是"说准了"!

今年2月,高盛就像个算命先生,预言中国房价还要再跌一半。

没想到,这个"神预测"竟然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开始应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根据高盛最新发布的全国实际房价数据,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房价就像坐上了"过山车",一路"呼啸"下滑。

这下可好,不仅突破了2013年的"底线",甚至直接跌回了2011年的水平。看来,房价也有"时光倒流"的本事啊!

虽然高盛的数据可能没有官方统计那么"官威十足",但它却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

而且,高盛的房价指数似乎比官方数据更能"说人话",跟市场的实际情况更加贴合。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楼市的"过山车"之旅吧:

2011年,房价像坐火箭一样冲上高点,政府赶紧祭出"限购限贷"大招。

2012年,房价"跌跌不休",政府又开启"大放水"模式。

2013年,房价卷土重来,创下新高,政府再次加强限购限贷。

2014年,房价又开始"蔫头耷脑",政府启动"棚改货币化安置"和"涨价去库存"。

2016年,房价终于"扬眉吐气",实现了全国翻倍上涨的"壮举"。

2017年成为了一个分水岭

在此之前,全国各城市的房价就像"穿一条裤子",同涨同跌。

但之后,房价就开始"各显神通"了。

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核心区在2021年疫情期间又来了一波"王者归来",创下历史新高。而北京等城市的郊区和三四线城市则还停留在2017年的"辉煌时刻"。

看来,中国楼市的"过山车"之旅还远未结束。

高盛的预测会不会再次应验呢?

02

房价跳水大戏正在全国各地上演,从北上广深的一线城市到三四线的小城镇,无一幸免。

这场大戏的"最佳演员"非鹤岗莫属,以超过90%的跌幅一举夺魁,几万块就能买套房,堪称"白菜价"的代表。

紧随其后的是张家口下花园和天津京津新城,也不甘示弱地加入了"九折俱乐部"。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不甘寂寞,郊区和城区的老破小房价纷纷开启"五折大促"模式。

就连北京五环内、上海外环内的次新房也按捺不住,跌幅超过20%。

如果你觉得自家房子价格坚挺,那么恭喜你,你可能拥有了一座"独立王国"。

因为放眼望去,若有哪里的房价没跌,真相只有一个:"我家房价没跌"。这种自信,堪比"皇帝的新装"。

高盛的全国实际房价指数仿佛坐上了时光机,预计2024年一季度将回到2011年的水平。

虽然二季度的数据还未公布,但市场似乎并不乐观。

为了挽救这场"房价跳水"的大戏,5月17日监管层使出了"史诗级救市大法"。全国各城市纷纷响应,就像是接到了"集体营救"的号召。入疲软状态,仿佛在说:"对不起,我们尽力了。"

此外,三中全会决定提及改革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商品房预售制度及房地产税收制度,在人口、经济、就业、信心压制下房地产市场仍未见底,但在政策支持下,市场下降幅度和速度会较过去三年收窄。

那么,中国房价会不会走美国的老路呢?

言叔认为:可能性不大。

美国房价在次贷危机后仅用6年就触底反弹,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中国提供的大量廉价商品和美债购买。现在中国房价大跌,却找不到愿意承担中国债务的"接盘侠"。

中国的债务只能靠每一个老百姓来承担,再加上消费和社融疲软无力,想要像美国那样6年内触底反弹,恐怕只能是一场美梦。

03

那么,中国房价会不会步日本后尘呢?

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日本当年可是下了狠手,把利率从4.25%提到6%,简直是给楼市来了个"退烧针"。

而我们呢?

中国可不想玩这种"极限运动"。我们的目标是"软着陆",就像让一个胖子慢慢减肥,而不是突然断粮。

不过,我们也有自己的烦恼:地方财政像个"吃土少年",人口负增长比日本还严重,负债率高得让人直呼"老铁666"。

更要命的是,我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92万,跟90年代的日本比,简直是"巴掌"和"大腿"的区别。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房价还要跌多久?

让我们来玩个数学游戏。租售比这个概念,就像是房价和租金在玩"躲猫猫"。

正常情况下,它们应该在1:200到1:300之间玩耍。

但现在呢?中国很多地方的租售比都飙到了700-800倍,北上广深更是突破了1000倍!

这意味着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买房投资可能比养鸽子还不赚钱。

再来看看房价收入比,这个数字在国际上通常是3-6倍。

但我们中国呢?

动不动就30-50倍!

这就好比你想买个汉堡,却发现要花掉半年工资。

除非我们每个人都变成"印钞机",否则房价就得乖乖往下掉,直到房价收入比和租售比回到正常水平。

所以,各位看官,短期内请对自己的钱包好一点,别急着买房!

就算是北上广深这些"顶流"城市,现在买房也可能是在半山腰抄底。

如果实在按捺不住想当房奴,那就挑选房价收入比和租售比更合理的房子吧。

至于全国房价何时见底?这可真是个"十万个为什么"级别的难题。有人说像美国一样2027年,有人说像日本一样2039年。

但真相可能是:不同城市,不同剧本。

有的城市可能2039年都看不到底,有的可能2027年就能触底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