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大学

都在“母亲大学”找到了力量

早期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精神分析课堂上学习的“早期体验”四个字让我印象深刻。

童年记忆中,一睁眼,妈妈就不见了。我就去找妈妈(这可能是有意识之后,婴儿期,一直哭,没有回应的事也可能会时常发生),先去厨房,厨房里没有人,并且冷锅冷灶,就去外面找,外面也没有,找不见就会哭,妈妈从来没有说过她早上会去干什么,如果找不到了妈妈可能就去做什么了,在家里等她一会就回来了之类的话,后来又多了一个和我一起找妈妈的人——抱养的弟弟。我比弟弟大3岁。弟弟哭的时候,我哄不住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得有一次好像是冬天,弟弟光着身子在大门那儿哭着要妈妈。不停的找妈妈,可能就是童年我对妈妈最深的感受。

甚至成年后,以前打电话的时候,如果妈妈不接,我就会一直打下去,一直打下去,后来直到情绪崩溃为止。如果电话打通了,我就会和妈妈大吵一架,我会质问他去哪里了,为什么不拿手机?为什么不接电话?至于想和妈妈说的什么事情,可能都忘记了,最后两个人闹得不愉快,挂电话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我一直停留在早期体验里,那种体验带给我非常深刻的感受——不安全感。

对婴幼儿来说,妈妈就是他的安全感。可是我几乎每一天醒来,妈妈都不见了。哭也没人应,没人搭理,没人安慰。所以我有一种深刻的不安全感。这就是早期体验。

虽然我现在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可是我一直在找妈妈,这也是童年未完成事件。所以说,早期体验,童年经历,0-6岁。对一个孩子来说,即使不会表达,感受也是深刻的,是刻在骨子里的。

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非常有道理的。之前遇到一个16岁初中生,对她妈妈非打即骂,和爸爸对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了解,1到6岁,父母做生意,交给爷爷奶奶带,6岁后回到父母身边,父母生了一个妹妹,小时候不敢打妈妈,打他妹妹,后来长大了,开始打妈妈,和爸爸对打。

你以为的省心省事(交给老人带)可能就是以后的隐患和障碍。所以,呼吁年轻的父母们,当你有了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自己带,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凡事有交代,给她一个幸福、温馨、愉快,安全的早期体验。